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超級小勇勇

    既然是“凡所有相,皆為虛妄”,又為何要“降伏其心”?這個問題之所以沒人回答,因為它涉及的是一個實修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在理論過程中又不會形成的問題。有些回答問題的人,大多會從引申理論的角度上去找答案,或者試圖直接去搬運金剛經,結果就照成了兩個感覺:第一個是:這個問題有點不知所問?第二個是:這個問題前後顛倒了。

    這倒是一個好的問題。假使讀我們文章的讀者,都是有一定佛學基礎的,那麼我們就能用一篇比較簡單的文章說明白。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段話一般不作多餘解釋,也很容易理解大意。雖然這段話探究起來也可以註解成半本書,但只從句面上理解也不會差太多。我們知道,“即見如來”這個境界是可以理解為,最高追求或者終極目標和圓滿。

    也就是說只要見諸相非相,就可以達到了。就這麼簡單嗎?

    把這句話方便點、通俗點的理解成修行過程中必然會遇見的三個境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這個字面意思,我們都能理解這個層面。物理科學都發展到如此的地步了,這層認知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一切如夢似幻,因緣聚合消散都是不真的虛妄之相。若見諸相非相;不是這個字面意思。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接;這就是需要降伏其心的地方。因為凡心總是不斷地攀緣,不斷地慣性和發散,不能純淨的認知佛的本意。所以我們這裡需要降伏其心。即見如來。就是這個意思,也不是這個意思。“如來”,是你正確按照前面1和2之後得來的,你不要看到“即見如來”這四個字,立即就先在思想中去立這個如來是什麼的相。不知道和困惑就對了。繼續往下看。

    繼而就用這個文章的格式和次序來引導這個問題,我從1的境界開始進入2的境界了。按照我們的心性邏輯,既然我們理解了都是虛妄之相,那“諸相非相”裡的非相背後,必然就蘊藏著真相,我們會慣性的推匯出只要尋找到非相背後蘊藏的真相,或本源,那就能到達3的境界,即見如來。這裡需要-------------當頭棒喝!

    你一旦這樣想了,你就偏了,執著了;就等於在非相之上試圖尋求一個真相。你要理解佛學大的辯證法,才能做好這個1和2的轉接。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一重否定。若見諸相非相;不是二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要斬斷這個無限迴圈,才是即見如來的條件。1和2的命題之間不是空無一物,更不是隻隔著一個逗號,兩者之間可能是無限大無限遠的距離。1和2之間包含了1.1 1.11 1.111 1.11112等等等等,一念生則萬念起,一旦陷入這個1和2的轉接之間,是永遠走不出來的。一旦去探求非相之外的相,就立刻墜入了這個1與2之間裡出不來了。

    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就越多。這不僅是個哲學問題,在佛學裡也是一個關鍵問題。假如已知是一個圓,那麼未知是圓邊境之外的東西,已知的圓越大,邊境外未知的也越大,就是這樣的。所以,當即立斷,就需要降伏其心。

    在學習這個過程中,降伏其心,不是位於經的哪個位置,哪個段落,是始終需要貫穿全過程的。不能降伏其心,就是理解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也無法進入到諸相非相的領域中來。

  • 2 # 康142341986

    佛說《般若經》是諸佛菩薩母,出生諸佛及諸佛法,尤其是大乘佛教,是以《般若經》為根本和基礎的,大乘經典《法華》《維摩》《彌陀》《華嚴》《大集》《涅槃》等經,其根本教理,都出自《般若經》,所以佛又說“般若波羅蜜即是佛,般若波羅蜜即是佛法,般若波羅蜜即是佛法印”。

    《金剛經》是《般若經》的簡本,適合學過足本《般若經》明白般若義理的老修行作為日常持誦用。新人學習《金剛經》,必須參考《般若經》的足本《大品般若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才能透徹理解經文的深意。因為好比一道數學題,《金剛經》只宣佈了一個結果,沒有演算過程,所以讓人摸不著頭腦,而且大部分解說此經的人,往往都不知道依據《大品》和《大智度論》,所以多是亂說一氣不著邊際。因為《大品般若經》裡很多重要的義理,《金剛經》沒有提到,如果參考《大品般若經》及釋論《大智度論》,則透徹瞭解《金剛經》很容易。

    至於《金剛經》所說的“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說某某,即非某某”等等,依《大品般若經》,這些都是佛站在“第一義諦”的角度而言,佛說的“第一義”指的是“諸法畢竟空寂”,所以一切法都是“空相”和“非相”。

