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38年的歐洲,隨著德國吞併奧地利,德意志民族情緒再次被點燃,狂熱的叫囂著民族的統一,人們再一次聞到了戰爭的味道,而此時離一戰結束還不到20年。德國的野心引起了各國的擔憂和不安,上演了一場場政治醜劇。

    凡爾賽體系的崩塌,預示著以英、法兩國為首的歐洲各國,無力阻止德國的瘋狂,但悲催的是,他們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只會一再退讓。德國也順勢而為,準備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引起了廣泛的反響,甚至其內部也不贊同,這是為什麼?

    無奈的捷克斯洛伐克,內外交困。

    《我的奮鬥》一書中,已經將德國的戰略目標說得很清楚。首要目標是法國,而後是蘇聯,將其淪為自己的殖民地。但為避免重蹈一戰的覆轍,再次陷入兩線作戰的不利境地,消滅東面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就成了德軍下步主要的工作。

    從奧匈帝國廢墟上建立的捷克(簡稱),在一戰後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取得了獨立,但協約國對德意志民族並沒有完全落實這個原則,將居住著大約300萬德意志人的蘇臺德地區,劃給了捷克,成為德國入侵的最好理由。

    作為凡爾賽體系的受益國,為維護國家獨立和安全,捷克的外交政策基本與英、法兩國保持一致。法國由於俄國崩潰,失去一個在東面可以牽制的大國,從而與波蘭和捷克建立了同盟關係,試圖替代俄國在一戰中所處的角色。

    隨著德國撕毀《凡爾賽和約》,加緊擴軍備戰,歐洲各國可以說是“人人自危”,而作為一個小國,捷克根本無力牽制德國。更讓其感到危機的是,國內的德意志民族在德國的煽動下,紛紛要求脫離捷克迴歸“祖國”,可謂是“內外交困”。

    當年的5月,捷克國內發生了德意志人和捷克人的流血事件,德國為了進一步施壓,徵召40萬後備役人員,在德捷邊境部署了12個師。這個動作立刻引起了英、法、俄三國的高度警覺,提出嚴厲警告,一旦捷克遭到入侵,他們一定會出兵。

    捷克的強硬態度和三大國的集體干涉,德國被迫放棄了入侵計劃,這就是“五月危機”。從這一點看,如果各國團結起來,德國是不敢發起戰爭的。但可惜的是,三大國並未對德國採取進一步的制裁,錯過了制止戰爭的機會,反而繼續妥協。

    召開臭名昭著的“慕尼黑會議”,出賣捷克。

    “五月危機”,儘管在各國強硬的態度下,德國有所收斂,但其表現出來的強勢,還是嚇壞了英、法兩國,為了“徹底地”避免戰爭,他們迫使捷克政府,答應蘇臺德地區德意志人的訴求,“無路可走”的捷克政府只得答應對方的全部要求。

    事情進行得過於順利,讓蘇臺德地區的德意志人自己也不相信這是真的。儘管事情來得突然,但蘇臺德的迴歸,還是讓德國上下舉國歡慶,這是自吞併奧地利後,又一重大勝利。但是,這件事卻完全打亂了德國元首的計劃。

    原來,蘇臺德只是德軍入侵捷克的一個“幌子”,如果捷克答應了德國的要求,那麼將失去一個“尋釁滋事”的藉口。於是,以警察有過火行為為由退出了談判,並不斷在蘇臺德尋機暴動,製造事端,口風也轉向“不能忍受捷克政府的迫害”。

    眼看形勢愈發嚴峻,英國首相張伯倫決定親自出面進行斡旋。說是斡旋,倒不如說是妥協綏靖,他滿口答應,同意德國獲得蘇臺德地區。得到的保證是,德國不再對其他地區有想法,不再使形勢進一步惡化。然而,這只是德國的“緩兵之計”。

    首先,當頗有成就感的張伯倫趕往法國,商討以犧牲捷克換取和平的同時,計劃入侵捷克的36個師,已調至德捷邊境,並命令蘇臺德地區的準軍事組織——蘇臺德自由團不斷地製造事端,保持與捷克人的衝突和糾紛。

