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寧話說歷史

    南書房

    為加強君主專制,抑制滿洲貴族的一些權力,到康熙帝統治時期,康熙專門設定了南書房,由南書房直接為皇帝草擬諭旨和處理奏章,從而繞開議政王大臣會議,分割該機構的部分權力。

    雍正帝畫像

    雍正帝在位期間,為進一步加強君主集權,借對西北用兵處理西北軍務之際,朝廷臨時設定了軍機房,不久後改名為軍機處,成為朝廷常設機構,軍機處由皇帝選調親信大臣組成,非軍機大臣,即便王公大臣,沒有皇帝的特旨,也不得出入軍機處。

    “(軍機大臣)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也。”(趙翼《簷曝雜記》卷一《軍機處》)

    軍機處的設立,軍國大事完全憑皇帝裁決,軍機大臣按照皇帝的旨意,只是跪受筆錄,傳達抄寫皇帝的旨意,經皇帝審閱同意後,然後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這樣,地方軍政首腦實際上也直接聽從皇帝的指揮。

    軍機處

    軍機處設立後,曾經掌握清廷實權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逐漸名存實亡,形同虛設,逐漸成為擺設,到乾隆時期,最後索性被撤銷。

    軍機處是清朝自雍正帝開始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這一特殊機構的設立,便於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得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繼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後得以進一步強化。

    軍機處的設立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廢除,反映了清代君主專制集權的強化,標誌著中國古代封建君主專制集權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 2 # 歷史神秘人

    清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確具有很大的權力,皇位繼承甚至罷免皇帝都由它們的決定,是清初政治很典型的例子。當然議政王大臣會議限制了皇權,自然被皇帝嫉恨,到了乾隆就被廢除了。

    自從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後,議政王大臣會議就開始出現了,到了皇太極當皇帝,也就是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議政王大臣會議正式確立。皇太極把八旗的旗主貝勒全部封王,每旗中都有議政大臣人員三名,說白了,議政王大臣會議都是由上層滿洲貴族八旗大臣組成,這些大臣一起開會討論軍國大事,權力凌駕於內閣六部之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權,皇帝辦的事,沒有他們同意還真的辦不了,在清初時,他們有權決定皇帝的繼承和罷免,權力相當高。在康順時,由於順治和康熙都是年幼繼位,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發展最快,年幼的皇帝處理不了政事,自然由它們決定了,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日漸壯大,不過到了皇帝長大時,那就不同了,每個皇帝都想專權,自然和議政王大臣會議有衝突,皇帝一心一意怎麼削掉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

    康熙親政後,設立了南書房,南書房就是為了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建立的。南書房裡面的大臣都是康熙的親信,挺多的外部事務都由南書房決定,最後由康熙決定,這是康熙集權的表現,南書房設立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不是什麼軍國大事都由他們決定了。到了雍正時代,雍正是壯年登基做皇帝的,他又是一個強勢皇帝,什麼權力都要抓在手裡,因此設立了軍機處。軍機處名義上是贊襄皇帝決策的機構,說白了就是所有軍國大事都歸軍機處管,而軍機處又是服從於皇帝的,因此最後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皇帝終於大權獨攬了,而議政王大臣會議名存實亡了,軍國大事它們無權過問,只能處理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罷了,比如皇帝出巡打雜就是他們管了,從此清朝皇權專制達到了頂峰,都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到了乾隆五十六年,乾隆廢除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從此議政王大臣會議從歷史上消失了。

    議政王大臣會議在清初政治中還是起到一定積極作用的,畢竟這是能讓滿清從奴隸社會迅速轉移到封建社會的中央集權當中,在一定程度上團結了各個滿族部落,都分到了利益和權力,自然戰鬥力就強,為後來滿清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礎,而隨著滿清統治中原日益穩固,議政王大臣會議和皇權的衝突也就避免不了,皇帝為了專政自然要打壓限制自己權力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了,所以後來議政王大臣會議被取消也就很正常了,在封建皇權社會中,任何威脅到皇權的機構都是要處處被皇帝打壓的,這是很正常的事,這是皇權強化的過程!

