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話說唐秦
-
2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樂毅,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的後裔。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的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攻下城池七十有餘,一戰震驚天下。
原本在戰國諸國當中,齊國可以算是實力最為強大的一個了。但就是這一戰,原本強大的齊國,卻被樂毅打得只剩了兩座城池,險些亡國。如果不是後來燕國國君犯了猜疑的毛病,換下了樂毅,估計後來也就沒有齊國的存在了。
而樂毅本人,也憑藉這一戰,成了中國古代最傑出的軍事家之一。君不見,後來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就曾自比管仲和樂毅嗎?由此可見,在諸葛亮心裡,樂毅其實是一位偶像般的存在。
那麼,原本在列國當中極為強大的齊國,到底是怎麼招惹上了燕國。又是怎麼被樂毅給打的差點亡國了呢?
這事可就說來話長了。
其實這也不是齊國無能。而齊國和燕國的恩怨,也要追溯到很久以前。戰國中期,本就強大的齊國,出了一個齊宣王。這個齊宣王,就是成語濫竽充數當中,喜歡群奏的那個齊國國王。雖然在寓言故事裡,他是一個略顯昏庸的形象。但在真實的歷史上,齊宣王卻是一位厲害的齊國國王。在他的帶領下,齊國也開始步入最為強盛的一段歲月。
齊宣王在位期間,齊國空前強大。曾趁燕國內亂,率軍攻入燕國,差一點就徹底吞併了燕國。但攻下燕國之後,齊威王對軍隊管束不嚴,致使軍隊在燕國境內為非作歹,終於引起了燕國百姓的憤慨起義。再加上其他國家的壓力,齊宣王最後不得不退兵。但自此之後,燕齊雙方的仇怨,卻已就此結下。
不過,燕國雖然無比怨恨齊國的所作所為,但當時迫於齊國的強大,也不敢做出什麼報復舉動。畢竟,當時的燕國,能守得住就已經很不錯了。不過風水輪流轉,等到齊宣王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齊閔王即位。齊閔王好大喜功,仗著齊國的強大,不斷侵略周圍的國家,引起了大家的一致憤怒。這個時候,燕國的機會可就來了。
當時的燕國,國君名叫燕昭王。燕昭王是個很有作為的國王,在燕國趕跑了齊國軍隊之後,勵精圖治,讓燕國的國力逐漸恢復。同時,燕昭王又請極有才學的樂毅,擔任燕國的亞卿,委以軍事和國政。等到齊閔王搞得天怒人怨的時候,燕昭王察覺到復仇的機會已到,派人去聯絡秦、韓、趙、魏四國。這幾個國家,早已覺得齊國成了禍害,自然一拍即合,當下組成聯軍,一起討伐齊國。
戰爭開始之後,南方的楚國,因為種種原因,也加入了這場戰爭。所以,這就等於是齊國被戰國七雄當時的其他六個國家給圍攻了。如此局面,焉能不敗?
