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383246126739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勇氣如果用在逞強好勝上就會遭到誅殺;只有忍辱負重、收斂鋒芒、安靜謙和的勇氣才能生存。這兩種勇氣,有的得到上天的護佑,有的遭受上天的懲罰。上天的好惡,又有誰能知道它的標準呢?上天的法則就是:不用爭鬥卻善於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在不言中。這種法則大到包羅永珍,好象不嚴密、不精確,卻沒有誰可以擺脫它的控制。“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這裡提到的勇氣有兩種:一種是“勇於敢”;一種是“勇於不敢”。第六十七章說:“慈,故能勇”。可見,真正道所提倡的“勇”是來源於“慈”的,是以“慈”為根本的。那麼以“慈”為根本的“勇”又是怎樣的呢?就是“勇於不敢”。“勇於敢”一般來說就是爭強鬥狠,最終的結果不是殺傷別人就是殺傷自己。殺傷自己固然不好,殺傷別人從長遠來說也是殺傷自己,因為種下了殺機。“勇於敢”是不講“慈”的,所以是非道的行為,“勇於敢”的結果必然是遭到誅殺。“勇於不敢”就是勇於堅守“道”。“不敢”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敢觸犯“道”。這比通常意義的“勇敢”需要更多的勇氣。舉個極端的例子:如果有人以你的生命為要挾逼著你去殺人,你是去殺還是不殺?不殺,立刻就是死;殺,至少暫時可以活著。殺和不殺,哪一種是“敢”,哪一種又是“不敢”呢? 真正的“勇於不敢”的含義是“寧捨身命,終不作惡”。一切取捨不是以自身安危得失為依據,而是完全地遵循於道,只做從道的角度上看應該做的事情。“不敢”的本質是“敬畏天道”。講一個小故事:有一個聲名素佳的高僧,一天有一群人來質問他,說他讓當地一個姑娘懷孕生子了。他當然可以不承認,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承認,姑娘、嬰兒和姑娘保護的情人有可能都要死。所以他的選擇就是承認這個嬰兒是他的孩子。結果首先是被暴打一頓,差點被活活打死,好不容易恢復過來他還必須承擔起這個嬰兒的撫養責任。於是他用了十幾年含辛茹苦、忍辱負重地把嬰兒餵養大。直到那個冤枉他的姑娘良心發現承認自己的罪過,他所做的也不過是把已經長大的孩子還給他的父母。“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光從字面上去看沒有任何意義,要明白“勇於敢”和“勇於不敢”這中間區別的實質內容才是最重要的事。“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勇於敢”和“勇於不敢”,天所給予的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待遇,為什麼呢?因為“勇於不敢”才是“同於道”——符合天道的,所以“道亦樂得之”。“勇於敢”只是非道的妄為罷了。冥冥中主宰萬物的天道又是怎樣是呢?就是:“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殫然而善謀。” 勉強地翻譯一下,就是:不依靠爭鬥也不必去爭鬥卻善於取得勝利;不用宣揚自然是人心所向,於無聲無息之中而報應絲毫不爽;沒有強制的號令自然成為萬物的歸宿;平和自然而眾生各安其位,一切安排都自然順暢、天衣無縫。 天道的一切都是依循自然的。不爭而善勝,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的道理;不言而善應,就是“天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的道理;不召而自來,就是“執大象,天下往。”的道理;殫然而善謀,就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現在最常見的一句話。每當有大貪巨惡落入法網,人們都會這麼說。其實天網比任何法網都要精密和嚴格。天網——大道至簡之處,其實就那麼人人皆知的幾條——真所謂“甚易知,甚易行”。但是有多少人能堅守奉行呢?總是自以為聰明,可以一手遮天,心懷僥倖,以逞私慾。自古以來,順道者昌,逆道者亡。敬天者生,逆天者死。這就是自然規律,看起來好象不起眼,誰犯了都逃不脫。兩千多年前老子的語錄至今仍舊光華燦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巴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