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魑魅涅磐
-
2 # 梁老師說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咋說呢?近防炮這貨自身自帶彈鼓的,只是這彈鼓你拆不下來,和這近防炮焊死在了一塊而已。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那你在彈鼓的外頭掛一彈藥箱不成嗎?”
這還真就不成。因為近防炮他的供彈系統那是驚人的複雜,當時俺看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好懸沒把眼睛珠子看成倆盤蚊香,看了好幾遍,都沒整明白:“這傢伙到底是什麼鬼?”
俺完全是拼著喜歡這倆字,才給看明白了。
有興趣的小夥伴不防聽一聽,有明白的小夥伴,給俺瞅瞅琢磨的對不對。首先大傢伙應該明白一點,所有的近防炮,您往上數,他們的鼻祖差不多都是機炮。
就二戰那會,倆飛機攪和一塊,相互對射那種,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很少見了,畢竟都開始玩導彈了,所以越戰前很多新型飛機都取消了這玩意。
越戰後大傢伙又把機炮裝了回去,裝一機炮也就找個舔地的活幹幹,對射已經談不上了。
你比方說對於美華人而言,他們家那M61火神20mm加特林自動炮,不僅給他們家飛機用,就連密集陣近防炮都是這玩意。
所以機炮和近防炮的供彈系統都是一個德性,最開始他們使用鏈式供彈,就那種重機槍子彈扣在鏈條上的,沒鏈條拉著您這子彈都塞不到機槍裡頭。
但在使用的過程中,他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機炮還是近防炮他的射擊速度賊拉快,一分鐘別說幾千發,上萬發都有可能,那可不是機槍那種扣著扳機慢吞吞吐子彈的節奏。
軍工們就發現,這彈鏈的強度您就是把他造成鋼鐵的都受不了這種拉扯,這傢伙一變形,這就完蛋了,直接就能給整卡殼了。
咋辦?既然彈鏈式的不成,那就整成沒彈鏈的,這就變成了彈託,這就相當一個傳送帶,子彈都是放在上頭的,傳送帶你愛開多快,開多快,子彈跟著過去打出去就完事了。
你看,這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您整一個彈藥箱上去,您讓這供彈系統咋把這彈藥從裡頭抽出來?彈藥箱是沒有動力把自身的彈藥給你放到彈託上的,而且近防炮裡頭的彈託可不是水平放置的,七扭八繞的,你看著都心煩。
所以放一彈藥箱上去,這不現實。
那麼問題來了,軍工們就不能在這方面琢磨琢磨?他們不想把心思擱這塊浪費時間,因為軍艦的最後一道防禦線才是近防炮,之前的防禦手段那是多種多樣,如果前頭的手段沒有起效果,用到了最後一個手段,見效果就見了,見不了效果就完蛋了。
這時間也就那麼幾秒鐘的時間,他也不會給你第二次裝填彈藥的機會。
所以別費心了,要知道他們連自動裝彈機都不想用,因為裝彈機太大的話,海浪的顛簸,不好用,太小的話就是省點力氣,也沒省下多大時間。
所以彈藥箱啥的,用不用也就那樣了,他們就不想在這方面囉嗦。
-
3 # 重大現場
這個問題看似採用一體式拆卸彈箱會讓裝彈工作變成得非常容易,省時省力,其實問題會更多,完全屬於弊在於利。現代近防炮的供彈系統本質就是彈藥艙設計,只不過不可拆卸,而是一個整體,它的設計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問題。
近防炮採用的20到30毫米的口徑,那麼炮彈的個頭都不小,重量也不輕。由於高射速,近防炮的備彈量都不小,1000發炮彈只能算計算單位,而不是上限。人工裝填彈藥看著相當麻煩,主要是工作量太大,艦員們往往需要幾十個彈藥箱,也能完成一門近防炮的裝填工作,但是卻有可控制性,可以辦到。如果改為一體式拆卸彈箱,那麼就更麻煩了,它的重量達到幾百公斤,僅僅1000發以上的炮彈重量與體積就不小,人力可以搬運嗎?這樣的重量要進入拆卸,安裝作業,不是人力可以完成的,那麼就必須採用機械,那麼就涉及到一堆機械設計,而且這個東西還不會小,如何在艦上儲備與搬運那?往往意味著,專門的設計,佔用專門的空間,這樣的成本與代價往往過早的。
現代艦艇的設計並不是隨意的,專門在近防炮去考慮什麼彈藥供應的空間及機械會是很麻煩的事情,甚至給設計造成許多不必要的事情。而且一體式拆卸彈箱,可能還會帶來其它問題。近防炮的射速極高,每分鐘4000發可以算入門的速度,那麼問題就是有來了,如何供應上供應系統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把炮彈供應上去。近防炮的彈藥艙設計本身就是追求這個,如此快速上彈,那麼彈藥箱能保證嗎?
