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氏集團脫穎而出,取曹魏集團而代之並最終一統天下。這其中深層次原因一言難盡,但最重要的一點是鷹視狼顧的司馬懿善權變,深謀奇策;其超群的睿智才幹要甩曹爽等一干人馬八條街。司馬氏一系人才輩出,司馬懿是其開創者,虎父無犬子,他的兩個兒子,一昭一師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他的女婿杜預也絕非等閒之輩!
一、生平簡介
杜預(222~284年)字元凱,西晉時期大將,著名學者作家。晉滅吳戰爭的統帥之一。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司馬懿之婿。
歷官魏尚書郎,成為司馬昭高階幕僚,封為豐樂亭侯。司馬炎代魏後歷任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遷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封當陽縣侯,入為司隸校尉。太康五年(285年)病逝,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成。
二、跌宕人生
(1)、杜預因其父親杜恕長期與朝中權貴不和,直到三十多歲也未出仕。
司馬昭掌權後,為了鞏固擴大其執政根基,在任用賢良的前提下,亦任用了許多親戚宗族,於是才子杜預和羊祜、山濤等被司馬昭重用,杜預擔任司馬昭相府的高階幕僚,並恢復了他豐樂亭侯的爵位。
又因杜預妻子高陸公主是司馬昭的妹妹,因而逐步成為司馬氏集團中的重要成員。
在平蜀的戰爭中,他與司馬昭的主簿師纂都被派去擔任兩路重要部隊統帥的幕僚。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杜預被委任為主力軍統帥鍾會的鎮西將軍府長史。魏軍攻滅蜀漢後,鍾會聯合蜀將姜維謀反,準備殺害不聽命的魏軍將領以割據益州。次年正月,鍾會在準備實施計劃時被亂兵殺死。在這場變亂中,鍾會的許多僚屬喪生,杜預憑藉智慧倖免於難。事後因功被增封一千戶。
(2)、杜預是一個高段位的軍事家, 是滅吳的軍事統帥之一。他善於用兵,知己知彼,常常給予敵人致命打擊。滅吳一役,充分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咸寧四年(278年)杜預繼任羊祜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他繼羊祜後,積極籌劃滅吳,曾三陳平吳之利害。
晉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採取羊祜伐吳方案,發兵二十萬,兵分六路大舉伐吳。
杜預擔任西線指揮,智取江陵,招降交、廣,為西晉的統一作出了卓越貢獻。以功進爵當陽縣侯,增食邑至九千六百戶。
(3)、全國統一後,他在江南興修水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礎上,引滍水、淯水兩江之水入田,受益之田萬餘畝。
(4)、杜預平生博學多通,勤於著述。於經濟、政治、軍事、曆法、律令、算數、工程諸方面均有著述或研究,被稱為“杜武庫”。在群經中,特別好“左氏”,自稱"《左傳》癖"。
鹹煕元年(264年)司馬昭委託荀勖、賈充、裴秀等人改制禮儀、法律、官制。杜預亦受命參與法律的制定,並承擔主要工作,《晉律》的全部註解都是由他完成的。
杜預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為現存最早之《左傳》注本,收入《十三經注疏》。還著有《春秋釋例》等。
三、樹碑立傳
(1)、這位赫赫有名的杜預大將軍有一癖好,就是虛榮心過於強盛,到了晚年此心尤甚,因而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蠢事。
杜預自認為自己功德無量,自我感覺良好 ,為了留名於世 ,竟煞費苦心在臨死前請人刻了為他歌功頌德的兩個"功名碑",他將一個刻碑,立於峴山之巔,另一個刻碑則沉於漢水之底。他心想哪怕天崩地裂,總會有一個刻碑存留於世,即使滄海桑田,他的鼎鼎大名將與山河同在。
這個極度追逐功名者,其蠢行可謂史無前例。據《晉史•杜預傳》載: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記其勳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