    至於經中說的“修一切善法”“降服其心”“是名某某”“得無量福德”等等,依《大品般若經》,這些都是站在“世俗諦”的角度而言。佛說的“世俗諦”指的是如幻的“有為法”,雖然其本質是“畢竟空”,和“第一義諦”無異,但是以“如幻”而存在的。

    《大品般若經》指出,諸佛皆以“二諦”說法,凡是一切“有為法”包括“能知能見的”“能得到的”“規律、概念、範圍”“所有有名字的”等事物和認知,都屬於“有為法”,都是“世俗諦”,因為“第一義”是畢竟空寂,無“概念”“範圍”“差別”,所以“第一義”不可說,只能以“世俗假名”而說。所以佛經常以“第一義”的角度說“如來無所說”。

    瞭解了這個,理解《金剛經》就很容易。

  • 3 # 彼何人哉

    既然你知道凡所有相皆為虛妄

    那為何要問這問題呢?

    不還是有疑有問嗎

    你這個疑問的心,

    要不要降服呢?

    用不用降服呢?

    知道和做到總是有差距不是嗎

  • 4 # 未來181737434

    以佛祖之智慧也只能說出這樣的話,可見有些道理語言無法說到細處,才有了佛祖拈花,迦葉一笑。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 5 # 夢中月2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說的是事實真相,說的是結果。從意識理解此真相,還不能解脫,還不能真正受用。

    無始劫以來,無明煩惱種子習氣很重,一念無明、念念無明,每一念又回燻種子而形成新種子,新種子現行仍是無明。

    “降伏其心”是修行過程,清靜心念回燻種子而成清靜種子,現行後是清靜念頭、是清靜心行,從而逐步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唸佛、觀想、參禪等方法都有“降伏其心”的作用,都是修行過程,奔著解脫的目標。

    只知結果,沒有修證,如同生下來就眼盲之人,你告訴他太陽是圓的、是金色的,而這些只存在於盲人的想象之中,而盲人永遠不知其味!

  • 6 # 萬物想

    佛學的觀念來自人心本自具足之智慧,是深度思考的表達。常人很難理解,是因為難以進行深度思考。

    另外,古代傳承下來的佛學,在語言表達上,經過千年的物理時空的間隔,語言概念的內涵對於今人來說已經無法有貼切的覺受體驗,也額外的增加了理解與共鳴的困難。

    依我現階段的體驗與理解來說,佛學的觀念主張並不玄虛。我比較確切的感受到它是超越時空的大智慧,對世界對人類文明社會,對人個體自身而言,都是極其深刻的洞察。對我們的人生實踐,離苦得樂,獲得人生的成就與幸福是具有高度的指導意義的。

    一,關於深度思考。

    佛學的觀念需要深度思考,才能追尋其義,而我們現實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受限於淺層思考,在淺層思考中是不可能觸及到佛學思考的課題的。

    這裡就針對這個事實做進一步的解說。深度思考的能力,實質上是一種技能,思考力意義上的技能。

    人們往往知曉並認同,身體的技能,比如體育競技類的技能是顯而易見的。

    然後比如說繪畫或音樂的技能,這個是必須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和培訓,並且經過長年累月的實際練習與操作,而得以掌握的一種能力。

    但是,人們往往不理解思考力也是一種類似的技能,不同於生理上,是心理上的技能。沒有經過特殊訓練是不可能具備的。總是覺得思考問題嘛,誰又不會思考了呢?

    怎麼說明深度思考能力是怎麼回事呢?以下畫一張圖來試著解釋。

    我們人體跳進水池中,只要我們學會過游泳,我們只要正常的呼吸和擺動手腳,我們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自如的停止或前進。但是,如果你要深度潛入深水之中,2米,3米,乃至5米甚至更深處,除去呼吸肺活量的身體素質,你必須極其用力地划動手腳,化解浮力對你的向上拉昇的強烈作用。潛到深處了保持在深處遊動,除了使勁向前的遊動之外,你還必須抵抗住來自水面的上浮力。

    而這一切,如果是訓練有素的職業潛水員,應該就是能夠比較自如的深潛和平行遊動。而非專業的游泳人則一時是很能做到的。

    與這個深潛能力非常的類似的就是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我們平常漂浮在水面上,習以為常地進行著淺層思考。

    那麼在思考中,是什麼力量自然而然將我們漂浮起來,讓我們感到很輕鬆和自在的呢?就是我們的感官感知以及建立在它們之上的知性和理效能力。

    我們的知性憑藉先驗存在的認知模型,讓我們輕鬆地從生活的周圍環境獲取利於生存需要的資訊,並加工處理然後做出言行回饋。人的自然身心在生存本能上天性追求高效率,以最低的能耗處理最大限度的資訊。

