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識小錄
-
2 # 狐狸晨曦
晉獻公是雄才霸略的一代英主。他死後晉國的一度內亂,源於他廢長立幼,偏偏又天不假年,沒有等到自己中意的幼子長大接班,就先死去了。國無長君,故有大亂。
春秋時期,歷代國君除卻繼位的新君外,其餘沒有國君繼承權的旁支後裔,即所謂“公室、公族”,出任大夫、卿等職務,也是輔佐君主的重要臣僚。
而出身公室的晉武公,歷經數十年戰爭,殺死晉哀侯、晉小子侯、晉侯緡三任晉國國君,得到周王室認可,成為正式的晉國君主,完成了其祖父曲沃桓叔、其父曲沃莊伯的未竟之志。在奪取政權後,為防止他人效仿,杜絕後患,晉武公更將居於翼城的原晉國公族後裔盡數誅滅,以屍山血海鋪就了自己子孫的君權之路。
晉武公死後,其子晉獻公即位,此時晉國公族,只剩下曲沃桓叔、曲沃莊公、晉武公這三代的旁系子孫,即所謂“桓莊之族”,晉獻公即位八年,羽翼豐滿後,突然發難,將他們盡數誅殺,從此徹底廢除了公族大夫制度,改為起用其他異姓人才,如士蒍、荀息、裡克等人,為卿、大夫。這在當時春秋各國,屬於一次與眾不同的人才制度變革。在其他國家幾乎都仰賴公族執政,任人唯親時,晉國率先實現任人唯賢,得以廣納天下才智,國力日盛。
晉獻公(姬詭諸)晉獻公廢長立幼,逼死太子申生,並導致了他死後諸公子爭位多年,還遭致秦國多次干預,延緩了晉國圖霸的時間,一直被批評為老年昏聵的大昏招,實則不然。能如晉獻公這般,以英雄事蹟寫進史書的古人,絕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笨蛋。後人從事後諸葛亮角度,眼裡公認的昏招,要麼是根本沒有更好的選擇,要麼則是當事人另有考慮。
當晉獻公八年,誅滅公室親族,開始圖謀霸業之時,太子申生已經成年,而且多次領兵出征獲勝,在朝野素有賢名,在朝臣中威望甚高。這樣一個太子,已經成為國家上下一致公認的第二權力中心,和晉獻公這樣的雄略之君正是水火不容。他們的父子感情早已稀薄,在權力的天平上更無足輕重。
晉國太子:申生所以晉獻公十二年,驪姬剛剛生下幼子奚齊的同年,晉獻公就讓申生、重耳、夷吾這三個成年兒子分別居外,申生駐守曲沃,重耳駐守蒲邑,夷吾駐守屈邑,表面上是委以重任,實際上已經無形中否定了申生的繼承人資格。
強幹弱枝,弱公族剪枝葉,防止今後再有”曲沃代翼“這樣的本末倒置之事,讓國家陷入諸公子的爭位困擾與內耗,這是晉武公、晉獻公這兩代英主不惜殺戮親族、血流成河、也要堅持到底的既定國策。因此晉獻公此時便已動了殺機,只怕也有類似”鄭伯克段於鄢”的考慮。
短暫的”一國三公“局面,只是晉獻公希望引誘這幾個兒子因為不能繼承國家不滿,而主動起兵謀反,最好再拉上幾個親近他們的大夫、卿士一起參與,便可在有生之年,一勞永逸地將他們盡數剷除,為幼子奚齊將來順利即位,鋪平道路。
而晉獻公選定了幼子奚齊作為繼承人,也不僅僅是出於對他生母驪姬的寵愛,而更多是基於等到奚齊長大成人、自己年紀也行將就木,不至於再發生父子爭權之事的考慮。此時晉獻公的心理,早已昭然若揭,當時亦有許多明眼人看得分明,包括他的心腹士蒍、裡克等重臣。
晉國國君夫人:驪姬晉獻公二十一年,太子申生被逼自殺,晉獻公二十二年,出兵討伐蒲邑,重耳逃亡翟國,次年,屈邑失守,夷吾也逃亡梁國了。也就在重耳逃亡的同一年,晉獻公完成“假道伐虢”大計,吞滅了虢國這個從周平王、周攜王”兩王並立“時起,就和晉國敵對百年的勁敵,令國家疆土擴張近一倍,從此晉國全據河東,有”表裡山河“之勢,觀其整場戰爭才略智謀,又哪裡像一個年老昏聵、耽於女色之人呢?
