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能在對外擴張中不斷贏得勝利,其根本因素不是羅馬人戰鬥力無人能敵,而是在於他們善於結盟,利用同盟的力量,同時分化敵人,一一將敵人擊敗。在羅馬人眼裡,搭夥搞擴張,是為了受益更大——藉助他人的兵力,來打敗憑自身實力無法打敗的對手。
最初,羅馬只是臺伯河東岸拉丁地區的一個小城邦,受伊達拉里亞人統治。在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伊達拉里亞末王“高傲者”塔克文,於第二年建立共和國。伊達拉里亞人不甘心放棄對羅馬的統治,進行了反撲。直到公元前506年,羅馬才恢復獨立。
羅馬剛剛獲得獨立時,北方有強大的伊達拉里亞城邦,東部和南部有經常入侵的薩賓、埃魁和沃爾斯奇等山地部落;而鄰近的拉丁城市不僅不承認羅馬一度取得的領導地位,反而掉轉矛頭指向羅馬。羅馬人唯有分化敵人,爭取同盟者,透過戰鬥求生存。
羅馬人發現,山地部落是他們和拉丁城邦的共同敵人,拉丁城市是可以爭取的同盟,而在拉丁城市不服領導情況下,唯有先將其打敗,然後說服與其結盟,才能實現目標。
公元前496年,在來吉魯斯湖一役中,羅馬人集中全力擊敗了拉丁城邦。隨後,羅馬人對拉丁人伸出橄欖枝,指出共同敵人是山地部落,彼此必須和平相處,一致對付山地部落。拉丁人內部意見不一致,吵鬧了三年後,羅馬人才如願以償——公元前493年,以羅馬為一方,以30個拉丁城邦為另一方,締結《卡西烏斯條約》。從此,羅馬人和拉丁人有了共同利益。
不僅與拉丁人結盟,羅馬人相當靈活,只要與對方結盟對自身有利,哪怕對方是敵人,也願意與之結盟。
當時,薩賓人從東北方襲擊羅馬,埃魁人從東邊進攻羅馬,而沃爾斯奇人則從利瑞斯河谷發展到拉丁姆南半部沿海一帶,經常侵入阿爾巴山以南地區。為了沉重打擊山地部落,羅馬人於公元前486年又與居住在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之間的赫爾尼西人訂立盟約。
與赫爾尼西人結盟後,羅馬人集中力量對付沃爾斯奇人。他們在拉丁城市和沃爾斯奇的邊界建立諾爾巴、科拉、西哥尼亞和維裡特萊等殖民城市,派羅馬人和拉丁同盟的成員去鎮守。
與拉丁人共同行動後,羅馬人同鄰近山地部落的鬥爭逐漸取得優勢。公元前431年,羅馬人在阿吉杜斯山中擊潰埃魁人,同時,也打敗沃爾斯奇人,奪回了被沃爾斯奇人佔領的沿海土地,並在沿海的安提烏姆和阿德亞建立了兩個拉丁殖民地——羅馬人透過此舉籠絡拉丁人,將其牢牢綁架在自己的戰車上。 此後,羅馬人又接著發動了對北方的伊達拉里亞城邦威伊的進攻,最終攻佔這座濱河的重要城市,將此城洗劫一空,將其居民屠殺或販賣為奴隸,並將土地沒收為羅馬的公有地。
不過,羅馬人的對外戰爭也並非一帆風順。公元前4世紀初,高盧入侵後,羅馬的局勢又急劇惡化。以前的敵人伊達拉里亞人、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趁機向羅馬宣戰;以前的盟友赫爾尼西人和某些拉丁城市也利用當時的形勢反對羅馬,企圖擺脫羅馬的領導。為恢復威信,羅馬人毫不猶豫地投入到戰鬥當中。
羅馬人首先打擊了伊達拉里亞諸城邦。經過多次戰爭,羅馬人佔領了蘇特里烏姆的涅佩鐵,並於公元前383年在那裡建立拉丁殖民地。伊達拉里亞人見此,更加團結起來。塔爾魁尼和法列裡結成聯盟,夾攻羅馬時,伊達拉里亞聯盟都支援它們。
