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獵奇動物社

    耳朵是動物的聽覺器官,不同物種的耳朵有著不同的形態,比如大象長著一對像蒲扇一樣的大耳朵,這對大耳朵除了能夠讓大象聽到聲音外,還能幫助大象散熱以及驅趕蚊蟲,而棕熊的耳朵相比體型來說就要小很多,它對聲音的捕捉能力相比就比較的差,但是它用靈敏的鼻子(比狗的嗅覺都靈敏)來彌補了這一點。

    一般情況下,同科動物的耳朵長的都比較的接近,比如熊科動物的耳朵相對較圓且小,犬科動物的耳朵大都豎直且尖。但是,貓科動物則不同,大型的貓科的耳朵大都比較的圓,而小型貓科動物的耳朵大都比較的尖。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同科動物之間的差異化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圓耳朵和尖耳朵各自的好處

    聽覺範圍

    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動物有著不同的聽覺範圍,比如我們人類的聽覺範圍在20-20000赫茲之間,大象的聽覺範圍在1-20000赫茲之間。通常,我們將低於人類聽覺極限的稱為次聲波(小於20赫茲),高於人類聽覺極限的稱為超聲波(2萬赫茲以上)。從大象的聽覺範圍看,大象能夠捕捉到次聲波,但是與人類一樣,它們無法捕捉到超聲波。但是,貓科動物則不同了,貓科動物有著敏銳的聽覺,它們的聽覺範圍通常在60-65000赫茲之間,也就是說雖然貓科動物無法捕捉到低振動頻率的聲音,但是它們卻能聽到高振動頻率的聲音,也就是超聲波。

    許多小夥伴可能對赫茲的概念有些模糊,簡單的說1赫茲就是物體在一秒振動一次,振動的頻率越低就證明物體在一秒內振動的次數越少,但是低頻率的聲音每秒的振動次數較少,所傳出的聲音波長更長,更加的低沉,而高頻率的聲音由於一秒內振動次數較多,所以波長較短,聲音更加的尖銳。

    當然,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網上搜索一下20-20000赫茲的聲音,一般情況下,超過15000赫茲之後,聲音就不再刺耳了,那是因為馬上到人耳能夠捕捉到的聲音的極限了。

    圓耳朵和尖耳朵

    相對來說,同科動物之間的聽覺範圍比較的接近,也就是能夠捕捉到聲音的極限都差不多。但是,對外界聲音的捕捉範圍就不同了。由於貓科動物的耳朵都是豎立的,而且是向前的,所以圓耳朵對前方180°範圍內的聲音捕捉能力較強,但是圓形的耳朵也形成了一道屏障,對後面的聲音有了過濾作用。而尖耳朵相對來說,對後方的聲音捕捉能力比圓耳朵更強一些。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小型和大型貓科動物之間的耳朵差異呢?

    01 首先是生存環境

    大型貓科動物,簡稱“大貓”,泛指豹亞科下的所有貓科動物,比如獅子、老虎、花豹、美洲豹等等。這些大型的貓科動物在分佈上很少有重合的地方,比如老虎是亞洲獨有的動物,而獅子則主要分佈在非洲,美洲豹則是美洲獨有的物種。也就是說在大型貓科中,只有花豹與獅虎的分佈有重合,相對來說,它們都是各自生存空間中食物鏈最頂端的存在,在野生環境下,無論是獅子、老虎還是美洲豹都沒有天敵。

    而小型的貓科動物則不同,比如猞猁、獰貓這些小型的貓科動物,猞猁主要分佈在歐亞大陸、北美洲,而獰貓則主要分佈在非洲、西南亞等地。由以上兩種小型貓科動物的分佈來看,它們與大型的貓科動物的生存環境有重合的地方,因此,就會面臨大型貓科動物的威脅。比如在非洲的獰貓最大的天敵就是花豹。

    因此,站在食物鏈最頂端的大型貓科動物通常不用害怕來自後方偷襲的動物,而小型貓科動物則要時刻警惕其他動物的捕獵。這是造成它們耳朵差異的原因之一。

    可能細心的小夥伴發現,在上面的動物中,我們略過了大型貓科動物花豹,花豹同樣與獅虎的棲息地有著較大的重疊,也要警惕獅虎的捕殺,所以,花豹是大型貓科動物中,耳朵比較尖的存在。

    02 獵物的不同

    大型貓科動物的獵物大都以中型或是大型食草動物為主,比如野豬、野牛等等,這些動物由於體型很大,很容易被發現,所以,大型貓科動物通常不會用耳朵來尋找獵物,而是用眼睛。

    但是,小型貓科動物則不同,小型貓科動物的主要獵物為齧齒類動物、野兔為主,這些動物在草叢中很難用眼觀察到,只能是藉助自己的聽覺系統。

    而我們上面說過,尖長的耳朵更利於周圍聲音的收集。這也是大型和小型貓科動物耳朵差異化的一個原因。

    總結

    即使是同科的動物,在不同的環境下它們的形態也有很大的差別,比如鯨目的祖先最早是陸地上的哺乳動物,但是經過漫長的水下生活之後,它們的形態與魚類非常的相似,這就是趨同演化的緣故。

    而不同的貓科動物在不同環境中的生態位不同,它們需要適應不同的環境,因此,就有了一定的差異,比如獅子的群居,大小貓科動物的耳朵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金士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