晉獻公最大的失策,在於沒料到自己會死那麼早,僅僅滅掉虢國四年之後,就遺憾壽終了。而此時奚齊年僅十四歲,驪姬妹妹生下的悼子更只有一歲。國無長君,重耳、夷吾這兩個成年公子逃亡在外,諸大臣人心不寧。
年老的晉獻公與驪姬晉獻公將新君奚齊託付給大臣荀息,而昔日支援太子申生、痛恨驪姬母子的大臣裡克,聯合三公子餘黨發難。荀息雖然忠直,卻是一屆文臣,不及裡克久經沙場,軍中舊部眾多,一呼百應。最終,裡克連殺奚齊、悼子,逼死荀息,擁立夷吾為新君,是為晉惠公。然而裡克連弒兩君、總攬大權,亦遭晉惠公忌憚,不免於死。
晉惠公:姬夷吾事實上,晉獻公就與後來和他同樣諡號的秦獻公一樣,都是被過於出色的兒子(晉文公、秦孝公)掩蓋了自己功名的一代雄主。晉國在春秋時期百年霸業真正的奠基者,並非名列”春秋五霸“的晉文公,而正是史書中那個被掩袖工讒,狐媚惑主的驪姬所迷惑,聽其讒言,殺害子嗣的年老”昏君“。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蕭瑟三垂岡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
3 # 歷史哨聲
其實很簡單:晉獻公指定的繼承人年紀太小,相比在國外的2個兄弟,無法掌控政局,導致君權小、卿權大。
國君年紀小,相比握有軍權老謀深算的六卿,毫無殺傷力,就是砧板的肉只有挨宰的份。
國君年紀小,母家在晉國又沒有實力。這就是為什麼晉國奚齊被殺的原因。
-
4 # 晉公子
說明:本文涉及的史實,《左傳》、《史記》的記載同《國語》多有衝突。《國語》所載雖然貌似詳盡,但疏漏牴牾之處實多,故本文的講述以《左傳》和《史記》為準,不從《國語》。
1 禍起蕭牆
公元前656年的一天,晉國太子申生從自己鎮守的重鎮曲沃來到國都絳邑。他這一趟風塵僕僕地入都,只為了向君父晉獻公奉上一樽祭酒和一塊胙肉。
就在前不之久,他收到了來自絳邑的傳話:晉獻公在夜裡夢到了自己的亡妻,也就是太子申生的生母齊姜。
百感交集的晉獻公讓太子趕緊在曲沃的齊姜廟舉行一場祭祀,以便令逝者安息,生者寬慰。
母親去世多年,父親晉獻公卻還是未能忘情,以致思念成夢,這大概讓遠在曲沃,不能朝夕承歡的申生非常感動。
於是在祭過亡母之後,他親自將祭酒和胙肉送來絳邑,希望自己的父親晉獻公能夠飲福受胙,沾享神靈賜予的福澤。
他來得不巧,獻公帶著隨從出城打獵去了,於是祭酒和胙肉便擺在了宮裡。兩天以後,獻公回來,宰夫向他獻上太子送來的胙肉。
既然是祭過神靈的供品,享用之前,須得答謝神靈的恩賜。於是獻公照例斟滿一杯祭酒,酹之於地。就在這時,奇怪的事情卻發生了:被祭酒浸溼的地面居然隆了起來!
眼前的怪象讓晉獻公的心裡生出了一絲寒意:莫不是這酒肉有問題?於是他割下一塊胙肉扔給狗吃,狗竟然死了。
“肉裡有毒?不,父子君臣之間,像這樣的猜測可不能隨便說出口。”於是獻公再命令身邊的宦官嘗一嘗胙肉,結果他和那條狗一樣,抽搐之後,很快就變成了一具冰涼的屍體。
是了,酒肉的確是下過毒的。但究竟是誰陰謀對自己下手呢?酒肉既然是太子送來的,當然他脫不了嫌疑。但這酒肉在宮裡擺了整整兩天,也難保沒有旁人從中作祟。
究竟是申生想要弒君自立,還是有小人企圖挑撥太子與國君的關係呢?
晉獻公陷入沉思。
就在這時,原本在一旁默不作聲的寵妃驪姬卻“哇”的一聲哭了出來:“太子的心可真狠吶,竟然陰謀弒君!國君年已垂暮,將來大位自然歸於太子,他卻居然連這點兒時間都等不急了嗎?”