  • 3 # 小丞相說史

    要搞搞清楚議政王大臣會議先要了解它是做什麼的,再來探究其為什麼會被取締。閒話少說,進入正題。

    一、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皇太極在崇德二年(1637年)設立的,但是其實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有了雛形,其產生與八旗制度密切相關。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出於籠絡各部落姓氏的需要,要召集各部落首領共議軍務政務。在建立八旗後,按軍功封貝勒,這些貝勒也就成了議政主體。

    皇太極繼承汗位後,把八旗固山額真,也就是都統也納入議政物件範圍。後金改國號為清以後,這個範圍變得更加複雜,又有親王郡王,又有貝勒等等,總之範圍在不斷擴大。

    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最高決策機構。

    二、議政王大臣會議隨著政權穩固而弊端日顯最終消亡

    正因為是最高決策機構,所以隨著議政王大臣會議參加決策的議政大臣越來越多,一方面不利於政務執行效率,另一方面大大削弱了皇權。

    因此,自入關後就開始在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注意,是入關後,包括順治皇帝,都在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

    01 順治皇帝時期設內閣

    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後,多爾袞即下令“令在京內閣、六部、都察院等衙門官員,俱以原官與滿官一體辦事”,沿用了明朝的內閣制度。

    開始內閣沒什麼權力,後馮銓、洪承疇力爭恢復內閣票擬權力,多爾袞同意了。這就意味著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被分掉了一部分。

    02 康熙皇帝時期設南書房

    開始還是隻是讀書,後來就隨著皇帝常在南書房,於是就成為了為皇帝起草詔書等,成為皇帝議事決策的地方。這就成為了康熙皇帝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的一項重要舉措。

    03 雍正時期設軍機處

    雍正七年(1729年),為了方便西北用兵,在隆宗門每設定軍機房,從內閣中選謹慎、縝密的大臣入軍機房處理西北軍務。

    後面皇帝發現這樣既方便又可以鞏固皇權。於是於雍正十年(1723年),改稱“辦理軍機處”,逐漸成為皇帝決策的機構。

    04 乾隆皇帝裁撤又復設軍機處

    乾隆皇帝登基後,把軍機處給裁撤了,改設了一個總理事務處。但是後來還是發現軍機處更能實現意圖,於是又在第二年復設,而且給的權力更大了。

    總之,經過這麼幾代皇帝的折騰,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名存實亡。其實質是滿族從奴隸制到封建制轉變,皇權專制的需要。

    以上就是小丞相的個人瞭解~

  • 4 # 布夫舟

    關於議政王大臣會議,得從努爾哈赤說起。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靠著十三副鎧甲起兵,以為祖父、父親報仇雪恨。經過二十多年的打拼,努爾哈赤與明朝劃定邊界,自成一國。努爾哈赤實行四大貝勒輪流理政,隨後努爾哈赤又封了四小貝勒,使他們與四大貝勒共同組建“八和碩貝勒(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體制。這個時候皇帝權力實際上並不大,他需要依靠貴族親王。當時八位議政王,透過會議,甚至可以廢掉皇帝。

    皇太極繼位以後,對努爾哈赤的這一制度進行了改造。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取消了四大貝勒輪流理政,把八王共同治國變成了“議政王大臣會議”。這一時期,皇太極權力很大,軍國大事都是他說了算。

    由於皇太極突然去世,順治繼位的時候不過是一個小孩子,各個諸王貝勒爭權奪勢,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很大。攝政王多爾袞在權力爭鬥中獲勝,議政王大臣會議實際上被多爾袞牢牢控制住了。康熙和順治類似,都是年幼繼位,所以議政王會議擴大了其影響力。康熙早期的時候,在孝莊太后的領導下,以四大臣輔政為主,兼以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為輔的輔政模式。不過由於康熙年紀小,四大臣實際控制了議政王大臣會議,壓制皇權。特別是鰲拜,可謂是權勢熏天。

