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薩沙
-
2 # 千佛山車神
美國從來沒有扶植過霍梅尼,但也確實沒有在伊朗伊斯蘭革命期間援助巴列維
上世紀80年代之前伊朗應該是中東最發達的國家,當時的伊朗正處於巴列維王朝的統治下,是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盟友之一。
革命發生之時伊朗在位的國王是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他是巴列維王朝的第二代君主,其父親禮薩·汗是前卡扎爾王朝的一名高階軍官,他在1925年12月推翻卡扎爾王朝,建立巴列維王朝。
禮薩·汗視土耳其國父凱末爾為偶像,在執政期間試圖透過改革富國強兵,但他在二戰時非常傾向德國,因此在1941年英美聯手趕下臺,隨後妻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
巴列維上臺之後一改父親的親德立場,轉而支援英美,伊朗也成為二戰時期盟國的一箇中轉站,美國援助蘇聯的大量物資都是透過伊朗運抵蘇聯的。
(伊朗前國王巴列維和王后與太子)
戰後巴列維試圖將伊朗徹底喜歡,他在國內搞了一場白色革命,大力推行西方政治制度,推行西式教育,發展自由經濟,打壓國內的教士集團。
說實話巴列維的白色革命確實為伊朗社會帶來了進步,他解放了伊朗婦女,推動基礎教育的普及。從1971年到1973年,伊朗經濟增長速度平均為14.3%,1974年的經濟增長更是達到了恐怖的40%,伊朗一躍而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到1977年伊朗人均收入已達2315美元,這個數字在當時的亞洲非常不錯了,我們可以對比下今天亞洲的三個發達國家在1977年的人均GDP,分別是:
南韓1977年人均GDP1050美元
新加坡1977年人均GDP2846美元
以色列1977年人均GDP4808美元
日本1977年人均GDP6335美元
對比一下可以看到,當年伊朗在亞洲的排名高於今天的南韓,與新加坡差不多,算是亞洲一線國家。(巴列維時期的伊朗年輕人狀態)
不過巴列維在改革之中也滋生了許多腐敗問題,包括王室在內的整個伊朗上層的生活都十分奢靡,這引起了許多改革派的不滿。並且巴列維的改革也徹底得罪了伊朗的教士集團,尤其是取消了教士們的經濟特權和政治特權以及推行世俗化,讓教士集團十分不滿。
從1977年開始伊朗就逐漸發生反對派的示威遊行,要求國王巴列維遵守君主立憲的原則,還政於民,但遭到巴列維的拒絕,巴列維對反對派進行了武力鎮壓。
而然動用武力的行為無異於激化雙方矛盾,到1978年改革派的反對浪潮越來越大,而教士集團則抓住這個機會,與反對派進行合作,最終在1979年發動了全國性的示威遊行。
其實對於這場革命,美國是完全有能力干涉的,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也多次向巴列維表示白宮會支援巴列維,雖然基辛格等內閣要員也支援武力干涉伊朗革命,但卡特認為伊朗革命的陣勢實在太大了,美國不方便介入。在卡特嚴重,巴列維政權已經無關緊要了,美國政府不能為了他而與伊朗新政權鬧僵。
不過在內閣強硬派的要求下,卡特還是接受了巴列維國王的避難申請,這個決定直接激怒了伊朗新政府,於是在伊朗新政府的支援下,部分新政府支持者攻入美國駐伊朗大使館,引發了著名的伊朗人質危機。
伊朗人質危機的爆發使得美伊政府徹底決裂,卡特這才看清伊朗新政府是一個徹徹底底的反美政府,但此時美國再想動武已經晚了。
(《逃離德黑蘭》就是講的伊朗人質危機)
在伊朗革命之後,政權很快落入了以霍梅尼為首的教士集團,這個結局是許多反對派沒有料到的。其實伊朗的許多反對派只是反對國王的腐敗統治,他們最初只是想恢復伊朗的君主立憲,在要求得不到滿足後才決定將巴列維國王趕下臺。
不過反對派內部並不團結,這給了教士集團以機會。在霍梅尼掌權後,伊朗放棄了世俗主義,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反對派對此大為失望。