驪姬越說越激動:“太子之所以鋌而走險,不過因為妾身和兒子奚齊罷了。國君此前私下對臣妾說要廢黜太子,另立奚齊,我還苦苦地勸阻您使不得!使不得!現在想想,真是後悔不迭。既然太子已將我母子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妾身願意帶著兒子到他國避難,或者一死了之,否則將來必為太子所魚肉矣!”
雖然涕泗縱橫的驪姬情緒如此激動,表情如此誇張,一口咬定鴆酒毒肉就是太子做了手腳,但獻公並未馬上表態:
沒見識的女人,聽風就說雨!雖說自己更換太子的想法已經有些年頭了,朝中大臣也私下裡有過議論。但多年以來,太子申生對自己依然恭敬、忠誠,在沒有特殊刺激的情況下他沒道理鋌而走險。
退一步說,即便主謀真是太子,現在嚷嚷出去更會壞事。因為太子擔任下軍統帥已有五年,故吏親隨遍佈軍營。一旦逼迫他發兵反叛,晉國隨時可能陷入大規模的內戰!該怎麼辦呢……
就在晉獻公為這樁疑案的真相陷入痛苦和思索的時候,得到風聲的太子申生卻已然悟出了事情的原委始末:真正要陷害自己的人必是驪姬。
現在回想起來,自己實在太過天真了。自從十六年前得到了驪姬,國君與她情好日密,又哪裡還會夢到自己的亡母齊姜?
一定是驪姬假傳口諭,陰謀下毒,目的就是扳倒自己,讓她的兒子奚齊坐上太子的位置。事已至此,不能再滯留絳邑了,得趕緊走!
想到這兒,驚恐萬狀的申生倉皇逃離了國都,星夜兼程,奔新城曲沃而去。
不幸的是,正是太子避禍曲沃的倉皇舉動讓晉獻公坐實了心中的猜測——如果你襟懷坦蕩,為什麼要逃跑?難道不是做賊心虛嗎?
晉獻公再也無法壓抑心中的怒火了。子不教,師之過!他當即下令處死了太子申生的師傅杜原款。
老師已經人頭落地,太子又該何以自處?旁人勸他說:
“下毒的人肯定是驪姬,太子何不上書國君,辯誣自白?”
申生苦笑道:“國君垂垂老矣,片刻都離不開驪姬。沒有她,國君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我上書自辨,揭穿驪姬,國君只當我是誣陷塞責,會對我更加惱怒。”
“那何不出亡他國?您的胞妹不正是秦公的正室夫人嗎?”
“無君無父,心如蛇蠍。我揹負這一身汙名,秦君又豈能容我?事到如今,唯有一死!”
十二月戊申,太子申生在新城自殺了。
2 冤屈的驪姬
後世不知有多少人在讀到“驪姬之亂”這段歷史記載的時候扼腕嘆息,痛罵驪姬蛇蠍妖婦,牝雞亂政;同情申生忠而被謗,含冤以死。
但我卻覺得,冤屈於當時的人是申生,冤屈於後世的人是驪姬。因為很少有人從這段歷史記載中讀出驪姬的無可奈何。
《史記·晉世家》說:
(公元前658年)獻公私謂驪姬曰:“吾欲廢太子,以奚齊代之。”驪姬泣曰:“太子之立,諸侯皆已知之,而數將兵,百姓附之,奈何以賤妾之故廢適立庶?君必行之,妾自殺也。”驪姬詳譽太子,而陰令人譖惡太子,而欲立其子。
——《史記·晉世家》
早在公元前665年驪姬剛剛為晉獻公誕下幼子奚齊的時候,晉獻公就在私底下琢磨著換太子了。
但直到公元前658年他向驪姬坦露要廢黜申生,另立奚齊的想法之前,整整7年的時間裡,《左傳》和《史記》中並未記載驪姬曾經主動冒犯過太子申生。
事實上,這7年當中太子不但沒有遭到打壓,手中的權力反而越來越重:
公元前665年,晉獻公命太子鎮守宗邑曲沃:太子由此開始獨當一面;
公元前661年,晉軍由一軍擴編為上、下兩軍,太子被任命為下軍統帥:晉國一半的軍事指揮權從此交到了太子手中;
公元前660年,太子統軍出征東山,晉獻公賜他偏衣、金玦:偏衣也就是衣服上一半的樣式與國君相同,意味著“分國君之半”。金玦則象徵著兵權。拿到這兩樣東西,太子已是名副其實的晉國二當家。
真正促使驪姬對太子下毒手的,應該是晉獻公向她說的那番“吾欲廢太子,以奚齊代之”的話。
通常的理解,晉獻公向驪姬表明自己有意扶立奚齊一定極大地刺激了驪姬的政治野心,於是在獻公的鼓勵下她開始肆無忌憚地清除異己,打擊太子和諸公子的勢力,以保證自己的兒子奚齊能夠順利繼位。
到晉獻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58年)的時候,申生已經做了多年的太子。他不但坐擁曲沃這個歷代晉君宗廟所在的大城市,同時還指揮著晉國一半的軍事力量,多次統軍出征,立下汗馬功勞。
另外我們不該忘記的是:強鄰秦國的國君秦穆公就是申生的妹夫,一旦發生奪嫡之爭,秦國很可能成為申生的奧援。
讓時年12歲的少子奚齊取代太子申生的位置,無異於以兔搏虎,自尋死路。
就算申生暫時屈從於晉獻公的壓力,讓出了太子的位置。但是燈枯油盡的晉獻公能保得了奚齊幾時呢?