    記住,這一點非常關鍵。我們的感知和理效能力是為生存以及生存的更自在自如,而自動地發揮功能,而不是為了尋求什麼世界的真相,人間的真理,而存在的。這個天然的感知能力為我們時刻不停地獲取來自周遭的資訊,這些資訊滴水不漏形成一汪可比擬為子宮內的羊水,將我們嚴嚴密密地沉溺其中。在這個包裹我們的子宮中,我們的身心自然延續著出生前的自由自在,自滿自足的體驗。

    然而,也正是這個束縛住我們的羊水是我們人生不幸的原因。因為這一汪羊水,猶如海面上微小的浪花,瞬息萬變,隨時都在遭受氣候環境或深海洋流的左右,上下顛簸。身在其中的我們只能深感命運多舛,卻又無法掙脫子宮的束縛,我們無法想象自己必須從這個束縛中解脫出去。

    那麼,所謂的深度思考,其實際意義就是發現這個束縛的存在,是約束我們造成我們迷惑的最初始的原因。因此,有意識地抵抗住這個時刻都在生髮資訊,將我們拉拽回到感官感知的現實表層的力量,保持穩定在這些資訊圈層之外的深度流域中,向前推進思考,就是深度思考。

    再總結一下。因為沒有經過有意或自然的訓練與成長,絕大多數人是不具備深度思考能力的,因此對佛學所提出的觀念,乃至哲學上的課題,都是無法進行正常思考的。

    二,關於本題,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與“降伏其心”

    擁有了深度思考能力,才能理解和認同佛學的以上觀念。

    佛學主張萬法唯心,相由心生。用現代的話語概念與邏輯來講,就是,我們所有的對內外界事物的認知形成的影像,我們覺得非常實在,因為我們眼看耳聽手觸控,身體還活動在其中的世界,這個感受,是普遍的人類的共識,是互相無言印證的。所以我們非常難理解為什麼佛法說這些相是虛妄的。

    這裡分兩層來說。

    第一層,我們的感知能力是有身體的生理性機能的預設的,並非想象中的在主客體絕對分離的世界中,我作為主體完全虛無,而完全無誤的反應客體的存在。這只是一種人的主觀直覺的體驗而已。

    舉例來說,人的肉眼能看到的光波的波長,只是所有波段中的一小部分。超出範圍的光波我們是無法看見的。聲波也是一樣。嗅覺與觸覺也取決於我們的神經的反應的屬性和靈敏度。與狗對比,會明白狗的痛覺比人類遲鈍,據說只有十分之一,而嗅覺是人類的上千倍。可以想見其它動物認知的世界與作為動物的人類完全不同。

    再比如說,我們對於“光亮”的概念。實際上,光波是相對於我們主體的一種客觀存在,而明亮卻完全是主觀形成的認知。是光波作用於人類的視覺系統,在大腦中形成感受。佛學講到色聲香味觸法無一不是我們的主觀覺受,乃至色受想行識的五蘊,都是我們的主觀發生的認識,而並非有所謂獨立於主體之外的客體實在。

    這些,人們可能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關鍵是,這些感受是如此的真切並且又是所有人的互相印證的共識,雖然我說它們都是淺層認識和思考的結果。但是,人們依然不可能擺脫這個成見。

    第二層,我們的對世界的感知並形成的認識,是有先驗存在的設定模型。相當於帶著有色眼鏡看世界。這個哲學觀念由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提出。他說道有一些基礎知識並不來源於我們的經驗總結,而是在我們發生經驗之前就已經規定好的,我們已經不假思索的天生具備的知識。這些人類共同的先入為主的認知,體現在眾多的我們所謂的直覺中。

    比如對時空的認知,我們直覺到時間與空間的獨立與絕對,這個認知並非來源於經驗的總結,而是先於經驗而事先存在的預設。時間永恆不變,穩定的從古至今,乃至於向未來不斷地勻速的流逝。空間是空無一物但也是均衡穩定無限大的一個存在。我們人類就是在這個時間與空間組成的四維世界裡生存。

    然而,這個直覺與先驗的認知,在愛因斯坦的天才的研究中,開啟的現代物理學的驗證下已經破產。

    比這個物理學的範疇更加讓人難以破解的是,觀念上的先驗認知。比如二元對偶的世界觀。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體驗,非常的驚奇地發現這個世界竟然如此這般的符合成雙成對的模式。

