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灸大講堂
-
2 # 田豐2
個人覺得理解經絡與筋膜?兩種都有型,人身經絡好比“絲瓜絡"一樣。而筋膜是很薄一層普遍的意思!經絡是緒的排列的。而筋膜沒有緒?
-
3 # 易眼看世
經絡與筋膜並無直接關係。筋膜與骨肉之間存在體液,筋膜只是束縛之物。體液中含有的各種微細之物才是影響人體健康的關鍵所在。筋膜互相聯接,其液體可以新陳代謝,因此,老祖宗發現對其施加影響,可以改善相關症狀。這就是經絡的模型。解剖學動的是死屍,體液已經發生質變,無法解釋經絡現象。因此,老祖宗的解剖應是建立在活體基礎上的。這便是西醫輸在起跑線上的根源。但是,西醫已經有學者注意到了這一點。開始研究,雖只是筋膜。但遲早會發現其中問題所在。以西醫之顯微技術,破解經絡只是時間問題。中國醫學界也有人在做同樣研究。賽跑開始,各有所長。看誰先突破吧。
現代經絡研究及其與筋膜的關係
經絡的現代研究始於20世紀50年代,學者從探討經絡循經感傳現象的發生機理機制和經絡循行路線的物質基礎著手,應用科學方法和手段,深入探討了經絡物質組成和結構特點等。國內一直遵循“肯定現象,掌握規律,提高療效,闡明本質”的經絡研究16字方針,其中的“肯定現象,掌握規律,提高療效”3個方面已取得了顯著成果,而“闡明本質”則成為當今經絡研究的熱點[13]。
有者將經絡的研究分為四大主流學派:神經生理學派(神經傳導學說)、生理生化學派(體液迴圈學說)、生物物理學派(生物場學說)和整體間隙學派(結締組織結構學說)[14]。其中神經生理學派代表人物如早期中國著名學者張錫均的“經絡-大腦皮層-內臟相關”學說,孟昭威的第三平衡論生物全息論學說,張秉武的“波導論”學說等,這些學說
當時曾受到國際上高度重視,日本學者在評價中國經絡學研究所取得成就時曾一一加以介紹[15]。生理生化學派的學者對P物質(SP)、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神經激肽A(NKA)和組織胺等多種遞質的觀察,並結合經穴處Ca2+離子濃度的研究後認為,經絡是針刺啟用交感神經並促進這種訊號傳遞的結果[16-17]。生物物理學派的祝總驤教授在1988年10月25日的國際經絡生物物理研討會上正式宣佈:“經脈線不是一條簡單的單一結構和功能的線,而是多層次、多形態、多功能的立體結構”[18]。此理論的提出在世界上為第一次。
整體間隙學派——結締組織結構學說在近年來愈來愈廣受重視,結締組織將有很大潛力。當經絡研究的熱點集中到“闡明本質”的最終一步時,整體間隙學派的研究近年來愈來愈被廣受重視。隨研究的深入,學者們提出應從中醫理論的整體性角度來認識或入手研究經絡的本質,基於發育生物學的基本原理,研究的靶點描準了機體的固有結締組織。國內學者透過聲測經絡技術,對切皮前後、切斷筋膜組織前後的家兔十四經脈中各經某一穴位聲波波幅值變化進行分析,並以此為依據,採用針刺相關穴位開展家兔模型實驗,驗證了經脈線附著於筋膜組織,為經絡的物質基礎研究提供了新的實驗依據[19-21]。同時國外亦有學者提出針灸經穴網路是間質結締組織網路表象的假說,並應用虛擬人體資料,推斷機體的結締組織與針灸作用的發揮有關,其中來源於人體胚胎中胚層間充質衍變的結締組織可能起到潛在的重要整合角色,該推斷得到了Elisa E Konofagou在結締組織分裂位面超聲影像實驗的支援[22-24]。同樣南方醫科大學原林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國家“863”計劃的“中國數字人研究”課題研究中,對人體結締組織的標記和三維重建後,發現了與中醫“經絡”走行接近的影像結構,透過影象分割和三維重建,構建出人體全身筋膜結締組織的結構支架,使人體經絡初步實現視覺化。並對經典14條經線的361個穴位及針刺深度,在與虛擬人比對基礎上,透過標記和計算機重建,已成功構建出與傳統“經絡-穴位”記載有很強對應性的結締組織結構影像。