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論史

    我都不知道這個提問是要吹清朝呢?還是黑清朝?提問的言下之意不過是要突出清軍特別無能,在雅克薩戰役10多萬清軍打不過幾百個俄羅斯人罷了。但是這個問題也無形中幫清朝吹了一波,翻開《中國歷史地圖集》,雅克薩都將近北緯54度線了,一個古典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居然可以在那一帶投放10多萬軍隊,這不正表明清朝國力強大嗎?莫非在清朝的時候“運20”已經服役了?如果清朝能做到這事,只恐怕緊張的莫斯科方面了。

    沙皇俄國對黑龍江流域的入侵,實質上是西伯利亞推進、擴張政策的延續和發展。早在兩次雅克薩之戰前,清俄雙方已經爆發了多輪衝突,如烏扎拉村之戰、呼瑪爾之戰、古法壇村之戰。在順治時期,由於清政府的堅決抗擊,華人民取得了抗俄鬥爭的勝利,在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和其子巴海的接力下,擊斃沙俄匪首斯潘捷諾夫,並完全肅清了黑龍江中下游的沙俄侵略勢力。當然,當時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野心並未完全停止,鑑於之前的侵略行動是無後方長距離流竄,得不到後援,很容易失敗,這回採取了建立據點,逐步推進的策略,而雅克薩就是他們挑中的據點之一,沙俄侵略者就在雅克薩城修築堡壘,但是由於當時清政府忙於平定三藩之亂,也無力反擊沙俄入侵,只好採取守勢。三藩平定後,兵進黑龍江就提上了日程。

    第一次雅克薩會戰沙俄軍所修堡壘

    以上是兩次雅克薩作戰的歷史背景,既然題幹中提到清軍兵力,那我就重點寫寫,當然十幾萬什麼的肯定是扯淡,比較汙眼睛,不看也罷。實際上清軍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投入的兵力也就是3500人左右,這個數字是劉獻廷的《廣陽雜記》所記載的。

    《廣陽雜記·卷二》:乃命彭椿公領鐵騎三千,為陸路將軍。林興珠領滾牌五百,為水路將軍,往徵之。

    當然這部野史對清軍的構成語焉不詳,而且藤牌兵的徵發數量也有錯誤,所以我根據《清聖祖實錄》和《平定羅剎方略》(《黑龍江志稿》轉引)計算了清軍大致的兵力:康熙二十一年、康熙二十二年,分別派烏喇寧古塔兵1500名和約1000名。康熙二十四年,派出上三旗兵170名,山東等三省官兵500名和林興珠率領的藤牌兵400名。數字相加等於3570名官兵。而俄華人數約為700餘人,除去少數婦女兒童俄軍能戰人數約為500多人。

    這就是雙方的兵力對比,至於第一次雅克薩之戰過程,清軍全程佔了上風,並且在短時間結束戰鬥,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二十四日,清軍在軍力到位後迅速發動了進攻,先是虎衣藤牌兵截擊來援之哥薩克。附圖。

    而在攻城部署上,二十五日清軍以紅衣炮轟城,“令副都統溫岱等潛進紅衣炮於城北攻之,護軍參領博裡秋等於兩翼放神威將軍炮夾攻之”,並且要率眾焚燒俄軍據點,由於俄軍據點是土木結構,所謂“設立重木,中實以土”,由於雅克薩城垣大部分被毀壞,侵略頭子托爾布津在萬般無奈之下率領600多人投降,此戰前後兩日結束戰鬥。

    再來說說第二次雅克薩之戰,由於清軍統帥彭春忽視了康熙帝“至雅克薩城雖已攻取,防禦決不可疏”的警告,既沒有在雅克薩設立斥候觀望,又不派兵鎮守,甚至連雅克薩的莊稼都沒有收割,僅僅放火燒燬了城堡,給了沙俄侵略者的捲土重來的機會,托爾布津見清軍疏於防守,於是搶先收割莊稼,於康熙二十五年開始築城。

    第二次雅克薩會戰沙俄軍所修堡壘

    值得一提的是,這回俄華人準備更加充分,直接利用當地凍土和木材建立了堅固的稜堡工事,“其城夾木為之,中實以土,寬一丈五尺,高一丈,木外墐之以泥”,沙俄可能考慮到第一次雅克薩之戰清軍使用火攻,故木外塗泥以防止火攻,沙俄駐軍約736人,《中國軍事通史》是826人,差距還算不大。