    以下是摘自陳嘉印的文章。

    原載《社會科學戰線》,1999年,第四期

    我在這裡必須指出的是,這個二元對偶的現象,不是什麼客體世界的真相,而是我們的先驗存在的認知模型。正是這個模型的作用之下,我們看到了所有的相應的現象。

    這樣,如果我們要追究這個世界的真相,我們還必須經過更加深度的思考來突破這個觀念的繭房。

    以下,再舉幾個我自己的具體課題的思考,來講述上文的道理。

    比如,我們人人都希望獲得的財富。財富是什麼?我們常識性的就會想到金錢以及各種形式的資產。這些資產可以相互轉換,它們的價值也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錢還能生錢,但也可能未經理財而不知不覺地被某種力量給損耗了。

    依據“凡所有相,皆為虛妄”來看,財富資產是如何的虛妄呢?實際上,呈現為房子車子票子等等的有形資產,除了滿足我們生理上對物資能量的消費需求之外,它們的價值都建立在人類共同的想象和信任之中。

    想象和信任,都是虛擬世界的存在,表現為人間社會的一種複雜多元的社會關係的綜合體。在唸想世界中的信任強度的變化,帶來價值的變化。

    一句話,財富的核心實際上是信任。而且是低維度上的,無視人類高維追求方面的情感意志,倫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的主張。只要是人,具備普遍意義上的抽象人格,就能共同互信的,最基層的信。它只是意味著人與人本自一體,同源共生的真理。這個才是財富的本來面目。

    舉例說,貨幣,最典型的財富,無論它表現為紙幣、信用證,還是一串數字,它的現實意義都是一個國家政府的信用在為它擔保而形成的信用。也因此這個信用會在許多的國家所形成的國際貨幣體系中,依據互相交換的不斷上漲或下跌的匯率,來調節互相的價值定位。

    再舉一個身邊的例子,我是一個商場商店的經營者。一間熱鬧人氣的商店,我們看著都很高興快樂。但是,為什麼說看到的相皆為虛幻呢?實際上,這個讓我們開心的商店,本質上不是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桌椅板凳和燈光貨品,而是它們所攜帶的來自更大世界的人的激情和念想,洋溢在這個空間裡。人們在這個空間中,只是透過這些看得見的物品作為媒介,從而感受到的與他人的心意的共鳴。是他人的心意在滿足人們自己的心意的需求。人們在其中因為與他人的深度情感思想的交流,獲得了全新的體驗,拓展了自己的念想世界,或是獲得了他人的認可而感到快樂與幸福。

    如果,社會消費慾望的風向突變,即使這個店鋪的一切物質性存在都絲毫不變,只是它所呈現的念想為社會大眾所放棄,那麼這個店鋪就只有面臨倒閉,所有物件被拆解成垃圾的命運。

    所以,眼見為虛,心念才是實在的。

    那麼,降伏其心又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心,就是表現為映象對映現實物質性存在的,我們的感官與理性。佛學把它細分系統化的表述為五蘊,色受想行識。不僅色相是虛幻的,因之而生起的覺受念想處置和認知都是虛妄的。所以說五蘊皆空,沒有實在,只是瞬息變化的現象而已。

    下面再講深一層的對先驗認知模型的問題。人們必須在這個模型裡才能把觀念表述清楚以及互相的交流和理解。比如,最近我的一個論斷引起眾多網友的動心的讚歎。

    我說,東方文化存在於地球的物理時空下,西方文明活躍在人類的念想世界中。

    如果我只說了前半句,相信多數人是無法理解你想表達什麼?難道有人不是活在地球上嗎?你在講外星人嗎?而只有一對完整對仗的表達,才能明白我想表達的是兩個文化文明的本質的差異與我的價值評斷。

    然後,這種對偶性質的表達,實際上是基於我們思維的先驗模型,而這種模型同樣限制了我們對真理的追求。大家都直觀的感受到辯證法非常的高妙。然而,二元對立統一的思考模型讓我們歸於對世界真相的無知。讓我們深陷矛盾與自迴圈的詭辯之中,鎖定在淺層思考的表象裡。

    同源共生,萬法歸一,才是世界的真實。一切分離分別,都是表象,都是無自性的空,變化不停,不可隨順我們的感官與理性的需要而去執著的。佛陀為了眾生得離苦海,進行的苦修和最後得以驗證真理,給出的教誨就是要我們,降伏其心,破除迷障,認清真相,從此才能走上正確的獲得幸福的人生道路。

  • 7 # 天竺寺小梵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既然是佛祖所說,自然是沒錯的。可是,如果這句話與"為何要降伏其心"合在一起會讓人覺得再要降伏其心就是多餘的,前後似乎有點兒矛盾,這才是提問問題的人要問的意圖。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句話誰都會說,但是說話的人是否達到了凡有相皆是虛妄的境地就很難說了,如果說話之人真的達到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境地,自然也就無須降伏其心了呀!