一旦獻公撒手人寰,申生就會像發動靖難之役的燕王朱棣那樣舉起戰刀將少弟奚齊逐下國君的寶座。即或他不情願,那些巴望著跟太子雞犬升天的故吏親信也會強行把主子加上龍座的。
後來的事實也正是如此: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薨逝,他屍骨未寒,申生的部下里克就急不可耐地在獻公的喪禮上發動政變,殺死了奚齊。連晉獻公精心挑選的顧命大臣荀息也沒能從太子黨的屠刀下救回奚齊的性命。
此時申生已死去5年了,他的黨羽尚且如此強大,如果他活著呢?不堪想象。
所以當驪姬跟晉獻公說“太子申生勢力太大,國君您一定要行廢立之事的話,我寧肯自殺”的時候,她哭了。
她的眼淚不是做戲,而是真害怕。
更換太子,意味著晉獻公把驪姬母子和申生放到了你死我活的競技場上,驪姬不先殺死申生,將來一定會死在申生的手裡。
投毒嫁禍,驪姬也是為了自保,她沒得選擇。
驪姬投毒,申生自殺,晉國從此開啟了一段長達20年的動盪歷史。但這段歷史的起源卻不該從驪姬的投毒算起,這個無奈的弱女子不該也負擔不起這麼沉重的歷史責任。
真正要為晉國亂局負責的人是晉獻公,禍亂的種子他老早就埋下了。
回覆列表
其實在《左傳》桓公十八年辛伯的進諫中就可以說明當時為什麼發生混亂:“‘並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在晉獻公這裡,就是匹嫡,也就是說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出了問題。事實上,中國歷史兩千多年以來,因繼承人問題而引發混亂的不計其數,比如齊桓公死後,他的五個兒子相繼做了國君,相互鬥爭,搞得齊國霸權旁落。又比如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和公子扶蘇的爭權,最著名的莫過於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當然,有的混亂被控制住了,有的就沒有,並由此引發了國家的劇變。像晉獻公這樣的就是沒控制住的。
其實晉獻公是一雄才大略的君主,晉國在他的率領下,“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最著名的是假虞滅虢,控制了關中通往關東的通道地區。與此同時,晉獻公還誅殺群公子,削弱公族的力量,防止小宗顛覆大宗的歷史再次出現,鞏固了國君的權力。但就是在這種蓬勃向上的形式下,獻公偏偏得了一個寵姬,即驪姬。
驪姬想立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君,因而就對太子申生和公子重耳、夷吾百般排擠。太子申生的自殺,公子重耳、夷吾等人的出奔,實際上都是奪嫡鬥爭中派系鬥爭的結果。所以晉獻公這個英明一世的雄主,晚年因為沒能安排好繼承人的問題,導致奪嫡鬥爭激烈化,因而也導致晉國出現內亂,這行內亂直到文公重新上臺後方才徹底平息。
順便說一句,驪姬之亂對晉國政治更深遠的影響還在於,這次動亂之後,獻公規定除了世子以外,其他的公子必須出居他國,這直接導致了晉無公族,沒有了公族的平衡,晉國的卿族勢力迅速擴張,並且在長時期內威脅到了國君的統治,晉國出現了兩次卿族誅殺國君的現象,就是卿族勢力太大所致,最終的三家分晉,亦是卿族勢力過剩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