    其次,鼓動波蘭和匈牙利對捷克提出領土問題。早先波蘭和匈牙利就領土問題經常與捷克發生爭執,但在國聯的裁決下,他們的領土要求並未得到支援,早已懷恨在心,決定集結兵力,準備趁機奪回。如今的捷克被敵對國家包圍,隨時亡國。

    讓張伯倫倍感失望的是,僅僅7天前得到的保證,被德國元首“無賴式”的全部否定。在他看來,輿論指責他對德國妥協,內閣也反對他對德國的綏靖政策,無非是爭取和平。現在卻被狠狠地扇了一巴掌,落魄而回的張伯倫決定武力壓制。

    德國的無理要求徹底激怒了英、法、蘇等國,各國紛紛集結兵力,大戰一觸即發。在強大的壓力下,德國再次表示願意接受談判,在慕尼黑召開會議商定蘇臺德歸屬問題。無恥的是,作為當事國的捷克,以及密切關注的蘇聯,被排除在會議以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2 # 大偉140797056

    張伯倫斡旋蘇臺德危機,得到的保證7天后作廢是必然的。

    根本原因是德國在普法戰爭後,趁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碩大成果,德國國力比周邊歐洲國家增長快得多,而德國在世界上的殖民地比其他歐洲強國要少,原材料基地和銷售市場受到它們的影響,這種情況從十九世紀下半頁直接延伸到二十世紀初,歐洲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導致了一戰,德國戰敗後失去殖民地還被割斷日耳曼人之間的國家紐帶。

    希特勒上臺後力圖恢復原德國勢力範圍,並力圖進一步擴張,最後稱霸世界,因為東方的日本也有擴張意圖,納粹德國要聯合日本完成這個企圖,使用種種手段去迷惑張伯倫以掩飾擴張企圖就是一種策略,在基本完成了擴軍備戰任務後,德國簽署的任何協議都會作廢是必然的,什麼保證在墨跡未乾就撕毀也是必然的。

    我們沒有永遠不變的敵人,也沒有永遠不變的盟友,我們只有永遠不變的利益,英華人信奉的東西在徳華人中也是同樣信奉的。

  • 3 # 歷史雜談驛站

    當時主要導火索就是剛從奧匈帝國廢墟上建立的捷克,在一戰後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取得了獨立,但協約國對德意志民族並沒有完全落實這個原則,將居住著大約300萬德意志人的蘇臺德地區也劃給了捷克,這無疑給了德國入侵捷克的最好理由。

    現在回過頭來看,蘇臺德問題只是希特勒入侵捷克的一個“幌子”,如果捷克答應了德國的要求,那麼德國會失去一個“尋釁滋事”的藉口。於是,談判中德國以警察有過火行為為由退出了談判,並不斷在蘇臺德尋機暴動,製造事端,希特勒的言辭也轉向“不能忍受捷克政府的迫害”。

    張伯倫斡旋蘇臺德危機,當時好像是張伯倫去德國鷹堡希特勒私人別墅見的面,後來英法卻出賣了盟友捷克,把蘇登臺地區劃給德國。作為交換條件,當時希特勒曾經給英法做出保證,蘇登臺將是德國在歐洲索要的最後一塊土地。

    而且希特勒還煞有介事的寫出保證書,英國首相張伯倫可高興壞了,因為他天真的認為作為德國元首,希特勒絕不敢食言,因此回到英國告訴所有英華人“自己解決一場戰爭,不會爆發像一戰那樣的戰爭了”。

    可是他忘了,給他作保證的是希特勒,一個殘酷無情的人,讓張伯倫倍感失望的是,僅僅7天前得到的保證,被德國元首“無賴式”的全部否定,沒過多久希特勒就吞併整個捷克,狠狠的打了張伯倫的臉。

    看看這就是“和平”

    用英法他們的話說,一直想極力阻止歐洲再次陷入戰爭,保持比較長時間的和平。畢竟歐洲剛剛結束一場大戰沒多久。 而當德國步步緊逼時,就希望滿足德國的部分要求,犧牲一些小國的利益,以換取德國的滿足。

    而當英法發現犧牲小國也不能滿足德國時,則幻想將德國推向東方,讓他和共產主義蘇聯去鬥個兩敗俱傷。 結果,最後他們才發現,希特勒並不傻,炸彈還是第一個落在了英、法自己的頭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12傳說武器調查”,60%玩家支援跨界,但有12%玩家反對,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