從各方面因素考慮,才最終放棄了一體式拆卸彈箱,人工裝填是麻煩,卻簡單,可靠,單純為了省事的想法,反而過於於複雜與不可靠了。
-
4 # 偉大光榮正義
現代近防炮採用的是彈倉設計而不是可更換彈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嚴重影響火力持續性。
通俗點說,如果靠人力的話,能扛動的彈箱不夠用,夠用的彈箱扛不動。以30毫米炮彈為例,每發彈重1kg左右,按100發100kg來算,你要幾個人扛?還是要配個吊車?這還不算彈鏈和彈箱的空重。即便扛上去裝好了,這點炮彈只夠近防炮打一秒,對於1130甚至連一秒都不夠用,咋辦?關鍵時刻一秒啞火,還要等你撲上去拆彈箱、扛彈箱、上彈……哦不好意思,這時候你已經上天了。
那麼,為什麼整個大彈倉不採用可拆卸型的呢?配備專門的吊裝裝置及儲存備用彈倉的地方不就解決了?其實,近防炮的主要用途是攔截漏網之魚,不需要長時間持續射擊,當前備彈足夠進行數次攔截,也就夠用了,畢竟能發起大規模飽和攻擊的國家,目前還真沒幾個,算算也就知道了。
-
5 # 尼牟楊
對於現在的近防炮,射速都很高,備彈太多太重會影響轉動的靈活性,影響射擊的精度,備彈太少又影響火力的持續性,在對方進行飽和攻擊時,火力的持續性和快速轉向性是很重要的,把彈倉從炮架上移除,放到甲板下面,在炮架下面轉軸線上鑿通甲板,以彈連結通彈倉和近防炮,以彈鏈供彈,這樣既可以減輕炮架轉動慣量提高轉向靈活性和射擊精度,彈倉可以做得很大,提高了火力的持續性,彈藥放在甲板以下提高了安全性和可保養性,可謂優點多多。
-
6 # 戰武奇兵
實際上我們不難發現類似“火神炮”這種多管大型機炮都沒有彈藥箱這一設計,而大多采用固定彈倉,打完以後進行裝彈。這一設計主要是由於幾個出發點而定:第一,近防炮不是馬克沁,它們的作戰物件不一樣,馬克沁包括現在通用機槍的射速相對於近防炮來說非常緩慢,因為它打的是移動較慢計程車兵或汽車,作用是提供持續不斷的火力壓制和支援,不需要較高射速,更看重火力持續性。而近防炮打的是高速移動的導彈或飛機,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在目標前面形成一道彈幕,攻擊大數量散兵和數量較少的來襲導彈本身就不是一種作戰模式,當然近防炮在應對飽和攻擊的狀態下也是難以招架,這樣一般以較多艦船和數量來應付。
“密集陣”近防炮系統第二,以密集陣為例,它的射速在每分鐘4500發左右,備彈1500發,也就是說持續開火也不過20秒,所以它的攻擊模式是極短的精準點射為主,並不需要火力持續性,而是快速鎖定和發射。如果採用彈箱確實會加快重新裝彈的速度,但是這將給空間寶貴的軍艦帶來另外一處難題。近防炮的彈藥箱勢必會非常大,不是像機槍彈藥箱那樣一個人就能拎起來換上。如題主圖片那樣外掛式彈藥箱勢必要在軍艦外部增加起重裝置或者專業裝彈車,除了佔用空間而切會犧牲隱身性,底部彈藥箱也仍然不可避免需要專業裝置來裝填,這會整體增加軍艦的各種負荷。
近防炮使用的大口徑彈藥,可想而知它的彈藥箱得有多大。如果是外掛彈藥箱除了會增加體積和系統負荷外,更會增加受彈面積,而且重心可能偏移,如果被擊中很容易引起爆炸等連鎖反應,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會影響近防炮的反應速度甚至精確度,這是絕對的“賠本買賣”,得不償失,再者採用彈藥箱供彈缺乏一體性,可能會增加出現機械故障的機率。
任何機械裝置都有發生問題的可能,包括軍事裝置。那麼下面最重要的一點來了,既然近防炮有著超高的射速,也就說明它沒有強力的持續輸出,這似乎也是它“唯一”的巨大缺陷。要解決這一問題沒有主動的解決辦法,只能被動的等待戰鬥間隙,寄希望於中遠端防空炮火擊落多數來襲目標,近防炮收拾殘餘之敵。也就是說軍艦的各種武器裝備各司其職,近防炮屬於“最後一道防線”,但是拼盡全力仍然有漏網之魚,那麼即使產生戰鬥間歇也可能完全失去了意義。
裝彈倆小時,開火十秒鐘,近防炮拋彈殼只能用“潑水”來形容。當然,1130近防炮的射速更快,達到了驚人的10000多發,可想而是,近防炮並不是主要的防禦手段,它只是整個艦隊防空系統中的普通一員。因此權衡利弊和整體而言,近防炮根本沒有必要設計增加彈箱。
我是軍武奇兵,感謝各位的關注與支援!
