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語焉可詳
-
2 # 流浪在遠方的憂傷
陳宮確實很牛,陳宮相當於呂布的參謀長吧(光桿兒)。為什麼說陳宮很牛呢,因為呂布那邊,軍事上出謀劃策,行政上管理主要都是陳宮哥一個唱獨角戲。其他參謀基本沒有,有也沒啥名號,只有在呂布佔據徐州之後,徐州的陳圭父子,還是一心要當內奸去搞呂布的。
陳宮老哥兒一個,一個人單挑整個曹操的謀士集團,戲志才(戲死了,郭嘉接),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劉燁,滿寵,董昭。。。當然,荀彧作為蕭何,經常坐鎮後方,更多表現行政上的能力。其他這些基本都隨軍跟曹操身邊的,更何況還有老曹自己這個變態牛叉呢。可以說老曹的謀士們群P陳宮一個,可也沒少被陳宮設計,比如濮陽之戰,老曹被陳宮陰了,"" 濮陽城中不數日,陳宮再以計誘操入城。操馬至州衙,不見一人,方知是計,忙欲撥馬。然四門烈火,轟天而起;金鼓齊鳴,喊聲如江翻海沸,布軍齊出。操輾轉各門不得走脫。。。 ""要不是典韋,老曹就掛了。
三國演義裡荀彧說,陳宮雖有謀而遲。其實這是一個故意的說法,屬於給自己打氣貶低對手,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和戰略上重視敵人,戰術上藐視敵人一樣的道理。
作為老好人,挺尊重別人的荀彧這樣說,其實是不公平的。第一,陳宮的資訊獲得難,相比老曹的謀士們,資訊獲得慢,要迅速做出對策,基本不可能。第二,呂布屬於打著不走退著走的主,謀士獻策的難道,和獻給老曹的難度,快速實行的難度,確實不可同日而語。老曹聰明奸詐,還很OPEN,容易多了啊。
所以,陳宮的能力,絕對不下於二荀荀彧,荀攸,郭嘉,戲志才的水平。當然,三國演義裡面郭嘉被神話了,其實郭嘉和二偱應該是差不多的,只不過和曹操處的好,更懂得和老曹相處,更懂得如何說服老曹,當然郭嘉和二荀風格不同。
所以,我覺得陳宮,郭嘉,二荀,賈詡,戲志才幾個人都是一個水平線的。
-
3 # 明亡清興多少事
陳宮,字公臺,東漢末年呂布帳下首席謀士,東郡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人。性情剛直,足智多謀,年少時與海內知名之士相互結交。
陳宮在曹操任東郡太守時出仕之,初平三年(192年),曾透過外交手段,為曹操收取兗州(當時的兗州因刺史劉岱跟青州黃巾軍作戰時戰死而處於無主狀態)。並且,陳宮爭取到了濟北相鮑信的支援,讓曹操得以擔任兗州刺史討平盤據兗州一帶的青州黃巾軍。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領兵征伐陶謙時留守東郡守備,但與陳留太守張邈、張邈之弟張超、從事中郎許汜及王楷等同謀叛亂,引領呂布進入兗州為主,一時之間兗州數郡郡守皆響應起事,僅餘鄄城、範城、東阿三座縣城尚屬曹操領地。一時曾數度擊敗曹操,然而最終仍不敵曹軍巧妙運用計謀與戰術擊敗,被迫與呂布逃往徐州投靠劉備。建安元年(196年)六月夜半時,呂布部將河內人郝萌在袁術的慫恿下發動叛亂,率部攻打呂布治所下邳,城池防守堅固無法攻入,呂布不知道造反的是誰,帶領家眷逃往高順營寨,高順問道:“將軍有所隱不?”呂布回答:“這是河內人的聲音。”高順便猜到造反的是郝萌,於是率部到下邳平叛,弓弩齊發射殺郝萌的部曲,天亮還營。(《冊府元龜》則記載呂布與高順一同前往平叛。)郝萌的部將曹性反正,與郝萌對戰,郝萌刺傷曹性,曹性斬斷郝萌一臂,高順乘勢斬下郝萌的首級,用床擔著受傷的曹性前往見呂布。呂布問曹性此事起源,曹性回答:“郝萌受到袁術的鼓動而造反。”呂布又問:“同謀的都有誰?”曹性回答說陳宮同謀,當時陳宮坐在呂布旁白,臉發紅,旁人都察覺到了。呂布因為陳宮是大將,並不追究。曹性又說:“郝萌造反時曾問我可行嗎?我說呂大將軍神勇不可對抗,沒想到郝萌狂惑不止。呂布對曹性說:“你真是個健兒。”讓其好好養傷,等曹性傷愈後,讓他統領郝萌的餘部。