其意是杜預欲後世留名,將自己功績刻在石碑上,沉於水底、立於山上,不管為陵為谷,這兩個石碑,總有一個是後人能夠看到的。
他曾露骨的自白心跡:只求功名留世,不求道德圓滿。
實際上憑他的文功武績亦能在史上留有名聲,但他卻畫蛇添足適得其反,其蠢行醜態淹沒了他本身的功績,敗壞了他自己的名聲。
(2)、唐代張九齡、溫庭筠,宋代陸游、范成大等的詩文中,都有譏諷鞭笞杜預的詩句。
溫庭筠詩:"銘勒燕山暮,碑沉漢水春。"
陸游在《題城侍者峴山圖》詩中:“漢水沉碑今在哉?千年峴首獨崔嵬。”其意是,歷經滄桑,漢水與峴山之刻碑,都尋覓不見了,只有峴山翹首昂立於天地之間。
范成大在《讀史》詩中:“汗簡書青已兒戲,峴山辛苦更沉碑”。
直到了元、明、清和近現代,文人墨客話題中的杜預,已經很少有人記起他的功績,但立碑與沉碑之舉,則被人常常談起,成為追逐功名的歷史笑柄。
(3)、中國有句“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之名言,可是那些“名聲”,都不是靠自我標榜得來的。
杜預的老丈人司馬懿最哆嗦的是曹孟德,曹操死後傳說有七十二疑冢,也未見其墓碑樹在哪裡。但是魏武虛懷若谷,縱橫天下,鞭撻宇內,登高望遠,眼中只有滄海橫流之英雄形象 ,照樣名垂青史!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武則天,死後竟留下一座無字碑。是非功過任後人評說。然歷史是公正的,武則天稱帝期間雖有濫用酷吏,豢養男寵的記錄,但是她重視農業生產 ,促進經濟繁榮,改革弊症,重視人才的培養使用等,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墓碑雖空無一字,但在人們的心目中確是一座醒世豐碑,頂得上百卷史書,使其千載揚名!
宋代包拯墓前的墓碑刻的什麼內容,人們往往記不得那麼清楚了,但是他那鐫刻在石碑上的“家訓碑” 卻驚心動魄,如雷貫耳,令人肅然起敬。‘’包青天‘’三個字,字字千鈞,震聾發聵,青史留名!
結束語: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悲呼!斗轉星移,西晉距今還不到兩千年,未曾山崩地裂,海枯石爛,峴山、漢水杜預之“功名碑”今又何見?!
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氏集團脫穎而出,取曹魏集團而代之並最終一統天下。這其中深層次原因一言難盡,但最重要的一點是鷹視狼顧的司馬懿善權變,深謀奇策;其超群的睿智才幹要甩曹爽等一干人馬八條街。司馬氏一系人才輩出,司馬懿是其開創者,虎父無犬子,他的兩個兒子,一昭一師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而他的女婿杜預也絕非等閒之輩!
一、生平簡介
杜預(222~284年)字元凱,西晉時期大將,著名學者作家。晉滅吳戰爭的統帥之一。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司馬懿之婿。
歷官魏尚書郎,成為司馬昭高階幕僚,封為豐樂亭侯。司馬炎代魏後歷任河南尹、安西軍司、秦州刺史、度支尚書。遷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封當陽縣侯,入為司隸校尉。太康五年(285年)病逝,終年六十三歲。追贈徵南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為成。
二、跌宕人生
(1)、杜預因其父親杜恕長期與朝中權貴不和,直到三十多歲也未出仕。
司馬昭掌權後,為了鞏固擴大其執政根基,在任用賢良的前提下,亦任用了許多親戚宗族,於是才子杜預和羊祜、山濤等被司馬昭重用,杜預擔任司馬昭相府的高階幕僚,並恢復了他豐樂亭侯的爵位。
又因杜預妻子高陸公主是司馬昭的妹妹,因而逐步成為司馬氏集團中的重要成員。
在平蜀的戰爭中,他與司馬昭的主簿師纂都被派去擔任兩路重要部隊統帥的幕僚。
景元四年(263年)五月,魏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杜預被委任為主力軍統帥鍾會的鎮西將軍府長史。魏軍攻滅蜀漢後,鍾會聯合蜀將姜維謀反,準備殺害不聽命的魏軍將領以割據益州。次年正月,鍾會在準備實施計劃時被亂兵殺死。在這場變亂中,鍾會的許多僚屬喪生,杜預憑藉智慧倖免於難。事後因功被增封一千戶。
