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愛切爾西
-
2 # 李厚何
呵呵。
大運會後那屆女排集訓隊來南京集訓過,拜我當年在南外的老師(不久前剛剛病逝的排球裁判陶代勇先生)給的方便當時還上小學的我們曾有探班機會,可惜那時候不講究什麼追星。
那時候排球還是老規則,五局三勝15分交換髮球權,時間經常打很長但對抗強度不大(因為丟了發球權不會直接丟分),主二傳大機率打滿全場,替補二傳基本上就是個類似足球替補門將的備份,打完一整個賽會制,替補二傳一分鐘沒上都不是沒可能。
比中國女排第一次世界盃奪冠——第三屆世界盃僅晚幾天開幕的男排第四屆世界盃上,中國隊帶了三位二傳,即上海的沈富麟,四川的胡進和江蘇的邸安和,這三位打球時間都很長,而且當時公認水平、經驗差距不大(沈靈氣更好一些),邸安和是我們江蘇隊的,常年看他的球,心中有數,比沈略差而已,但那屆在沈有幾場明顯發揮起伏(但最後還是拿了當屆最佳二傳)的情況下,胡只上了幾分鐘,邸一秒鐘上場機會都沒有,沒辦法,在舊賽制下穩定性才是最重要的,而偶爾失誤並不直接導致丟分,與其冒換二傳的風險,不如讓主力二傳磨幾個發球權適應適應。
比較而言消耗更小的女排,主二傳就更不怎麼換,中國女排前面的五連冠,替補二傳的名字都很少有人知道,比如長期給楊錫蘭當替補二傳的蘇慧娟,很多人估計都忘了吧?因為幾乎就沒上過場,而周鹿敏在第三屆世界盃上同樣沒上過一分鐘,是當時全隊12人中唯一始終未曾上場的(另外幾個上場較少的,江蘇隊的老隊長張潔雲,運動生命非常長久的四川隊朱玲,以及因為打法犧牲的楊希),作為當時上海隊的隊長,至少我看到的實力,她並沒有太多過人之處,在上海打的五屆全運會,她是主場隊長,也沒打出多少了不起的球來,考慮到那屆孫晉芳的實力和狀態,她想上場實在太難,大神云云,就算了吧。
就我的記憶,周在賽前甚至連替補二傳都不是第一人選,當時公認僅次於孫晉芳的國內主二傳,是浙江隊的朱曉茹,我看訓練時一直是她,且袁偉民的傳記中也談過重點練她,那屆沒帶,據說一個是朱相對年輕(是晚孫一輩的球員,周鹿敏和孫是同一代人),二是因為她和孫都是左撇子,隊上怕兩個二傳都是左撇子不保險,世界盃後就又用朱替換了周。至於為什麼後來朱還是沒打出,替補乃至下一代主二傳,被更年輕一輩的楊錫蘭頂替(當時圈內行家大多認為楊錫蘭靈氣不如朱,但基本功紮實,更能吃苦),說法就多了,我不太有把握。
周鹿敏是優秀二傳,當時上海隊的主力,但離“大神”差得太遠,那屆中國隊乃至整個女排世界盃,二傳“大神”就只有一個孫晉芳,沒有之一,當時還一堆打四二的隊呢。
原本作為孫晉芳接班人培養的是朱曉茹(不知為啥當時寫成朱小茹,我那時收集過她本人簽名,是朱曉茹,現在也都改正過來了),但因為戰術安排首冠就沒讓去日本而是帶上了後來一場沒上的周鹿敏,賽後朱就回到國家隊而周退出,後來的事就說不清了,總之朱五屆全運會後年紀輕輕嫁人,然後雙雙移居了日本。
朱曉茹的兒子李博生在日本,因此是日本籍,據說加入了日本男排,排球改規則後我看得少了,不知是哪個級別的“日本男排”。
就我耳聞目睹,周是個優秀的二傳,但沒優秀到足以替代當時如日中天的孫晉芳,在隊內就是個孫萬一出問題的備胎,連一秒鐘上場時間都沒撈到,主要是因為位置太特殊,孫太穩定,和當時7場單迴圈的賽制太緊張所致。那屆女排人才濟濟,“大神”還是有幾個的,比如當時腿上打鋼釘,已經27歲“高齡”(那個年代的標準)的曹慧英(當時她的位置主力是陳招娣,曹被認為已經不行),和上場不多、但一上去就能攔死幾個的朱玲,周沒上一分鐘場談何大神——何況在五屆全運會她代表上海隊場場打滿,她也就那麼回事。
-
3 # 山風雨來
周鹿敏,1956年出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79年入選國家排球集訓隊。1981年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上她隨隊獲得冠軍,是中國女排首次獲得世界冠軍的功臣之一。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中國女排就有奪取世界冠軍的實力,但是由於前蘇聯入侵了阿富汗,中國和其他一些國家抵制了那屆奧運會,中國女排遺憾地錯失了爭奪世界冠軍的良機,處於運動生涯巔峰的周鹿敏也失去了展示自己的機會。不過她的遺憾很快得到了彌補,1981年第三屆女排世界盃上,中國女排7戰全勝並在最後一場比賽中戰勝日本女排獲得的冠軍,那個場面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周鹿敏作為二傳手雖然獲得了世界冠軍,但是當時中國女排主力二傳手孫晉芳是世界級的水平,她的出色發揮沒有讓周鹿敏有上場的表現機會,但是能入選世界盃陣容也證明了她的實力不差。1982年世錦賽和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周鹿敏沒有能夠參加,之後她就從國家隊退役了。