建安三年(198年)冬天,曹操軍隊圍攻下邳時,曹操寫信給呂布,為他陳述利害,呂布恐懼,打算投降。陳宮說:“曹操遠來,勢不能停留過久。將軍如果率領步、騎兵屯駐城外,由我率領剩下的軍隊在內守城,如果曹軍進攻將軍,我就領兵攻擊他們的後背;如果曹軍攻城,則將軍在外援救。不過一個月,曹軍糧食吃光,我們再行反擊,可以破敵。”呂布同意,打算留陳宮與高順守城,自己率騎兵截斷曹軍的糧道。呂布的妻子對呂布說:“陳宮與高順一向不和,將軍一出城,陳宮與高順必然不能同心協力地守城。萬一出現什麼問題,將軍要在哪裡立腳!而且曹操對待陳宮猶如父母對待懷抱中的幼兒,陳宮還捨棄曹操來投靠我們;你待陳宮並未超過曹操,就把全城交給他,拋別妻兒家小,孤軍遠出。如若有變,我難道能再做你的妻子嗎?”呂布就打消那個計劃。 同年十一月,曹操挖掘壕溝包圍下邳城。但很久未能攻克,兵士十分疲憊,他打算撤軍。荀攸、郭嘉說:“呂布有勇無謀,現在連戰連敗,銳氣已衰。三軍完全要看主將的情況,主將銳氣一衰,則三軍半志全消。陳宮雖有智謀,但機變不夠。現在應該乘呂布銳氣未復,陳宮智謀未定的時機,發動猛攻,可以消滅呂布。”於是,曹軍開鑿溝渠,引沂水、泗水來灌城。又過了一個月,呂布更加困窘,登上城頭對曹軍士兵說:“你們不要這樣逼迫我,我要嚮明公自首。”陳宮制止說:“曹操不過是個逆賊,怎麼配稱明公!我們現在投降,就好像用雞蛋去敲石頭,豈能保住性命!”到了十二月,呂布軍心崩潰,部將侯成、魏續、宋憲叛變,縛其投降曹操。曹操一度欲勸他再度出仕,但陳宮不為所動,赴刑場受刑而死,曹操下令將呂布、陳宮、高順的首級送往許都彰功,然後下葬。之後陳宮家族一直由曹操供養。
回覆列表
陳宮是因其捉曹操又放曹操一事,看此事件就覺得陳宮是一個忠義之人,他對忠義之士也是相當敬重的,以天下為己任,有著抱負的他,當見到曹操是位為天下的忠義之士時,便毅然棄官從操而逃,對縣令一職無留戀,並不在乎名利一事,他所在乎的是國家天下吧,一般說來是難得有人有。
陳宮如此氣魄的,所以在我眼中他算得上是英雄了。
而出逃沒多遠所發生的事情卻不好判斷陳宮究竟是如何想的了。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又說出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話,令陳宮察覺其實曹操也是狼心之徒,留操,必有後患,欲殺操又覺不義,只得棄操而投東郡。
說到這裡,陳宮是力求自己為忠義之士,具有儒家傳統思想,他人不義也罷,但自己是應當做一個忠義之人的,這裡不殺曹操也沒有報官出賣曹操,我也可以猜測陳宮認為曹操是識人之人,兩人其實是彼此欣賞的,殺操陳宮心中也有不捨;
而他心中也應該知道,此時留下曹操,對自己的未來肯定是巨大的威脅,即使棄操之時無法完全看透以後的國家形勢發展,但他還是瞭解曹操為成大事之人,以後若被操擒,自己必是無後路可退的,這件事算是為陳宮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陳宮在棄操之後輾轉投奔了東郡、陳留,後被張超引薦,恰巧呂布來投張邈,宮勸邈結呂布攻袞州,此時是陳宮謀士的身份第一次在《三國演義》中展現,而攻略的物件為曹軍之地——袞州。
其實剛到陳留的陳宮,應該也不非常瞭解張邈究竟是否為可得天下的明主,但他卻直接勸張邈攻袞州,其意圖真的是在想幫張邈謀天下?
亦或其實是因為知道曹操欲盡殺徐州百姓,而陳宮心中不忍,才出此策略,一方面可令曹操退出徐州,另一方面,又可得新主的信任?
