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動物老了沒生存能力時,它的子女會養育照顧它嗎?
大多數動物的父母和子女並不會長久生活在一起,因此自然也就談不上子女養育照顧年老的父母了。
圖示:猛禽金雕幼崽,在成年後就會被趕走,啃老在動物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為什麼子女和父母不長久生活在一起呢?
因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子女一旦發育成熟有了獨立生活能力,就會被父母驅逐,或者父母就會離開,留下子女們獨自應對自然環境的挑戰,如果父母和子女長久呆在一處,那麼最後的結果那多半就是大家都一起餓死。
圖示:長臂猿夫妻
以靈長類為例,長臂猿夫妻獨自過日子,不和其它長臂猿廝混在一起,小長臂猿長到亞成年就會被父母趕走,讓它們自己尋找生存環境,也去尋找自己的配偶,組建成一對對新的長臂猿夫妻,長臂猿這個物種也因此得以世代延續。在這種物種延續策略之下,父母和子女之間並沒有什麼長久的親情可言。
即便是群居的非洲雜色狼,雌狼在成年後,也會離群而去,並試圖建立自己的群體和王朝,如果女兒和母親的領地相鄰,甚至還會發生女兒侵略母親的領地,將母親驅逐的事情,更不用談贍養母親這樣的事情了。這在BBC的紀錄片《王朝》中有記載,而觀看此段情節的觀眾在彈幕中勸告那個逆女不要太過分!但面對大自然的殘酷,有時候只能保持沉默,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生存策略,這其中絕大多數都違揹人類的生存策略和道德倫理。
當然自然界中也存在子女中的一方和父母長久相處的群體。
有些動物形成了較為複雜的社會模式,比如靈長類中的狒狒、黑猩猩等等,形成了較為複雜的社會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子女中的一方常常會留在群體中,另一方在成年或亞成年階段會自己離開群體或者被驅除,根據是雄性還是雌性被驅除,動物學家將這些社會分類為父系社會或母系社會,人類就是典型的父系社會,女兒嫁出去,兒子留在家中。如果反之,是兒子離家出走,女兒留在家中招上門女婿,那就是母系社會。
當然,動物們這麼做,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出現近親繁殖,至於為何形成了父系或母系社會,可能是進化的偶然,畢竟無論是驅除雌性(如黑猩猩和阿拉伯狒狒)還是驅除雄性(如獅子和東非狒狒),都能達到防止近親婚配的目的。
對於母系社會來說,為了防止父女亂倫,通常雄性動物只會在群體中呆幾年的時間就會被其它雄性趕走。而在父系社會中,為了防止母子亂倫,雌性動物則常常更換群體。所以無論父系還是母系社會,要麼有長久的父親,形成長久的父子關係,要麼有長久的母親,形成長久的母女關係,如大象群體,雄象成年後會被驅除,除了交配期,大象群體中不會有任何成年雄性,交配結束成年雄性大象也會離群,但不會有長久父母子女關係。
動物長大之後就脫離了母親的庇佑,在自然界要生存,就要躲避天敵和尋找足夠的食物,整天都為了生存而奮鬥,很難像人類一樣在道德和精神層面上養育照顧老的。如果照顧老的,而在自然界生存又那麼困難,別說延續後代了,活下去都可能不太現實,因此有了雄獅將老獅子趕出獅群的現象。
另外,群居動物還好說,起碼年輕的和老的生活在同一群體中,可能存在養育和照顧的現象,而獨居動物即便是想養育和照顧老的也不太可能。
二、動物也有照顧老的例子
其實,某些動物會照顧老的,流傳盛廣的就是烏鴉反哺的故事,但真正見過的人很少,也許這只是一個寓言故事,首先,烏鴉的壽命大都在13年左右,而且它是終生一夫一妻制的動物。每年烏鴉都會生產,每一窩蛋需要半個月左右的孵化期。雛鳥孵化之後,由烏鴉夫婦共同撫養1個月左右,此時的雛鳥才會有生存能力,這時,雛鳥就會飛走自己築巢。
雛鳥築巢的位置大都離父母很近,這或許它們會照顧父母的唯一證據了。因為迄今為止都沒有發現任何烏鴉反哺的真實的案例。畢竟人類對動物的認知也存在著錯誤,比如現在人類發現鴛鴦並非像傳說中的那樣忠於愛情。
但是,從古至今的流傳並不是空穴來風,雖然烏鴉反哺的真實性還有待於考證,但是,既然是被流傳至今相信肯定有著比較高的可信度。
雄獅是不會被子女照顧的。而母獅會被照顧。一個獅群的成員更替,大都是雄性的更替,而母獅則是會一直待在族群中。當母獅老了,牙齒退化嚴重時,它的女兒們(兒子們都被趕出了獅群)就會幫它們帶回食物。
獵奇君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就是關於年邁母獅的。一頭母獅已經老的牙齒都快掉沒了,它跟隨年輕的母獅外出捕獵,當獵物轟然倒地時,年輕的母獅們並沒有一擁而上分享勞動果實。而是先過去把獵物的皮毛全部撕開,然後扯下一塊肉來送到年邁母獅的面前。
這正是獅子們的正常習性。它們的女兒們會照顧年邁的母獅,而雄獅一般都會被替代,自生自滅。
三、在照顧父母方面,人類也有做得不好的