退役後的周鹿敏沒有離開排球界,她回到了上海隊擔當教練一干就是12年,也為中國排球培養了很多的優秀人才,比如王怡、諸韻穎等。1997年周鹿敏又去上海市社會體育管理中心從事行政工作。現在周鹿敏退休了,但是她依然從事著排球的推廣工作,不過她推廣的是氣排球,一個星期有兩三次活動,大家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參與者很多,她主要是把運動的快樂傳遞給更多的人。
周鹿敏唯一的遺憾是沒有參加奧運會,但她又是幸運的,她作為首奪世界冠軍的球員,儘管是替補隊員但也享受到了鮮花、掌聲以及極大的關注,當然和主力隊員相比還有差距,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和那些陪打隊員以及無數的幕後英雄相比較,她也算是大神級的人物。中國女排是一個優秀和團結的集體,她們帶給我們無數的感動和力量。
-
4 # 韓韓曉曉波波
在周鹿敏的問題上,我發現很多人根本不懂排球。有人說周鹿敏是1981年“躺冠”,這固然是因為她在那屆比賽中沒有上場,但這並不能證明周的水平差。其實看過她比賽的人,尤其是看過她在上海隊比賽的人,都知道她的實力,那可以用“威風八面”來形容,遠不是後來的諸韻穎可比。我之所以說很多人(包括一些所謂“優質體育作者”)根本不懂排球,是因為他們不知道二傳手有兩種,以這兩種之間的本質區別。一種是打五一配備的,即二傳手專職傳球,基本不參與進攻,只是透過攔網和偶爾打二次球得分,這是目前世界排壇的主流。另一種是打四二配備的,二傳手轉到前排時經常當接應使,自己也重扣,同理,另一個“接應二傳”也是如此,這就是“接應二傳”這一稱呼的來歷。四二配備的好處是總能保持前排三點攻,缺點是由於傳球的質量不如五一配備,所以更依賴攻手的硬實力。世界排壇的勁旅當中,只有古巴隊一直在堅持使用四二配備,這也是根據人家的攻手實力超強這一現實而採用的策略。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排壇還不是五一配備的一統天下,四二配備仍有一定的地位。1981年那支中國女排,實際上是既能打五一配備,也能打四二配備的。袁偉民指導可以根據對手的不同和場上形勢的變化而靈活地調整戰術,多出來好幾種選項。當時隊中的周鹿敏和張潔雲(男排明星汪嘉偉的前女友)都是這種既能當二傳也能打接應的選手。張潔雲因為相對側重“接應”,加上主力接應陳招娣的傷病比較嚴重,而獲得過幾次上場機會,但周鹿敏則因為全隊始終沒有使用四二配備打法而未獲上場機會。一年之後打世錦賽,袁偉民手裡又有了兩張新星好牌,一個是極有靈氣的二傳手楊錫蘭,另一個就是攻擊能力超強的接應鄭美珠。鄭的身材不高但臂展超長,彈跳也好,174釐米的她扣球高度竟與當時隊內第一高度郎平相等(袁偉民曾經說鄭美珠是他所帶過的隊員當中身體條件最好的一個)。楊、鄭兩人的崛起,促使中國女排徹底放棄了四二配備的打法,專打五一配備,於是周鹿敏和張潔雲這兩位“二傳+接應”模式的老將,從此便淡出了排壇。這便是事情的全部真相。
-
5 # zsy1947
不能說替補隊員是躺著拿冠軍,訓練場上沒有替補,一樣的努力,一樣的流汗,只是比賽場上有先後,有主力和替補之分,沒有替補隊員,訓練都訓練不起來,為什麼要那麼多陪打教練員。
回覆列表
在2019年結束的女排世界盃中,中國女排奪得冠軍,再一次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如今的中國女排,訓練有素、發揮穩定,是中國體育界的一顆金字招牌,儼然成為中國的一張閃亮的名片,是華人的驕傲。
而中國女排發展到今天的成績,離不開老一輩女排人的努力,離不開上世紀女排運動員努力創造的成績,傳承下來的精神。上一輩中國女排,創下“五連冠”的優秀戰績,在那個時期,中國女排不僅有郎平,還有周鹿敏,前中國女排隊國家隊隊員,時任二傳手。她給球迷的印象非常深刻,變化多樣,組織戰術靈活,常常打得出其不意,令對手始料不及。這些戰術的靈活使用,離不開她訓練場上的努力。
16歲時周鹿敏開始了高強度的訓練生活,狂練單項,這樣的高強度訓練,一天下來就能把人累得精疲力竭,讓人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而周鹿敏這麼一練就是四年。訓練強度大,必然帶來身體上的病痛,而她毫不退縮。
努力必定會帶來收穫,1979年,憑藉全運會的精彩表現,她入選國家隊,1981年,任主力二傳的她在世界盃中和隊友一起打出了冠軍,這個冠軍,令全華人都沸騰了……這次比賽後,中國女排在華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高漲,她們成為了全民關注的焦點,這些榮譽與關注都是付出了極大努力的她們應該享受的。在那之後,周鹿敏迴歸了上海女排,隨後1984年,她退役了。
周鹿敏的人生與排球事業緊緊聯絡在一起,年輕時訓練排球,比賽得獎為國爭光,退役後她先是在上海女排執教,退休後推廣全民健身,她從未離開過排球的世界。我們能從老一輩女排人身上學到的東西,太多太多。在那個樸素、物質資料不充足的年代,不去計較金錢,不為名不為利,拼搏努力,為國爭光,正是這樣的女排精神激勵著中國女排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