在伊朗新政權成立最初的三年內,霍梅尼的統治並不穩固,因為他的很多政策都比較過激,例如要求婦女重新戴上面紗,推行宗教法律等等,這些政策都遭到國內民眾的強烈反對。
但是就在關鍵時刻,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幫了霍梅尼一把,他趁伊朗政權交替之際發動了兩伊戰爭。而在戰爭中國家的內部矛盾必須讓位於外部矛盾,霍梅尼因此進一步鞏固了政權,等到兩伊戰爭結束後,伊朗伊斯蘭政權的統治已經很穩固了。
今天的伊朗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最大的勁敵,沒有之一,對於當年沒有干涉伊朗革命一事,美國政府肯定是非常後悔,尤其是卡特。
(如果再給卡特一次機會,我認為他極有可能會干預伊朗革命)
-
3 # 使用者聽松閒人
我總以為巴列維王朝是傾向於美國的。當初,巴列維國內的商業摸式,一定程度上都很西化,甚至巴列維王朝預期將石油的利益換取美國的工業機械用以換來工業的發展。
可後期的巴列維王朝的獨裁和腐敗,這才使得美國汗顏。正當伊斯蘭革命爆發,巴列維一再要求美國出兵,但美國對這個王朝冷了心,所以決意不予支援。
其實,霍梅尼的伊斯蘭教的神祗思想,根本就與西化相牴觸,儘管當初美國厭惡巴列維王國的獨裁和腐敗,也不至於從宗教分歧上會去姁同伊斯蘭教?所以說,美國當初只是利用了身居巴黎的霍梅尼,用以來推翻巴列維王朝,而且這是一次成功的利用。這對於當初美國達到了利用價值,又何後悔之有?
歷史總是在不斷髮生演變,現在雖然美國當初的利用,造成了現在美伊的格局,可不定以後又會找到另一個“霍梅尼”呢?
所以說,歷史的發展,永遠沒有後悔之說!有的都是政治的需要!
-
4 # 李建秋的世界
美國扶持的是巴列維王朝。
稍微介紹一下歷史
早期美伊關係二戰之前,外國在伊朗的勢力主要是英國和俄國,彼時美國還在搞門羅主義,不想插手外國事務,僅僅在1856年和伊朗簽訂了《友好與商業條約》,美國本想在伊朗建一個使館,但是美國國會認為英俄在伊朗競爭的厲害,所以連使館都不想建,一直拖到1883年,美國才有了第一個伊朗公使,開始籌建使館。
此後美國和伊朗之間的關係一直是純粹的經濟關係,20世紀初,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俄軍在1918年完全撤出伊朗,導致伊朗出現一個真空,20年代以後,伊朗想引入美國勢力來制衡英國,但是由於英國的阻撓以及爆發出來的伊朗關閉公使館事件,導致美伊關係一直時斷時續。
二戰爆發後,當時的伊朗執政者禮薩王很推崇德國,喜歡德國的技術,一度和德國關係不錯,盟國一直持著容忍態度,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由於通往北冰洋沿岸摩爾曼斯克港的船隻很容易受到德國潛艇攻擊,效率很有限,如果從遠東運輸,又容易受到日本攻擊,而通往黑海海峽的線路又被德國控制,恰恰當時伊朗是最為理想的援助蘇聯的渠道,伊朗的戰略位置大大提升。
同時蘇聯也擔心如果伊朗完全落入德國之手,蘇聯將會受到兩線夾擊,因此蘇聯和英國很快達成協議,先照會伊朗要求中立,此後不放心,以驅逐住在伊朗的德國間諜為藉口,兩線進攻伊朗,伊朗哪是蘇聯和英國的對手?48小時就被徹底擊敗,在1941年9月17日,禮薩王被迫讓位給後來的巴列維國王。
1942年春,為了戰爭需要,美國派遣顧問團到伊朗,美國顧問團本想借此機會改造伊朗,但是效果甚微,而且由於美軍駐紮在伊朗,以美華人的性格,想都不想都知道發生什麼------美軍士兵深受酷熱和寂寞之苦,一進城不是酗酒就是找女人,搞的伊朗人頗為厭惡,把當時的美國國務院也搞的焦頭爛額。
戰後戰後蘇聯從伊朗撤軍,但是英國勢力依然還在,比如說英伊石油公司在伊朗屬於國中之國,有自己的機場鐵路港口和電訊設施,甚至還有警察部隊,英華人壟斷了英伊石油公司的收入,這讓伊朗人非常憤恨。
1950年,拉茲馬拉內閣上臺,任命了一個美華人負責經濟和社會規劃,且搞起了石油國有化運動,僅僅一年,被刺身亡,此後巴列維違背民意,執意任命阿拉出任首相,引發德黑蘭地區大動盪,巴列維被迫任命了摩薩臺擔任首相,摩薩臺是民族主義者,堅持石油國有化,由於石油國有化的緣故,英國對伊朗進行了制裁,關閉了阿丹煉油廠,且要求所有國家和公司不得購買伊朗石油-----像不像今天美華人乾的事情?