其實當時齊國的軍隊也不弱,也有幾位名將,如果皇帝不是齊閔王的話,其實還是能拿的出和聯軍抗衡的資本。至少守住齊國是沒問題的。可惜啊,齊閔王這個人十分的剛愎自用,不懂軍事戰略,軍風軍紀也不嚴明,賞罰制度也不明朗。有這些因素在,最後結局當然只能是齊軍大敗。
就這樣,樂毅帶領六國聯軍,一路長驅直入,很快就橫掃齊國全境,只剩下了莒城、即墨這兩個地方,還在齊國的控制之內。對於這兩座城,樂毅選擇圍而不攻,想要以攻心之計,徹底吞掉齊國。
如果這時候樂毅選擇強攻,或者後方能夠再給力一些,相信滅掉齊國,也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不過,老天這次似乎站在齊國這邊。就在樂毅圍住齊國這最後的兩座城時,燕國國內卻出了問題。原本極為支援樂毅的燕昭王,忽然去世了。而繼位的燕惠王,卻並不是那麼信任樂毅。見到樂毅對齊國圍而不攻之後,再加上齊國有意使出反間計。燕惠王便懷疑樂毅是想擁兵自重,養寇為患,所以就換掉了樂毅。
這一下,齊國的機會可就來了。
樂毅離開之後,燕國軍隊開始陷入混亂,後來接任的將領,才能遠不如樂毅。就這樣,齊國趁勢反攻,終於收復了全境。
樂毅之所以能夠橫掃齊國,除了他自身軍事才能確實極為突出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齊國自己作死。如果不是齊國惹得其他幾國都不開心,最後被圍攻。相信單憑燕國一個國家的話,就算樂毅再怎麼強,恐怕也很難長驅直入,險些滅掉齊國的。
而且,齊國地勢平坦,防守起來難度很大,幾乎是一旦攻破就可以長驅直入。加上君主管理不善,謀略才智不佳,失敗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場戰鬥,對後來的歷史影響也是很大的。齊國後來雖然收復了故土,但有了之前齊閔王的教訓,百年不敢再對外擴張,開始搞閉關鎖國這一套。所以再之後,對於秦國一點點吞併其他幾國的戰爭,齊國可以說是不聞不問,只是冷眼旁觀。所以最後才會出現戰國末期,其他幾國全部被秦國滅掉之後,齊國只能投降的局面。
-
3 # 夠愛001
按理說五國伐齊之前齊國正處於巔峰期,就算敗也不至於敗得那麼慘啊!馬陵之戰魏國慘敗,但魏國只是從霸主地位上跌落;垂沙之戰楚國慘敗,也只是丟了淮北和南陽盆地大部分地區;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後來還能繼續對抗秦國幾十年。為什麼巔峰時期的齊國會被樂毅打得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城池?
五國伐齊之戰齊國敗那麼慘是因為外交失敗+軍事瞎指揮。然而齊國也沒有輸的想象中那麼慘,說齊國被打得只剩莒、即墨兩城,然後田單靠兩座城復國,是司馬遷不經意間製造的神話。
之所以會形成五國伐齊的局面,是因為齊國聽信燕國間諜蘇秦的忽悠,放棄了與秦國聯合滅趙的策略,準備獨吞富得流油的小強宋國,這就引起了魏國的嚴重不滿。此外,齊趙從地緣上就是死敵,之前又有滅趙的企圖;秦國被齊國連玩多次,憋著復仇;燕國被齊國滅過一次,憋了幾十年想復仇,於是這四國聯合起來,在秦、魏威脅下的南韓沒有反抗的餘地,於是就爆發了五國伐齊。可以說齊湣王在得罪秦、燕的情況下還去得罪魏國是非常愚蠢的。
具體戰鬥上,則是齊湣王王八之氣太盛,強逼前線齊將主動進攻,結果在五國聯軍的優勢兵力下齊國精銳損失殆盡。但此後五國也只貢獻了齊國五分之三的國土,司馬遷之所以會說只剩下莒、即墨,不是說只剩下這兩座城池,而是說剩下以這兩座城池為中心的防禦體系。
因為齊國採取五都制度,北都高唐,西都平陸,中都臨淄,東都即墨,南都莒,被攻陷三都,還有莒、即墨兩都。這兩都絕不是兩座孤城,而是有眾多支城撐起來的防禦體系。
-
4 # 浮沉的歷史
