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774163422217
-
2 # 一航
“波羅蜜”是佛教的名詞,完整的發音音節是波羅蜜多(paramita),梵音為“波羅”,漢譯為“彼岸”,“蜜”譯為“到”,“多”是詞尾的拖音,譯為“了”。漢文合起來是“到彼岸了”。在漢語使用中,也常省掉尾音,就成了“波羅蜜”。
“波羅蜜多”即渡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在大乘佛教常說為“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菩薩的行為。六波羅蜜,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個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邊,登上陸地就安全、安穩,絕不會再度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稱為度到彼岸。佛陀說眾生在生死苦海中飄浮,沒法游到安全之陸地上,比喻修行者斷除了煩惱,就是已經出離了生死輪迴,到達沒有生死之彼岸,稱為波羅蜜。發菩提心者,必須修種種的六度萬行,以完成他成佛之願。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也既是所謂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佈施波羅蜜度慳貪,持戒波羅蜜度毀犯,忍辱波羅蜜度嗔恚,精進波羅蜜度懈怠,禪定波羅蜜度散亂,智慧波羅蜜度愚痴。
渡彼岸者,由以妄為我,隨心四相流轉造作惡業,身處苦海而不自知的狀態脫離,恢復本有的覺知、慈悲、以及功德,大悲普施療苦眾生無有疲厭。
如《妙法蓮華經》:“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菩薩修行六度不能離開慈悲心,所以佛當年先講四無量心,而後宣講六波羅蜜。而修行般若波羅蜜又不能離開前五度,否則即是斷學般若。佛在多部經中反覆告誡切不可斷學般若,果報在三惡道。
-
3 # 使用者9463489737906
1. 【般若波羅蜜】:般若的意思是知曉一切事物的大智慧,波羅蜜是指到達極樂的彼岸,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帶著看透萬物本源的智慧,脫離塵世苦海。
2. 【如是我聞】:正如我在佛陀座前聽聞到的。經文記錄時由阿難陀口述,為表示內容的真實性和權威性,所以加上這句話。
3. 【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一種對佛的稱謂,並不是某一個佛的名字。
4. 【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是“無上”的意思,三藐意為“上而正”,三菩提則指的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所以連起來可以理解為:最高最圓滿的智慧覺悟。
5. 【涅槃】:是超脫生死、迴歸清淨的境界。
6. 【滅度】:滅煩惱,度苦海,到達彼岸。與“圓寂”類似。
7. 【不住】:不執著。
8. 【佈施】:把自己的所得之物,無條件無企圖的分享給別人。
9. 【法】:凡保持各自的本質特性或規律的事物。
10. 【須陀洹】:是“入流”、“預流”的意思,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需斷除三界中的見惑。
11. 【斯陀含】:意思是最多隻會在天界與人間再往返一次,就能夠在此後證得四果,註定完全解脫。是佛教中第二階段的成果。
12. 【阿那含】:第三果,意為“不再來”。得證的人將不再有五欲煩惱。
13. 【阿羅漢】:即得道者、聖者,是佛教中最高果清淨,了脫生死。
14. 【無諍三昧】:保持在無勝負心、不與他人爭辯的禪定之中。
15. 【樂阿蘭那行者】:安於寂靜的無諍心的修行者。
16. 【燃燈佛】:是過去莊嚴劫中所出世的千佛之一,是過去佛的代表,主修過去。釋迦牟尼佛主修今生,是現在佛;彌勒主修未來,是未來佛。
17. 【阿僧祗】:佛教中的一個時間概念,相當於10的140次方年,指無數極長的時節。
18. 【那由他】:佛教中的一個數量單位,意為“多到沒有數目可以計算”。
19. 【優婆塞】: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男子,即“居士”。
20. 【優婆夷】:在家信佛、行佛道並受了三皈依的女子,即“女居士”。
-
4 # 清淼江
教義名詞。全譯“波羅蜜多”,意譯“到彼岸”、“度彼岸”、“度無極”、“度”等。謂從生死迷界的此岸到達解脫涅槃的彼岸。
回覆列表
“波羅蜜”是佛教的名詞,完整的發音音節是波羅蜜多(paramita),梵音為“波羅”,漢譯為“彼岸”,“蜜”譯為“到”,“多”是詞尾的拖音,譯為“了”。漢文合起來是“到彼岸了”。在漢語使用中,也常省掉尾音,就成了“波羅蜜”。
“波羅蜜多”即渡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有很多,在大乘佛教常說為“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菩薩的行為。六波羅蜜,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個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邊,登上陸地就安全、安穩,絕不會再度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稱為度到彼岸。佛陀說眾生在生死苦海中飄浮,沒法游到安全之陸地上,比喻修行者斷除了煩惱,就是已經出離了生死輪迴,到達沒有生死之彼岸,稱為波羅蜜。
發菩提心者,必須修種種的六度萬行,以完成他成佛之願。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也既是所謂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佈施波羅蜜度慳貪,持戒波羅蜜度毀犯,忍辱波羅蜜度嗔恚,精進波羅蜜度懈怠,禪定波羅蜜度散亂,智慧波羅蜜度愚痴。
渡彼岸者,由以妄為我,隨心四相流轉造作惡業,身處苦海而不自知的狀態脫離,恢復本有的覺知、慈悲、以及功德,大悲普施療苦眾生無有疲厭。
如《妙法蓮華經》:“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菩薩修行六度不能離開慈悲心,所以佛當年先講四無量心,而後宣講六波羅蜜。而修行般若波羅蜜又不能離開前五度,否則即是斷學般若。佛在多部經中反覆告誡切不可斷學般若,果報在三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