    康熙真正掌握權力以後,實際上開始利用內閣輔政來打壓議政王大臣會議。康熙十六年,他設立了南書房,組成自己直接控制的秘書班子。這個時候很多政務已經不透過議政王大臣會議了。從這裡也能夠看出清朝皇權的加強,議政王已經成為“議政大臣”了。康熙晚期的時候,更是創立了皇子親王輔政,更加分化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強化了皇權。

    等到雍正皇帝繼位以後,他創立了軍機處,軍國大事完全有皇帝裁決,軍機大臣只能按照皇帝所說的去做,皇權可謂是空前強大。這個時候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都是關於具體事務的,與軍國大事無關。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取消了議政王大臣的職位,自此議政王大臣會議也隨之消亡。

    從前面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歷史就能夠看出來一點,議政王大臣會議是宗室皇親與皇帝共同分享權力。這一時期的親王都是太祖太宗的子孫,能夠成為皇權的依靠群體。

    不過隨著清朝南下統一天下,其統治日漸穩固,因此皇帝開始加強自己的統治,維護君主專權,這個時候貴族的權力自然得削弱,以至於議政王大臣會議最終消亡。

  • 5 # 四川達州人

    已經沒有用處了。

    議政王/大臣會議,最初是滿清最高的決策會議機構,甚至決定了皇太極、順治等酋長的繼承人身份。

    為何被取消?

    局勢需要

    皇太極時期,自身只有正白旗,加上吞併的鑲白旗,改成兩黃旗,但皇太極雖然有大汗名義,可實力不足,面對其他三大貝勒只能拉攏多爾袞兄弟維持平衡,這個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是非常強勢的。

    1632年,皇太極逐步坐穩,四大貝勒共坐模式取消。伴隨對林丹汗的勝利,皇太極吞併正藍旗,監禁阿敏,實力穩居第一。在皇太極死後,同樣擁有強大力量的多爾袞獲得輔政王,排擠濟爾哈朗獨佔權力,但自身也只三旗,其餘5旗合作對抗多爾袞,因此議政王/大臣會議依舊強勢。

    順治親政後奪取正白旗,企圖進行較多的漢化,但遭到八旗滿蒙貴族、孝莊等人的全面反撲,改革宣佈失敗。議政王/大臣會議起到了重要作用 。

    強化皇權

    自康熙開始,由於連續主政50年,個人權勢達到頂點,無人可以對抗。而為了改變議政王/大臣會議對皇權的掣肘,康熙不斷採取措施:1、建立南書房,組成自己的秘書機構,繞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處置事務。2、收攏軍事權力,任命異旗都統控制下五旗的駐軍。3、大封兒子到下五旗去分領牛錄,實際搶奪兵馬。4、派大量低階官員參加到議政王/大臣會議。會議等級降低後對皇帝也就逐步失去了約束力。

    由於康熙的強勢,下五旗原本的宗室貴族無力反抗。

    淪落無用

    雍正繼續削弱八旗宗室的權力,用旗務大臣去參與各旗管理,八旗貴族最終連本旗的民政權力也被實際剝奪,議政王/大臣身份完全成為了掛名虛職。

    所以,乾隆於1791年乾脆廢黜毫無任何作用的議政王/大臣會議。

  • 6 # 怪咖侃歷史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此後,愛新覺羅家族帶領著自己的族人四處征戰,並且最終建立了清朝。從後金成立一直到清朝時期的康熙乾隆時期,清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順治時期的內閣、康熙時期的南書房、雍正時期的軍機處,都一直在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清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為何會取締?