首先戰國七雄的齊國已經不是那個春秋五霸的齊國了,名字雖然還是那個齊國,實際上國君已經換了姓了。公元前386年,周天子正式冊封田和為齊侯,齊國的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國的統治權,田齊也正式建立了起來。
到了戰國時期,此田齊也和春秋五霸的齊國一樣,在與列國爭霸的過程中成為了一方霸主。經歷了齊威王(前356年到公元前320年在位)和齊宣王(前301年到前284年)兩代齊王的勵精圖治,齊國在稱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燕、齊兩國的深仇大恨而正是在齊宣王時期,齊國與燕國算是徹底的結下了樑子。前314年,燕國國君噲將禪讓王位給宰相子之,導致了燕國大亂。齊宣王趁燕國大亂的機會,派遣大將匡章出兵燕國,幾乎使得燕國亡國了,但是在列國的干預和燕人的抵抗下,齊軍不得不最終退出了燕國。齊軍退出燕國後,燕昭王在秦國和趙國的扶持下,回到燕國成為了新的燕王。
燕昭王的即位後日夜不忘亡國之恨,為了富國圖強他四處招攬人才,樂毅因此來到了燕國,成為了燕昭王伐齊大業的關鍵人物。
膨脹的齊國與燕國忍辱負重慢慢積蓄國力不同的是,齊國卻因頻繁的對外戰爭而大肆揮霍著國力民力。齊湣王即位的第一年(前301年),齊國就聯合韓、魏兩國一同發動了對楚戰爭,在垂沙之戰中大敗楚軍。在前298年,又再度聯合韓、魏一舉攻破了秦國函谷關,並且迫使秦國割地求和。以上兩次戰爭,大大的消耗了齊國的國力,有由於秦國和楚國距離遙遠,齊國在戰爭中都損耗遠大於收穫,而且使齊國樹立了秦國和楚國這兩個大敵。
在上述的戰爭之後,齊湣王的內心是越來越膨脹,直到在公元前286年,齊國冒天下之大不韙滅掉了宋國。“滅宋國”成為了五國伐齊的藉口,因此也使得強盛一時的齊國走向了沒落。
五國伐齊之戰隨著齊國的所作所為引來了天下列國的不滿,隱忍了二十八年,燕昭王抓住機會,組織了燕國與秦、趙、魏、韓五個國家組織起來聯軍一起伐齊。
秦、韓、魏三國軍隊將齊軍主力牽制在濟西,燕、趙聯軍則在樂毅的帶領下從西北地區突入齊國腹地。齊軍很快抵擋不住五國聯軍的攻勢,齊軍潰敗,齊湣王身首異處。隨著齊軍主力被擊敗,其他四國都退兵回國了,只有樂毅帶領下燕軍繼續機會深入齊境。燕國佔領齊國首都臨淄,報了齊國滅國之仇,除了即墨和莒兩個地區沒有被佔據外,齊國其他的地區被燕國佔領了整整八年時間。
以上就是齊國之所以被燕國打的僅剩兩座城池的前因後果,如果用一個句總結:給那就是“齊國實在是太跳了,被打成這樣完全是自己作的後果。”僅僅依靠燕國一個國家的力量也根本不可能把齊國打的這麼慘的。
-
5 # 正史漫談
在戰國前半期,雄踞東方的齊國,也一直秉著坐山觀虎鬥的姿態,不斷坐收漁利。但在齊泯王后期,由於自己作死,再加上外敵趁機發難,齊國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
一、堡壘從內部攻破公元前286年,由於宋康王的荒唐無道,曾經的戰國小霸王宋國陷入了混亂。齊國趁機揮師入侵,沒費吹灰之力就將其吞併。
在拿下宋國後,齊國實力再次大增,之前還謹小慎微的齊泯王也開始驕傲自大,志得意滿,對本國的能力以及天下大勢產生了嚴重的錯覺。
在公元前285年,齊王派軍往南入侵楚國、往西同時主動攻擊韓趙魏三國,甚至想吞併周王室,自己取而代之,做華夏大地的天子。
對這種作死的行為,齊國的大臣紛紛勸諫,但下場並不秒:狐咺(xuan)進諫,被當街斬首;陳舉苦口婆心直言,則被處死在東城門。
刑不上士大夫,齊王現在不僅殺害大臣,而且還是羞辱性的當眾處刑,而且還僅僅因為他們提了不同的意見。於是,齊國朝堂上各臣子噤若寒蟬,閉口不言。沒了反對意見,齊王在作死的路上繼續狂奔。
二、針對齊國的統一戰線達成多年來,戰國諸雄中,秦國與韓、趙、魏、楚之間多次為了城池打得頭破血流,燕國更是曾遭受過被齊國佔領全境的恥辱;只有齊國,依靠地利、實力以及雞賊的對外策略,到處佔便宜,如今更是吞併了宋國,實力更是猛增。
一個強大的齊國,不符合各國的共同利益,周邊諸強、尤其秦國非常不爽。