回覆列表
多管炮自動裝填也不是沒有可能,比如同樣裝載多管炮的A10攻擊機就使用了自動裝彈機,而且A10攻擊機裝備的這門30毫米7管GAU-8型加特林多管機炮射速同樣很驚人,和軍艦上裝備的多管近防炮系統一樣最大射速也能達到五六千發/分鐘,比如荷蘭的守門員近防炮系統就使用了GAU-8型7管多管炮。A10攻擊機為了縮短後勤準備時間,其彈藥箱直接設計在機身內部,透過一個外接的自動裝彈機透過輸彈口裝填彈藥。但是對於軍艦上的近防炮系統而言,想要採用自動裝彈機或者直接更換彈藥箱裝填彈藥可就沒那麼簡單了。最核心的原因在於軍艦上的近防炮系統一般安裝在軍艦艦橋前的專用平臺上或者是艦體中部的煙囪兩側位置。但是不管是安裝在哪個位置,其周圍空間都很狹小,如果設計成一體化彈藥箱的話,幾百千克重的彈藥連同彈藥箱單純依靠人力更換根本不可能,空間狹小也使得其沒有足夠的空間使用機械輔助裝置。特別是安裝在艦橋前的近防炮系統,其特別安裝在一座距離艦艏甲板四五米高的平臺上,為了提升軍艦的隱身能力,平臺設計的很是緊湊,所以也不可能在平臺上使用機械裝置更換彈藥箱或者使用行動式起重機。那麼直接依靠軍艦上的機械裝置無法直接更換彈藥箱的話,是不是可以和A10攻擊機一樣等到靠岸後,依靠岸邊的起重機更換呢?因為軍艦上的導彈垂髮系統就需要靠岸後依靠陸地起重機裝填導彈模組,但是實際情況下這種假設也是不現實的。因為近防炮是依靠短時間內發射大量炮彈組成彈幕來實現攔截的,那麼在軍艦出海作戰過程中,受限於彈藥箱體積容量限制,像密集陣、守門員、730、1130這幾款近防炮自身攜帶的彈藥箱內所裝載的炮彈“還不足以支撐其連續射擊一分種的量”,很可能在一次實戰攔截中“一梭子出去”整個彈藥箱就空了,所以這些射速雖然高達五六千發、甚至上萬發的近防炮系統都設計有點發、連續點發功能,這樣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節省大量的炮彈。那麼假設軍艦跟隨航母出海作戰好幾個月,甚至未來部署海外半年之久的話,長時間海上漂泊根本沒有機會上岸更換一體化彈藥箱,直接在軍艦上也受限於空間狹小的原因無法使用機械裝置更換裝填炮彈。特別是中國730和1130和荷蘭的守門員、蘇聯的卡什坦這類近防系統的彈藥箱直接整合在炮架內部,想要一體化更換彈藥箱得把整個炮拆開,所以也限制了其整體化更換彈藥箱的可能。所以設計成人工手動裝填的話,一個是能夠很好的適應空間狹小環境、適合長期海上作戰需求、另外一個手動裝填可靠性更高,卡彈的可能性更低,因為相比A10攻擊機採用自動裝彈就算卡彈相比也屬於攻擊作戰而言,軍艦上的近防炮系統可是軍艦自身最後一道防線,如果因為卡彈攔截失敗可是艦毀人亡啊。同樣除了近防炮系統需要手動裝填彈藥外,軍艦上包括魚雷、近程防空導彈等一些小體積炮彈、導彈都是人工裝填的。像中國的730和1130近防炮雖然也採用了無彈鏈供彈系統,但是在裝填彈藥的方式上,依然需要一邊透過無彈鏈系統輸彈,一邊在彈藥箱側面搖動手柄旋轉彈藥箱內的彈鏈系統完成彈藥裝填。而美國的密集陣和直接採用美國機炮的荷蘭守門員近防系統使用的彈藥裝填系統卻有所區別,這套彈藥輸送系統雖然也要依靠人手動轉動手柄裝填彈藥,但是其在裝填彈藥的同時,也能將彈藥箱內的空彈鏈轉出來卸走。至於俄羅斯的卡什坦近防系統因為採用了內能源驅動方式,而且因為研製年代較早,所以只能採用彈夾供彈,補彈速度相比彈鏈或者無彈鏈供彈有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