羅馬人頂著巨大壓力,依然堅持作戰,力圖打敗對手。經過幾年戰爭,到公元前351年,羅馬打敗了塔爾魁尼和法列裡。幾年後,羅馬不僅恢復以前在南伊達拉里亞的地位,還在那裡擴充套件了疆土,成為艱苦戰爭最後的受益者。
高盧入侵後,東部和東南部的山地部落也趁機襲擊羅馬。羅馬東南部的沃爾斯奇人表現得尤其突出。高盧入侵後第二年,沃爾斯奇人就開始向羅馬進攻,並深入到拉丁姆中心拉努維優姆,最終被羅馬人打敗。
公元前386年,沃爾斯奇人、拉丁人與赫爾尼西人結成聯盟,一起向羅馬發起攻擊。在薩特里庫姆,羅馬軍打敗了他們,並佔領了薩特里庫姆。公元前385年,在拉丁人和赫爾尼西人支援下,沃爾斯奇人再次發動進攻,但又失敗了。為了加強薩特里庫姆的勢力,羅馬遷移2000平民到那裡,建立了羅馬殖民地。
公元前379年,在薩特里庫姆附近,沃爾斯奇人再次被羅馬軍打敗。公元前378年,羅馬派兩支軍隊進攻沃爾斯奇人。結果,沃爾斯奇領土遭到殘酷劫掠和蹂躪。
災難還不止如此,公元前377年,沃爾斯奇人在薩特里庫姆附近又被羅馬人打敗,被驅逐到安提烏姆。此時,沃爾斯奇人和他們的同盟者拉丁人之間發生矛盾。鎮守安提烏姆的沃爾斯奇人決定開城投降。拉丁人則堅持繼續作戰,退到自己的地區。
此戰,羅馬實力大增,繼續進攻。公元前358年,羅馬佔領彭普提平原,並建立旁普提納斯和普布利裡阿兩個羅馬殖民地。被戰爭拖得精疲力竭的沃爾斯奇人再也無力阻止羅馬人向南方推進了。
《羅馬帝國簡史》(水木森)【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 https://item.jd.com/12276178.html
羅馬人能在對外擴張中不斷贏得勝利,其根本因素不是羅馬人戰鬥力無人能敵,而是在於他們善於結盟,利用同盟的力量,同時分化敵人,一一將敵人擊敗。在羅馬人眼裡,搭夥搞擴張,是為了受益更大——藉助他人的兵力,來打敗憑自身實力無法打敗的對手。
最初,羅馬只是臺伯河東岸拉丁地區的一個小城邦,受伊達拉里亞人統治。在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伊達拉里亞末王“高傲者”塔克文,於第二年建立共和國。伊達拉里亞人不甘心放棄對羅馬的統治,進行了反撲。直到公元前506年,羅馬才恢復獨立。
羅馬剛剛獲得獨立時,北方有強大的伊達拉里亞城邦,東部和南部有經常入侵的薩賓、埃魁和沃爾斯奇等山地部落;而鄰近的拉丁城市不僅不承認羅馬一度取得的領導地位,反而掉轉矛頭指向羅馬。羅馬人唯有分化敵人,爭取同盟者,透過戰鬥求生存。
羅馬人發現,山地部落是他們和拉丁城邦的共同敵人,拉丁城市是可以爭取的同盟,而在拉丁城市不服領導情況下,唯有先將其打敗,然後說服與其結盟,才能實現目標。
公元前496年,在來吉魯斯湖一役中,羅馬人集中全力擊敗了拉丁城邦。隨後,羅馬人對拉丁人伸出橄欖枝,指出共同敵人是山地部落,彼此必須和平相處,一致對付山地部落。拉丁人內部意見不一致,吵鬧了三年後,羅馬人才如願以償——公元前493年,以羅馬為一方,以30個拉丁城邦為另一方,締結《卡西烏斯條約》。從此,羅馬人和拉丁人有了共同利益。
不僅與拉丁人結盟,羅馬人相當靈活,只要與對方結盟對自身有利,哪怕對方是敵人,也願意與之結盟。