1953年,在英美聯合下,摩薩臺被政變推翻,但是令英華人沒想到的是,英華人本想獨霸伊朗石油市場,但是美華人卻另有考慮-----要求英國在英伊石油公司中不佔主導地位,英國戰後國際地位大大下降,自然也沒有什麼能力和美國抗衡,很快就被排擠了出去。
美國主導伊朗在摩薩臺內閣被推翻,英國勢力被大大削弱後,美國開始大規模援助伊朗,僅僅在1954年9月3日,就援助了2340萬美元,此後過了兩天,又援助了4500萬美元,到了1954年年末,援助高達1.47億美元,其中贈與就達到了1.1億美元,是當年伊朗政府開支的54.9%,是1950年伊朗石油收入的三倍。
此後美國援助逐漸上升,從經濟到軍事都有,對伊朗的穩定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援助之多讓人驚詫-----一直到1958年,伊朗的石油收入才超過美國援助,在如此強大的金元攻勢下,伊朗自然沒什麼抵抗力的。
1963年,伊朗國內局勢緩和,巴列維國王釋出了白色革命計劃,從土地改革,到工廠股份,從選舉法,到掃盲,無所不包,美國也非常支援巴列維的改革,但是巴列維的改革涉及到的問題太多,一方面觸犯了宗教界的利益,一方面觸犯了地主的利益,同時巴列維執政時期國內腐敗異常。
而此時霍梅尼終於出面了,激烈抨擊巴列維的政策,認為伊朗已經淪為“美元之地”,認為伊朗依然處於殖民控制之下,德黑蘭遊行示威搞了5天,巴列維下令逮捕霍梅尼,並且開火打死上千人。
巴列維的白色革命在國內有各式各樣的評價,比如說你經常在中文網際網路上看到這種圖片:
說的好像巴列維時代猶如天堂一樣,實際上這種穿著的姑娘在伊朗屬於上層階級,伊朗當時的預算有25%用於軍事開支,土地革命不徹底,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由於石油上漲帶給巴列維大量的財富,巴列維大肆購買美國武器,以下是購買武器列表
如圖所示,在1973年,伊朗購買武器已經到達瘋狂的地步,比1972年多了近乎五倍,
而在這種情況下,白色革命一直到1978年,最核心的土地革命完成後,大小地主依然佔據了全國耕地的62%,也就是說所謂的土改根本沒有達到效果,石油收入的滾滾流入,刺激到巴列維幾乎忘乎所以,在本國工業壓根不成型的情況下,居然有在20世紀把伊朗建設成世界第五強國的念頭。
此時的巴列維已經是不折不扣的獨裁者,一方面把持著議會和政府,基本上是淪為巴列維的個人工具,早先的君主立憲早就蕩然無存,另外一方面組建了秘密警察部隊,壓制伊朗社會。
大凡依靠石油為生的國家,幾乎都是貧富分化異常嚴重的國家,到今天也是如此,比如說沙特,沙特王室窮奢極欲,但是實際上沙特的人均GDP僅為2.32萬美元,遠不如南韓,但是我們從媒體上看到的沙特,每個人都稱其為“土豪”,那就可以想見沙特的下層人民是活在什麼樣的地步了。
伊朗當時也是一樣,這是巴列維的王室
這是1979年拍攝於伊朗庫爾德斯坦地區的一個村莊
在執行白色革命已26年後,這個村莊沒有任何東西,沒有工作,沒有學校,沒有電,沒有醫院。
這就是後來霍梅尼能夠推翻巴列維的主要原因。巴列維的核心問題在於經濟問題,六七十年代石油大幅度上漲,此時巴列維沒有抓住機會推行工業化,也沒有抓住機會實施社會改革,尤其是對於農村地區,當年伊朗手握大量的石油收入,人均壽命還不如中國,80%的婦女是文盲,超短裙僅限於德黑蘭,
霍梅尼建立的政權是一個相當……不可思議的政權,大多數人以為現在伊朗是那種穿著黑袍子的阿富汗婦女的形象,實際上大多數伊朗婦女是這樣的