在公元前285年,秦王在與楚、趙二王先後會面後,已經開始敲打齊國,大將蒙武攻齊,並佔領九座城,但這並沒有驚醒齊泯王。
公元前284年,在齊國世仇燕國的牽頭下,各國針對齊國的統一戰線正式達成。燕國的樂毅被封為上將軍,率領秦、趙、韓、魏、燕五國聯軍揮師東進。齊王絲毫不敢怠慢,集中了全國的軍力迎敵。雙方在濟水以西展開決戰,齊軍一敗塗地。
三、樂毅幾乎佔領齊國全境樂毅斷定,此時齊國主力被擊敗、全國上下民心渙散,已經喪失了抵抗力。於是他當即將秦、韓兩國軍隊遣回,而與齊國接壤的趙、魏兩國則被他各分了一杯羹:魏軍往南去搶佔被齊國吞併的原宋國土地、趙軍佔領北邊河間地區,自己則帶領燕軍長驅直入,去收穫勝利的果實。
齊國的情況果然如他所料,燕軍長驅直入,殺向臨淄,齊國軍民毫無鬥志,作鳥獸散,齊閔王狼狽出逃,並在莒城被楚王派來的淖齒殘殺。
其後燕軍在樂毅帶領下勢不可擋,六個月間,佔領了齊國七十餘座城池,至公元前283年,只剩下繼任的齊襄王所在的莒城,以及田單帶領的即墨僅存。經過三年的戰鬥,一直到公元前279年,這兩顆釘子般的城池還未被燕國佔領。
不久,隨著燕昭王去世,與樂毅關係不佳的燕惠王即位。他相信了寵臣的誹謗,計劃臨陣換將。心知不妙的樂毅隻身逃往趙國,失去了軍心的燕軍戰鬥力銳減,被田單一鼓作氣擊破,並乘勢收服了齊國全境。
從此之後,齊國元氣大傷,並且與東方各國間失去了深度互信的基礎。秦國,則成了最大的獲利者。
-
6 # 小几昂
主要是因為山東地形無險可守,敵人一旦攻破防線就能長驅直入,也正是因為如此,田單才能在火牛陣大破敵軍後一下子打回去。
回覆列表
樂毅是戰國時著名的軍事家,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國大將樂羊後裔,燕昭王拜為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樂羊子妻》一文大家耳熟能詳。原文: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汙其行乎!”
少年時曾看過一本連環畫《火牛陣》,就是寫的那時候的歷史故事。燕國大將樂毅聯合趙國等五國,一舉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剩下即墨和莒城。
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所以他對莒城、即墨採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佔的地區實行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優待地方名流等收 服人心的政策,欲從根本上瓦解齊國。
後燕惠王繼位,受到猜忌,投奔趙國,被封於觀津,號為望諸君,之後於趙國逝世。唐肅宗將其列入“武廟十哲”,宋代被列入七十二名將。
田單堅守即墨向燕軍詐降,使之麻痺,又於夜間用牛千餘頭,牛角上縛上兵刃,尾上縛葦灌油,以火點燃,猛衝燕軍,並以五千勇士隨後衝殺,大敗燕軍,殺死騎劫。田單乘勝連克七十餘城。
田單,齊國貴族,在樂毅攻打齊國,齊國兵敗如山倒的時候,他非常鎮定自若,當人們都紛紛搬家裡的細軟逃命時,他首先修自己的車軸,用鐵帽固定。結果眾車相碰,都撞壞了,只有他的車完好無損,得到了人們的尊崇。
他在即墨堅守,那時燕國犯了兵家之大忌——臨陣換將,撤掉了樂毅換上了騎劫。他曾散佈謊言說,即墨老百姓就怕挖了城外的祖墳,騎劫上方了,真的這樣做了!激起民憤,大家摩拳擦掌都想殊死一戰!
結果把城裡的牛都集中起來,頭上綁了堅刀,用火燒牛尾巴,放出城門,牛都瘋狂起來,衝入敵陣,燕軍大敗!
前年我曾去山東旅遊,途經山東省的即墨,很有感慨;在莒縣高速路服務區,見到了大將樂毅塑像肅然起敬。
這正是:
昭王高築黃金臺,
多少將士白骨哀。
當年樂毅拜大將,
齊國望風降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