當時,薩賓人從東北方襲擊羅馬,埃魁人從東邊進攻羅馬,而沃爾斯奇人則從利瑞斯河谷發展到拉丁姆南半部沿海一帶,經常侵入阿爾巴山以南地區。為了沉重打擊山地部落,羅馬人於公元前486年又與居住在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之間的赫爾尼西人訂立盟約。
與赫爾尼西人結盟後,羅馬人集中力量對付沃爾斯奇人。他們在拉丁城市和沃爾斯奇的邊界建立諾爾巴、科拉、西哥尼亞和維裡特萊等殖民城市,派羅馬人和拉丁同盟的成員去鎮守。
與拉丁人共同行動後,羅馬人同鄰近山地部落的鬥爭逐漸取得優勢。公元前431年,羅馬人在阿吉杜斯山中擊潰埃魁人,同時,也打敗沃爾斯奇人,奪回了被沃爾斯奇人佔領的沿海土地,並在沿海的安提烏姆和阿德亞建立了兩個拉丁殖民地——羅馬人透過此舉籠絡拉丁人,將其牢牢綁架在自己的戰車上。 此後,羅馬人又接著發動了對北方的伊達拉里亞城邦威伊的進攻,最終攻佔這座濱河的重要城市,將此城洗劫一空,將其居民屠殺或販賣為奴隸,並將土地沒收為羅馬的公有地。
不過,羅馬人的對外戰爭也並非一帆風順。公元前4世紀初,高盧入侵後,羅馬的局勢又急劇惡化。以前的敵人伊達拉里亞人、埃魁人和沃爾斯奇人趁機向羅馬宣戰;以前的盟友赫爾尼西人和某些拉丁城市也利用當時的形勢反對羅馬,企圖擺脫羅馬的領導。為恢復威信,羅馬人毫不猶豫地投入到戰鬥當中。
羅馬人首先打擊了伊達拉里亞諸城邦。經過多次戰爭,羅馬人佔領了蘇特里烏姆的涅佩鐵,並於公元前383年在那裡建立拉丁殖民地。伊達拉里亞人見此,更加團結起來。塔爾魁尼和法列裡結成聯盟,夾攻羅馬時,伊達拉里亞聯盟都支援它們。
羅馬人頂著巨大壓力,依然堅持作戰,力圖打敗對手。經過幾年戰爭,到公元前351年,羅馬打敗了塔爾魁尼和法列裡。幾年後,羅馬不僅恢復以前在南伊達拉里亞的地位,還在那裡擴充套件了疆土,成為艱苦戰爭最後的受益者。
高盧入侵後,東部和東南部的山地部落也趁機襲擊羅馬。羅馬東南部的沃爾斯奇人表現得尤其突出。高盧入侵後第二年,沃爾斯奇人就開始向羅馬進攻,並深入到拉丁姆中心拉努維優姆,最終被羅馬人打敗。
公元前386年,沃爾斯奇人、拉丁人與赫爾尼西人結成聯盟,一起向羅馬發起攻擊。在薩特里庫姆,羅馬軍打敗了他們,並佔領了薩特里庫姆。公元前385年,在拉丁人和赫爾尼西人支援下,沃爾斯奇人再次發動進攻,但又失敗了。為了加強薩特里庫姆的勢力,羅馬遷移2000平民到那裡,建立了羅馬殖民地。
公元前379年,在薩特里庫姆附近,沃爾斯奇人再次被羅馬軍打敗。公元前378年,羅馬派兩支軍隊進攻沃爾斯奇人。結果,沃爾斯奇領土遭到殘酷劫掠和蹂躪。
災難還不止如此,公元前377年,沃爾斯奇人在薩特里庫姆附近又被羅馬人打敗,被驅逐到安提烏姆。此時,沃爾斯奇人和他們的同盟者拉丁人之間發生矛盾。鎮守安提烏姆的沃爾斯奇人決定開城投降。拉丁人則堅持繼續作戰,退到自己的地區。
此戰,羅馬實力大增,繼續進攻。公元前358年,羅馬佔領彭普提平原,並建立旁普提納斯和普布利裡阿兩個羅馬殖民地。被戰爭拖得精疲力竭的沃爾斯奇人再也無力阻止羅馬人向南方推進了。
《羅馬帝國簡史》(水木森)【摘要 書評 試讀】- 京東圖書 https://item.jd.com/1227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