    形成過程

    在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前,滿族人還處在半奴隸半封建的社會狀態之中,因此這時的霍金還有很濃烈的貴族風氣。後期當努爾哈赤準備起兵反明之時,由於自身威望不夠,他不得不和一些貴族進行商量。

    隨著後金的崛起,政務也越來越繁忙,所以他和很多大臣商議,共同組成了議政王的大臣會議。後期在不斷的統一程序過程當中,為了方便管理自己的臣民,他設立了新的牛錄製度,並且設立了滿清八旗制度。最初的八旗被稱為八大貝勒。

    權力以上的分配

    議政王大臣會議實際上是最高統治者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專門設立的。他把本來自己一個人所擁有的權利分給了八旗子弟,也就是八大貝勒。這樣國家大事大家可以一起進行探討和商量。也可以來平均獲取政治利益,這也是議政王大臣會議最終的權利分配形式。

    不過隨著清朝的建立,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分配也逐漸的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努爾哈赤時期,八旗的貝勒權力很大,但是在經過順治、康熙、雍正、乾隆4個皇帝的統治時期之後,八旗貝勒的權利就漸漸的消失殆盡。

    會議的形式

    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主要形式是在5年之內,上到貝勒大臣議、愛定官制,設立6部。一中王大臣會議到底該怎麼樣進行召開?以什麼樣的形式來進行召開?從現有的史料記載來看,主要有兩種形式。

    第1種:皇帝親自召集,皇帝本人也可以不參加。

    第2種:由議政王或議政大臣自行召開,但議事的最終結果一定要上報給皇帝。

    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利有多大?如果皇帝的決定這個會議反對的話,應該怎麼樣來進行處理?一般來說,如果皇帝決定對哪個地方發動戰爭,如果議政王大臣會議一致否定的話,那麼皇帝是無權提出反對的。

    衰亡

    議政王大臣會議可以說相當於英國現在的國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隨著清朝制度的穩定,還有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清朝的皇帝不再滿足,什麼事情都聽從於議政王大臣會議。所以在經過了幾個皇帝的先後阻礙其發展之後,終於在嘉慶皇帝上臺之後,將這一從努爾哈赤時期就開始的清朝議會制度,徹底取締。

    結語

    所以說,議政王大臣會議是為了滿足爭奪權力,在得到權利之後,又因為威脅到皇帝的統治權力,所以最終一定會被取締。回首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設立到消亡,我們不難發現,這實際就是一個王朝的君主從衰弱到興盛的發展軌跡。

  • 7 # 北洋海軍炮手

    議政王大臣會議屬於滿洲傳統之一,或者說是早期滿洲封建制度的一種體現。在清朝早期,議政王大臣會議室一個比較重要的決策機構,是君主和貴族共治的一種體現。只不過,隨著滿洲逐漸漢化,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重要性也逐漸降低。

    但是,在皇太極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重要性就逐漸降低。因為皇太極要的不是滿洲大汗,而是天下共主,是君主集權。

    所以,皇太極透過擴大議政王大臣會議的規模削弱了代善等三大貝勒的權勢,透過拔高漢族知識分子地位、組建文管集團的方式來打壓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

    而且,清朝入關後,國家行政運轉逐漸和明朝一致,君主專制制度得以加強,議政王大臣會議徹底成了擺設,只不過是滿洲傳的一個象徵罷了,早已不是決策機構。因為君主專制制度下,決策只能由君主一人乾綱獨斷,這也就是皇權。

    同時,康熙的南書房、雍正的軍機處都成為皇帝的秘書班子,輔助皇帝進行決策,同時打擊那些滿洲軍事貴族,讓他們收起滿洲傳統的架子,老老實實的給皇帝當文官,別想像以前那樣還要分享皇權。

    說實話,君主和貴族共治的好處是決策不用依賴於君主的個人水平,大家開會討論,總能討論出個一二三來。但是這套對於以工商業為主要經濟生產方式的歐洲來說比較好用,但是對農業文明得古典中國來說卻水土不服,因為元朝就是完蛋在共治這一點上,所以明清君主專制是逐漸加強。

    不過好在近代前清朝諸帝的個人素質都不錯,就連洋人都驚歎清朝皇帝怎麼能憑藉個人素養把一個龐大的帝國治理的井井有條。

    所以,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擺設在乾隆年間徹底成為歷史,同時,議政王大臣會議被廢除也可以視為滿洲徹底漢化的一個標誌。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