(2)、杜預是一個高段位的軍事家, 是滅吳的軍事統帥之一。他善於用兵,知己知彼,常常給予敵人致命打擊。滅吳一役,充分顯示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咸寧四年(278年)杜預繼任羊祜為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
他繼羊祜後,積極籌劃滅吳,曾三陳平吳之利害。
晉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採取羊祜伐吳方案,發兵二十萬,兵分六路大舉伐吳。
杜預擔任西線指揮,智取江陵,招降交、廣,為西晉的統一作出了卓越貢獻。以功進爵當陽縣侯,增食邑至九千六百戶。
(3)、全國統一後,他在江南興修水工程。其中在整修前代河渠的基礎上,引滍水、淯水兩江之水入田,受益之田萬餘畝。
(4)、杜預平生博學多通,勤於著述。於經濟、政治、軍事、曆法、律令、算數、工程諸方面均有著述或研究,被稱為“杜武庫”。在群經中,特別好“左氏”,自稱"《左傳》癖"。
鹹煕元年(264年)司馬昭委託荀勖、賈充、裴秀等人改制禮儀、法律、官制。杜預亦受命參與法律的制定,並承擔主要工作,《晉律》的全部註解都是由他完成的。
杜預有《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三十卷,為現存最早之《左傳》注本,收入《十三經注疏》。還著有《春秋釋例》等。
三、樹碑立傳
(1)、這位赫赫有名的杜預大將軍有一癖好,就是虛榮心過於強盛,到了晚年此心尤甚,因而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蠢事。
杜預自認為自己功德無量,自我感覺良好 ,為了留名於世 ,竟煞費苦心在臨死前請人刻了為他歌功頌德的兩個"功名碑",他將一個刻碑,立於峴山之巔,另一個刻碑則沉於漢水之底。他心想哪怕天崩地裂,總會有一個刻碑存留於世,即使滄海桑田,他的鼎鼎大名將與山河同在。
這個極度追逐功名者,其蠢行可謂史無前例。據《晉史•杜預傳》載:預好為後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記其勳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後不為陵谷乎?”
其意是杜預欲後世留名,將自己功績刻在石碑上,沉於水底、立於山上,不管為陵為谷,這兩個石碑,總有一個是後人能夠看到的。
他曾露骨的自白心跡:只求功名留世,不求道德圓滿。
實際上憑他的文功武績亦能在史上留有名聲,但他卻畫蛇添足適得其反,其蠢行醜態淹沒了他本身的功績,敗壞了他自己的名聲。
(2)、唐代張九齡、溫庭筠,宋代陸游、范成大等的詩文中,都有譏諷鞭笞杜預的詩句。
溫庭筠詩:"銘勒燕山暮,碑沉漢水春。"
陸游在《題城侍者峴山圖》詩中:“漢水沉碑今在哉?千年峴首獨崔嵬。”其意是,歷經滄桑,漢水與峴山之刻碑,都尋覓不見了,只有峴山翹首昂立於天地之間。
范成大在《讀史》詩中:“汗簡書青已兒戲,峴山辛苦更沉碑”。
直到了元、明、清和近現代,文人墨客話題中的杜預,已經很少有人記起他的功績,但立碑與沉碑之舉,則被人常常談起,成為追逐功名的歷史笑柄。
(3)、中國有句“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之名言,可是那些“名聲”,都不是靠自我標榜得來的。
杜預的老丈人司馬懿最哆嗦的是曹孟德,曹操死後傳說有七十二疑冢,也未見其墓碑樹在哪裡。但是魏武虛懷若谷,縱橫天下,鞭撻宇內,登高望遠,眼中只有滄海橫流之英雄形象 ,照樣名垂青史!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女皇武則天,死後竟留下一座無字碑。是非功過任後人評說。然歷史是公正的,武則天稱帝期間雖有濫用酷吏,豢養男寵的記錄,但是她重視農業生產 ,促進經濟繁榮,改革弊症,重視人才的培養使用等,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墓碑雖空無一字,但在人們的心目中確是一座醒世豐碑,頂得上百卷史書,使其千載揚名!
宋代包拯墓前的墓碑刻的什麼內容,人們往往記不得那麼清楚了,但是他那鐫刻在石碑上的“家訓碑” 卻驚心動魄,如雷貫耳,令人肅然起敬。‘’包青天‘’三個字,字字千鈞,震聾發聵,青史留名!
結束語: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悲呼!斗轉星移,西晉距今還不到兩千年,未曾山崩地裂,海枯石爛,峴山、漢水杜預之“功名碑”今又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