研究中可見:四肢、頸根部和麵部經穴大多定位於肌間隔疏鬆結締組織聚集處,少數定位於神經血管束的結締組織;軀幹經穴大多定位於有多條感覺神經末梢交匯處,少數定位於器官門的結締組織;頭顱部經穴大多定位於神經末梢分佈的真皮層的緻密結締組織和皮下疏鬆結締組織層。並提出了一個機體新的功能系統即支援與儲備系統假說,與支援與儲備系統相關的學科領域稱“筋膜學”,與之相關的理論學說稱“筋膜學說”[25-28]。這不但為經絡的物質基礎研究提供了具有說服力的實驗依據,還提供了經絡本質研究的新思路和原創性的理論假說。
歷代經典醫書對經絡的描述,則與現代標記技術和計算機重建所得對筋膜的描述有驚人的相似:經絡是執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串上下的徑路。而人體的筋膜系統,同樣也聯絡內外、交通上下。在用數字人技術進行標記建模中發現:四肢經穴大多數定位於肌間隔疏鬆結締組織聚集處,少數定位於神經血管束結締組織;軀幹經穴大多數定位於有多條感覺神經末梢交匯處,少數定位於器官門結締組織;頭顱部經穴多數定位於神經末梢分佈的真皮層緻密結締組織層和皮下疏鬆結締組織層;頸根部和麵部經穴定位於肌間隔疏鬆結締組織聚集處。所以,有研究學者提出:經穴是能引起結締組織中的生物感受器產生較強生物學資訊(神經資訊、細胞資訊、生化資訊)的部位。一個尚未被現代生物醫學重視和命名的功能系統和依此係統為研究物件的學科領域“筋膜學”也由此被提出,相信以該原創理論為依據開展涉及針灸和經絡生物學實質的研究,將使中國的傳統醫學研究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25-28]。
筋膜學說認為,筋膜在人體不同部位呈現出結構的多樣性,由淺入深依次分為:①真皮緻密結締組織;②皮下疏鬆結締組織(淺筋膜);③肌肉表面疏鬆結締組織(深筋膜);④肌間膈和肌間隙結締組織;⑤內臟器官門、被膜和內部間膈結締組織。這5類筋膜在人體內部構成了完整的支架體系。由於在對數字人全身結締組織進行計算機三維重建過程中,研究者發現了與古代文獻記載經絡走行相似的串珠狀經線結構,從筋膜的功能學角度出發,提出筋膜極有可能就是經絡的解剖基礎。透過計算機三維影象處理軟體結合曲線彌合線性分析方法,在重建的虛擬人體上,對這種筋膜重建經線與經典經絡線體表走行進行對比研究。結果顯示,人體筋膜三維重建經線體表分佈與中醫古代文獻記載的經絡走行線路高度相似,從而認為人體筋膜極有可能就是經絡的解剖學實質,其中“穴位”是富含神經感受器和活性細胞而能產生較強生物資訊的結締組織聚集處,而“經脈”則為“穴位”間具有解剖學結構相連或神經傳入接近的筋膜結構。據此,由南方醫科大學原林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從生物進化和胚胎髮育的角度,提出
展望
科學發展的歷史表明:科學的進步主要表現為科學理論中“說明部分”的不斷更新,而當舊理論中說明部分被淘汰時,其純粹的“描述部分”幾乎可以整體地進入新理論,從而使新理論繼承舊理論全部有價值的部分[34]。
在生物學研究中,經絡學說的科學價值並不在於其循行路線本身,而在於由經脈循行圖所示意的人體上下內外遠隔部位間特定聯絡的規律。其基本內容包括:體表與體表之間的上下遠端聯絡;體表與內臟之間的內外遠端聯絡。故在經絡研究中除應充分考濾中醫學整體理論外,還應關注經絡功能的研究。若能在嚴格的實驗檢驗基礎上,最終闡明經絡的生物學基礎,不僅對於針灸學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且還將為促進生物資訊學、發育生物學等多學科的發展做出重要貢獻,乃至對整個中醫藥學現代化研究產生里程碑式的影響。隨著“筋膜學說”相關研究的不斷深入開展,揭示經絡本質的曙光必將展示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