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698895345900

    所謂需求鏈只是個名詞,需求管理本身就是供應鏈管理的一部分,是供應鏈的輸入。

    不管需求,你還做什麼供應鏈管理?

    - 淺論供應鏈管理存在的價值 -

    程曉華

    2013-8-31 發表於《企業觀察報》

    業界似乎一直有一種誤解,供應鏈只管“供應”的事情,至於需求,那是銷售要去管理的事情。

    需求天天變,客戶或者銷售的預測就是扯淡的,訂單也可以改,於是,很多做供應鏈管理的就找到了藉口,這是銷售要解決的問題,與俺無關。

    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供應鏈管理真的就可以取消了,因為沒有存在的意義。

    傳統的供應是指採購,然後再加上生產,甚至是物流。然後隨著概念的深入,人們把過去的供應部、處,都改成了供應鏈管理部,好像一下子就與時俱進了。

    這其實是對供應鏈管理的一種侮辱。

    真正的供應鏈管理,是從需求的管理開始的,沒有需求的管理,就沒有供應鏈管理。

    S & OP (銷售與運作計劃)講的就是如何透過這個流程把銷售與供應鏈串起來,而且事實證明,那些實施S & OP成功的企業,基本上都是由供應鏈管理部門來主導這個流程的。

    當年我在IBM的時候,他們把供應鏈叫做ISC,整合供應鏈管理,體現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在這裡 ,需求與供應的整合。

    後來IBM把我們賣給一家芬蘭企業,我們那個供應鏈總監是個學院派,人送“professor”,教授,他老人家有很多先進的供應鏈管理理念,我們基本上都聽不懂,也落不了地,但他給我們起了名字叫DSCM,需求與供應鏈管理,也算是有點東西落了地,至少我們的名片是這麼印的,儘管主生產計劃還是在各個產品線的客服那裡稀裡糊塗地做。

    再到後來,我到偉創力任手機事業部供應鏈總監,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我們自己的OM(訂單管理)部門,記得當時不僅僅是銷售的、商務的,就連我老闆也很緊張,以為我要取代銷售的客戶服務工作。我說不是,我必須要有專門的需求管理部門,它是銷售與供應鏈的介面。說白了,我們不能被動地接單,我們需要主動出擊,第一時間接觸客戶的原始的訂單、預測,並經過我們自己的資料分析、挖掘(我搞的PLC,產品生命週期管理分析模型),然後跟客戶、銷售共同制定主生產計劃,也就是供應計劃,目的就是要儘可能地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減少生產、採購、物流計劃的改變次數與幅度,在提高庫存週轉率的同時,提高客戶服務水平。

    儘管我們說,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但這不是頻繁地修改作業計劃的理由,這其實是個供應鏈計劃管理的水平問題。沒有人敢保證自己的計劃永遠不變,但關鍵是看你怎麼變,需求一有風吹草動,你的計劃就跟著變,那就不叫計劃了,那是馬後炮。

    所以我說,“儘管預測永遠是錯誤的,但這並不排除你可以做出一個相對正確的判斷”。而恰恰這個判斷,是很多公司的供應鏈管理部門所缺乏的一種能力,因為這需要跟銷售、客戶、生產、採購、供應商的整體協同,這是需要做大量的資料分析、基礎管理工作的。

    很多人問我,您能否講的更詳細一些?譬如說給我們個竅門或者具體的方法之類的,讓我們很快就學會?我的回答往往是,第一,做供應鏈管理,投機取巧是不成的,這種想法很有害;第二,供應鏈管理,一半是技術,一半是管理。即使我寫的書《製造業庫存控制技巧》,那說白了,也不是什麼技巧,而是需求與供應鏈管理一系列流程控制點的集合。

    這兩年服裝行業的庫存問題一直很多,典型的如美邦、凡客誠品、李寧等,我在不同場合參加過很多討論。他們上了很多IT系統,應該說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投入很大,包括提高需求的透明度,但為什麼庫存還是居高不下?說白了,那還是一個需求與供應不匹配的問題,也是一個供應鏈管理的判斷與決策能力問題。都說最終的業績來自於流程、組織、IT的輸出,但其實流程、IT很簡單,隨隨便便找個管理諮詢公司就可以照貓畫虎,搞起來不難,就那麼點事兒,但供應鏈組織的決策與判斷能力,那才是最關鍵的,說白了,那還是是人的問題。

    供應鏈管理是從需求的管理開始的,這個管理,其實不是別的,就是對整個需求與供應的決策與判斷力。而決策與判斷,其實也是一種預測,是預測就會錯,但這沒有關係,關鍵的問題是你敢不敢去犯錯誤,是不是善於犯錯誤,錯了多少,錯在哪裡。

    一個不敢於犯錯誤的供應鏈管理組織是沒有存在價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食物含二甲雙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