回覆列表
  • 1 # 玉堂中醫

    在中醫診斷方式中,主要有望聞問切四種方式,但對於初學來說,使用得最多的還是問診,而怎麼問、問什麼、問多少,就成為問診中的關鍵性的問題。

    在我們閱讀中醫古籍、臨床醫案的時候,我們有意或無意中會發現一些現象,就是古人只告訴我們病人有了這些症狀以後,用什麼手段去治療,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去收集、整理、分析這些症狀,而在當時,這些都是常識,所以古醫書並不記載。

    在中國古代,中醫傳承多數是師帶徒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預備醫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並掌握了很多問診的技巧,見過很多未曾見過很多的病人與疾病,學會了很多醫患關係如何處理的技能。比如病人的疾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時,醫者到病人家出診應該如何言談舉止來避免被傳染,從而保護自己。如把病人給治壞了,治死了如何處理,給當時的太醫令等達官貴人如何看病,如何說話等等。這些在當時都是行醫的基礎技能。但是到了現代後,由師帶徒模式轉變為學院模式後,缺少了這個中間環節,導致了中醫很多核心的知識遺失。這其中比較關鍵因素就是問診技巧的遺失。

    透過對現代中醫的觀察,與古代問診知識的研究發現問診能力的提升主要分為三個境界:

    第一層境界按照書詢問

    第二層境界是有目的的詢問

    第三層境界是問該問的,不該問的不要問。

    一.照書詢問(市面經方法)

    不管是西醫還是中醫,在剛開始接觸臨床、接觸病人的時候,對於問診,都是教科書式詢問。這種詢問方法最常見的就是方證對應。比如病人因咳嗽來就診,那麼我們在腦海中就會把教材中有關咳嗽的條文羅列出來,然後開始一個症狀一個症狀地進行篩選。(各家學說思想不同,問法就不同)(如下圖)

    二.有目的地詢問(時方法)

    中醫講“問而知之謂之巧”,就是在告訴我們問診時要有目的地詢問。這個目的是啥?是指病人一到,放眼望去馬上知道病人大概有啥問題,然後透過詢問來判斷自己的直覺是否正確。比如懷疑病人陽虛,就問他怕冷不。懷疑病人陰虛,就問病人煩熱不。懷疑病人腰痛,就問病人腰有沒有不舒服。在這個階段,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包含各種為什麼,但是其根本都有一條邏輯線,亦即是陰陽變化的規律。

    三.問該問的

    什麼是該問的?什麼是不該問的?

    這個靠醫者自身對人性的把握與運用,一則是保護自己,二則是輔助治療。

    如病人的病情好轉需要哭,就把病人弄哭。

    病情好轉需要笑,就把病人哄開心。

    病情好轉需要怒,就要激怒病人。

    病人病情好轉需要嚇,就恐嚇病人。

    《內經》稱之為“上堂問禮”與情志療法。

    在古代,一個醫生的接觸面非常的廣,上到達官貴人,下到農夫走卒。對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同時又能保證資訊的準確傳達及為收集作準備,還得保持醫患關係的協調,這需要高超的溝通技巧。而這一點由於現代醫院的建立,導致普通醫生接觸的多是普通百姓,所以對話術要求一般不高。

    以上三個境界通俗來說是有所對應的,第一層對應經方、第二層對應時方、第三層雜合而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擺撲克牌一個人玩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