    《哥薩克在黑龍江上》:在原來城堡的舊址上,聳立起一座合乎當時工程技術的一切規則的城堡,四面圍以底寬四俄丈、高三俄丈的土牆。土牆系用草土、粘土和植物根修成,堅固異常;四面都築有四稜突出形式的炮壘;圍繞土牆掘有壕溝;此外,在陸地一側,還豎起一道直抵江邊的木柵。堡內修建了糧倉、火藥庫、軍需倉庫和近十所居民住房。

    而此次清軍出動兵力也是很明確的,據史料記載清軍圍城兵力也只有2100人,後又增加200人,康熙帝本擬定調福建藤牌兵400人再次參戰,但從中俄史料來看並沒有其參戰記錄,俄華人也沒有什麼“大帽韃子”一類的驚呼,故判斷福建藤牌兵並未參戰。

    《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七》:薩布素奏:統率二千一百人,所在防禦,兵力尚單,得博定增兵前來,殊有裨益。上因命博定選築城及種地官兵二百人,齎二月食糧,速赴薩布素等軍前,令其參贊軍務。

    清軍由於強攻不下,決定長期圍困雅克薩,在雅克薩東、南北三面掘壕築壘,並在南、北二處修築炮臺,歷時一年多,俄軍彈盡糧絕,城中大部侵略軍大部分戰死、病死,連侵略頭子托爾布津都被清軍紅衣大炮炮擊殞命,最後沙俄侵略軍在絕望之下投降。

    《十七世紀俄中關係史》:軍政長官阿列克謝·托爾布津被大炮打死,右腿齊膝打斷,阿列克謝受傷後四天死去。

    所以,綜合看兩次雅克薩戰役哪有清軍出動10多萬人之理,第一次最多3570:500,第二次2200:736。

    而清朝做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能在高緯度作戰並擊退沙俄,有三點原因值得重視:

    一、自清太宗崇德年間,開始對黑龍江各部落編旗設佐,索倫地區更加認同清朝,在關鍵時刻這些身處高緯度的黑龍江部落民站在了清朝一邊,被編入八旗,稱為“新滿洲”,與滿八旗一起為清廷擊退沙俄侵略軍,並提供勞動力和糧食。附圖。

    二、清朝自清太宗時期征服漠南蒙古,成為清朝治下的藩部,所以清朝在向黑龍江地區派兵運糧的過程中,不僅側翼是安全的,而且還受到了漠南蒙古的助力,漠南蒙古尤其是科爾沁部竭盡全力為前線清軍提供牛羊、糧食,而清軍建立的驛站所投入的人眾和馬匹很大一部分也是出自漠南蒙古,“所需軍糧,取諸科爾沁十旗及席北烏喇之官屯,約可得一萬二千石,可支三年”。

    《黑龍江志稿·卷三十》:科爾沁十旗今年進貢牛羊諸物不必來京,其全送黑龍江軍前,仍記數奏聞,照進貢例賞賚,理藩院即傳令科爾沁知之。《清聖祖實錄·卷一百二十》:於杜爾伯特、扎賴特派兵五百人,並索倫兵酌自墨爾根至雅克薩設驛奏報軍機。

    三、早在雅克薩之戰前幾年,在康熙皇帝的督責下,清朝建立了全長四五千裡的松遼聯運體系,準備工作周密細緻,確保了盛京到璦琿之間的軍運。附圖。

    所以,雅克薩之戰之所以清朝能贏,不僅僅是康熙一朝之功力,清朝四代對邊疆的成功經營在這個時候開花結果為這場戰役提供了助力。

    此戰過後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部分人說這條約賣國,讓出了尼布楚地區。而實際上,尼布楚地區雖然在此前是蒙古茂明安部的遊牧區,但該部早已在清太宗天聰七年二月內遷,而隨後遊牧的布里亞特蒙古清朝也未曾管轄,談不上割讓。當然,這次簽約過程中清朝確實是有所讓步的,因為畢竟在遠方的伊犁河谷,準噶爾汗國大汗噶爾丹正在崛起攻擊喀爾喀部,眼看著構建多年的漠南蒙古藩部體系受到挑戰,康熙皇帝自然不能漠視之,於是只能調整談判方針,全力應對噶爾丹的威脅,這就是後話了。

    引用文獻:《清聖祖實錄》、《黑龍江志稿》、《廣陽雜記》、《黑龍江外記》、《十七世紀中俄關系史》、《哥薩克在黑龍江上》、《中國歷史地圖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建築學概論》中男女主角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