當然,更保守,穿著黑袍子的伊朗婦女也有,但是巴列維時代更多。當然,頭巾還是要戴的,只不過伊朗婦女那頭巾基本上是裝飾品了。
伊朗15-24歲婦女的識字率從1979年的42%一路上漲到今天的99%,伊朗的大學超過60%的學生是女性,在科學和工程學科高達70%,所以看到一系列的數字,就讓人感覺複雜----一方面伊朗國內依然有宗教警察,一方面,伊朗婦女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伊朗議會有不少女議員,相對於沙特那一幫國家,伊朗婦女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很神奇的一個國家
-
5 # 清醒還不如糊塗
美帝要被你氣死了,美帝扶持的事世俗的巴列維王朝;後來是伊朗人民不爭氣,推翻了巴列維王朝讓教士當權,結果伊朗逆歷史潮流大倒退。
回覆列表
巴列維王朝的垮臺,同美國有很大的關係。
在巴列維王朝因改革過於激進,投入太大。
結果石油價格暴跌,王朝出現財政赤字,導致通貨膨脹和人民收入降低。
這大概持續了2年時間,導致底層農民和工人生活困難,形成了民憤。霍梅尼和其他反對派藉此聯合起來,鼓舞人民推翻國王政權。
最終巴列維王朝無力扭轉經濟困境,最終垮臺。
在此期間,作為盟友的美國,無論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是袖手旁觀。
原因如下:
第一,巴列維有著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
就同南越的吳庭豔總統一樣,他們雖然和美國是盟友,但都不希望美華人隨便指手畫腳,干涉他們的權力。
巴列維在位20多年,將伊朗從世界最貧窮的國家建立成中東第一大國,具有了相當的實力。
此後,巴列維就對美國不是很客氣,不聽美華人的擺佈,甚至同美華人對著幹。
由此,美國開始惱怒,不把巴列維當做盟友看待。
第二,美國總是支援會勝利的一方。
美國認為,巴列維的能力有限,尤其是掌控複雜政治格局的能力不足,不是優秀的政治家。
相比老辣的霍梅尼,小巴列維差了幾個檔次。
實際上,也確實如此。
當時霍梅尼堪稱伊朗的超級外交家,他聯合了所有的反國王派別,連伊朗共產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自由民主學生派全部都支援他。
然而,在奪權政權以後,霍梅尼第一件事就是將這幾個反對派全部消滅,手腕高潮之極。
然而,小巴列維連自己的軍隊都沒有完全控制住,軍隊在騷亂中竟然宣佈中立。
由此,美國判斷霍梅尼最後會贏,他們選擇拋棄小巴列維開始和霍梅尼打交道。
第三,美國不願意投入太多。
70年代,美國已經陷入越南戰爭泥潭,沒有精力考慮大規模援助伊朗。
當時如果美國願意出錢支援巴列維,穩住伊朗經濟,巴列維王朝就不會垮臺。
但美國不願意將鉅額資金冒著打水漂的危險,交給伊朗。
另外,如果在騷亂期間,美國願意出兵控制德黑蘭,巴列維政權也不會垮臺,但美國不願意軍事介入。
甚至,美國還不但驅趕小巴列維儘快跑路。
美國駐伊朗大使,多次恐嚇小巴列維:國王陛下,我再次建議您儘快離開伊朗。要知道,您面臨的危險不是以天計算的,而是以小時。
小巴列維在逃走之前,曾流著淚對他的王后說:我們被美華人像垃圾一樣拋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