爾後,陳宮便一直輔佐呂布,在很多人看來呂布是驍勇之人,但卻是典型的有勇無謀,因此在後面的幾場戰役中只要呂布聽從了陳宮的謀略,便獲得了勝利,從這裡可以看出陳宮確實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在戰場上“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而陳宮在與曹操的對戰中也算是將曹操的性格分析的透徹了,瞭解曹操會在何時使用什麼計謀,因此陳宮在促呂布成業時是有大功勞的,那時的呂布很多事情也肯聽陳宮之言,只可惜後來呂布鮮少聽從陳宮的諫言,才拖累屬下一起被操所縛。
在關於陳宮後來一直輔佐呂布一事,可能很多人都會認為陳宮已經由一個忠義之士,變成了一個放棄國家利益、只圖自身發展、搖擺不定、為虎作倀之人,但這裡我卻有我個人的觀點……
我認為陳宮是個很有責任的人,他完全的履行著“居其職,司其責”的原則,一開始棄官是因為執政之人已非陳宮想效忠的人,而後幾經輾轉,跟隨呂布;
雖然《三國演義》中的呂布實在是個除了武力無什麼可取之處的人,但當時的情況,陳宮不另擇明主,我覺得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我個人有少許猜測如下:俗語說“伴君如伴虎”,在君王屬下做事是要伴著被殺的危險的,此時,選擇一個心胸相對寬廣的上司於自身是比較好的,曹操雖然惜才,但他也是妒才之人,陳宮已覺他不仁,肯定是不願再跟隨曹操了;
但對於呂布,陳宮自己也說布雖無謀,卻不似操詭詐奸險,為呂布謀略可盡其所能,因為呂布即使不聽陳宮的策略也不會對陳宮如何,而曹操則不一定了……
想想楊修之死,自然是覺得輔呂布要來得安心得多;那就又有疑問,為何陳宮當時不去投劉備呢?
在《三國演義》裡,作者其實是偏向蜀國的,所以在作品中陳宮的做法對劉備算是不仁不義了,一開始劉備以徐州相讓時,陳宮說“強賓不壓主”,後來又主張呂布攻徐州,再到後來的連袁術滅劉備,看到這裡,恐怕又有人要說,陳宮果然已非忠義之人。
當日劉備給了呂布安身之地,如今陳宮卻又縱布反噬恩主,自是有很多人對陳宮不滿了,但我也還是要提那句話“居其職,司其責”,陳宮那時並不瞭解劉備是否為仁義之人,而當時也沒有機會了解,便遇到劉備讓徐州之事,即使當時劉備是真有心讓呂布掌徐州,此事在陳宮看來恐怕也覺得劉備有疑人之意,才會說“請使君勿疑”一話吧。
而後他當然得為自己所伺之主考慮,小沛本來也就不是久居之地,有機會將徐州攻下而獲得治理權則更顯得名正言順,本來在天下姓未定之時,大家各伺一人,都是為統領大業發展,誰也不知道最後誰是可得天下的人。
而如今他確實應該是盡其作為呂布謀士的職責,從有利於呂布的角度來考慮究竟該如何發展,而後陳宮知曉袁術欲結親的本意為殺劉備,他主張殺劉備也不是沒有他的道理,在陳宮眼中劉備可能本也有些虛偽,外加徐州一事可能對劉備造成積怨,此人不滅對呂布是一大威脅,所以這裡並不是陳宮看得不遠,而是有些事儘自己的本職就必須那麼做。
也有人說劉備太虛偽,所以陳宮才不願投他,具體史實我沒有去研究,但僅作品中陳宮的做法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個人是比較欣賞他這麼做的,陳宮跟夏商周的聞仲是一樣的:效一主,盡其職。
不過說起易主,我想起了呂布屢次不聽宮言,陳宮當時意欲棄布而往,卻又不忍,又怕被人嗤笑,這裡的心情可真的是矛盾,而這裡也看得出陳宮還是在乎面子的人。
陳宮最後被俘,實在是呂布聽妻而不聽陳宮勸言的結果,說起來陳宮也算得上是死於婦人手了,不過卻也是死的有志氣,曹操欲留,陳宮卻就那麼平然的赴死了。
其實看到這裡我是很感動的,可是這裡的感慨我又無法很好的表達,只說其實是看到這裡才真的覺得陳宮是一個忠義的人才,才想過陳宮在輔佐呂布時矛盾的心情,才想到陳宮是位盡職盡責的謀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