    若是沒有到達這個境地,說這話的人本身就是在打妄語,就像一個從來沒有吃過葡萄的人說葡萄是酸的一樣,只能是如數他寶,自無半分錢。

    《金剛經》是佛陀在第三轉法輪時所講的法,佛陀宣說此經的目的,在於破二乘聖人的空執與有執,以及凡夫的斷、常執著的。

    未證真如的凡夫把外在的一切虛妄都當成了真實,所以一直在現象中流轉,迴圈往復,無有寧日。

    而生此時的凡夫之心就是凡所有相皆是真實,凡夫因為執著這些真實的相活的痛苦不堪,不得解脫。於是為了離苦得樂尋求解脫,才要降伏其心。

    降伏其心其實就是降伏了自己所執著的一切虛妄。

    所有的相、所有的我執和法執在經過長年累月的修行之後全部破掉,最後才得出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證悟。證悟之後的心境就像心經所講的那樣—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此時如果還要再降伏其心,就是頭上安頭,畫蛇添足。當然有上乘根基的人例如六祖慧能大師可以頓悟,可我們包括我在內都不是上乘根基之人,所以也只能像神秀大師所說的那樣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了。

  • 8 # 定而不動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只是理解就行,要證悟此境界就必須降伏其心,不降服其心絕不能證得。

    你強說我證得了,那我甩你一耳光你會怎麼樣?即是虛妄你能如如不動嗎?所以佛法不是理解就行的,要有實證。阿彌陀佛

  • 9 # 七四二十八

    宗教唯信仰,信仰何其難?

    理想赤子空,世皆赤子染。

    染易空潔難,虛妄立啟篇;

    降伏其心何,各花入各眼;

    八萬四千法,難度空彼岸。

    蓮花汙泥喻,潔白汙潔灰;

    虛妄相如汙,降伏復潔難。

    壺丘降伏易,佛祖禪定間;

    將軍雷不動,鐵血意不轉!

    悲樂皆失覺,遊戲伏其間。

    古為今時用,西來東漸然;

    收放自由主,世事皆不難。

  • 10 # 一粟光華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這是一種方便說法,是為了告訴大家事實真相。

    但你可不這麼認為啊,你的“心”不會輕易承認凡所有相皆為虛妄啊!

    看到美女、帥哥,你會起慾望啊,別人罵你、否定你,你會有脾氣啊,捱打會痛啊,這些都如此真實,你的心有認為皆為虛妄嗎?

    應該不會吧,實在得很。

    這些相由何而來呢?

    六祖的仁者心動你還記得嗎?相由心起,心相一體。

    心力不可思議,一念起而萬念隨,滴水興波,終成吞舟巨浪。念念相隨,流注成相。

    一句話,心外無境,所有相皆由心起,所以要降服其心。

    凡所有相皆為虛妄,包括了這些實實在在的相和“虛妄”相,以及你疑問的“心”這個相。

    所以,其實並無可降服的“心”,心亦是虛妄。

    降服其心,也是一種方便說法,否則,大家怎麼才能打破虛妄呢?

    實無可降服者。

    當然,沒能見性,一切都是妄言。

  • 11 # 寂風hk

    問得好。這個是理悟和證悟的分別,亦是明心和見性的分別。“凡所有相皆虛妄",指的是諸法實相。虛妄是緣起法生,無明心攀緣增上的果,其因是五蘊與阿賴耶識相續,障蓋了如來德性。真修實證者,照見五蘊皆空,無所依故,其心無淨無垢,不生不滅。心經故此說"無無明亦無明明盡,此意也。"降伏其心"是理悟後之"信"及"門",即出離無明心轉發初心的調理過程,無始劫來業力塵垢堆積,"保任持心"乃至自性心光常照,真,妄分明,這是必然的軌跡,瓜熟蒂落,功夫才能打成一片啊!理悟證解的大摡說明。(俺個人的認知,僅作參考)

  • 12 # 常樂般羅蜜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與降服其心,表面上是矛盾的,但是,這兩句話所站的角度是不同的。

    前者是站在佛無相的角度,後者是站在眾生有相的角度。

    學習佛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分清,理說與事說,性說與相說,佛見與眾生見。

    如果明白凡有語言,必有角度,才可能讀懂佛經。

    眾生見所有相皆是真實的,佛是覺悟者,告訴眾生,你們所見不是真的,都是夢幻不實的。只有降服其心,才能從夢中醒來。

    我這樣說也是方便,法界本體,本無角度,無有分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凱越400X、賽科龍RX3S和RX3s高配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