人類也有不贍養父母的,刺楸之前見過一個古裝劇,劇中某個地方,父母老後動不了就會被送到活人墳墓室中,兒子和媳婦每天送飯並封一塊磚,直到完全封死。而如今,這種陋習雖然沒有了,但某些父人老了後,也有兒女也不管不問的現象,甚至幾個兄妹間互相推諉,無人管的境況也很悽慘。
所以大部分動物子女是不會照顧贍養老人的,這其中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多數動物都不能活到安享晚年。處於食物鏈中部和底部的動物經常甚至在幼年階段被捕食者捕食,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動物經常因疾病、飢餓、領地爭奪和人類殺戮,幼崽也可能被其它成年捕食。比如最常見的家燕在正常情況下壽命可活十幾年,但是其實大部分都活不過第一年,每3只家燕中只有一隻能活著回到北方繁衍後代。即使成年後,每年的死亡率也在30%以上。即使是獅子,70%-80%也活不過兩歲,成年率僅三分之一。所以野生動物壽寢正終的很少,圈養下的獅壽命可達30年,但是野外的獅子平均壽命只有10年。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篇相關的哲理是散文。
花花花
——靈遁者
一個孩子死了,她的母親哭了。坐在泥潭裡,哭瞎了眼睛。也拒絕了我的攙扶。我離開村子的時候,村莊裡的人揹著大大的揹簍,剛從山上下來。月亮還沒有出來,我就已經感覺到了悲傷。他們每個人都像從黑白照片裡走出來的人。
有一個小女孩,拿著一把傘,在等人。我猜她會長成這個村裡最漂亮的女人。可惜的是——她不會成為我的老婆。
騎著摩托上了山頂之後,原來看到的黑白世界,就變成蔥蔥郁郁了。我在山頂,專門找到一塊大石頭站上去,尿了一泡尿。一直那樣站著,等尿跡幹了之後,我才打算離開。這時候不知道從哪裡跑出一條土狗,他朝我狂犬,它以為我要和它爭奪這片領地。我絲毫不在意它的出現。摩托遠遠把它甩在身後之後,我才覺得對不住它。也許它並沒有惡意,也許這樣的場景,確實在我的前半生,經歷地太多了。
走了很長時間,我冷了,也累了。看到路邊的花花草草,各種顏色,就像是大地有無數的眼睛一樣。這是什麼花呢?我不知道。那是什麼花?我也不知道。這時候我好像聽到有人在緩緩的歌唱:“花,花——花——你從哪裡來的呦。”
然後我就流淚了,也是在這一刻我明白了。人落在地上的眼淚,就像滴眼液,會滋潤大地的眼睛。大地只有在被感動了之後,才開出了這些五彩繽紛的花。有時候,我不想走了,我就在這裡老死吧,就像那個死去的孩子一樣。我們一起葬在這裡。可是我知道,我母親永遠都不會同意的。她希望我永遠留在出生地,不論走到哪裡,都能回到出生地。
獨立學者,藝術家,作家靈遁者藝術作品。
導讀:動物老了沒生存能力時,它的子女會養育照顧它嗎?
大多數動物的父母和子女並不會長久生活在一起,因此自然也就談不上子女養育照顧年老的父母了。
圖示:猛禽金雕幼崽,在成年後就會被趕走,啃老在動物界是不可能存在的
為什麼子女和父母不長久生活在一起呢?
因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子女一旦發育成熟有了獨立生活能力,就會被父母驅逐,或者父母就會離開,留下子女們獨自應對自然環境的挑戰,如果父母和子女長久呆在一處,那麼最後的結果那多半就是大家都一起餓死。
圖示:長臂猿夫妻
以靈長類為例,長臂猿夫妻獨自過日子,不和其它長臂猿廝混在一起,小長臂猿長到亞成年就會被父母趕走,讓它們自己尋找生存環境,也去尋找自己的配偶,組建成一對對新的長臂猿夫妻,長臂猿這個物種也因此得以世代延續。在這種物種延續策略之下,父母和子女之間並沒有什麼長久的親情可言。
即便是群居的非洲雜色狼,雌狼在成年後,也會離群而去,並試圖建立自己的群體和王朝,如果女兒和母親的領地相鄰,甚至還會發生女兒侵略母親的領地,將母親驅逐的事情,更不用談贍養母親這樣的事情了。這在BBC的紀錄片《王朝》中有記載,而觀看此段情節的觀眾在彈幕中勸告那個逆女不要太過分!但面對大自然的殘酷,有時候只能保持沉默,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生存策略,這其中絕大多數都違揹人類的生存策略和道德倫理。
當然自然界中也存在子女中的一方和父母長久相處的群體。
有些動物形成了較為複雜的社會模式,比如靈長類中的狒狒、黑猩猩等等,形成了較為複雜的社會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子女中的一方常常會留在群體中,另一方在成年或亞成年階段會自己離開群體或者被驅除,根據是雄性還是雌性被驅除,動物學家將這些社會分類為父系社會或母系社會,人類就是典型的父系社會,女兒嫁出去,兒子留在家中。如果反之,是兒子離家出走,女兒留在家中招上門女婿,那就是母系社會。
當然,動物們這麼做,其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出現近親繁殖,至於為何形成了父系或母系社會,可能是進化的偶然,畢竟無論是驅除雌性(如黑猩猩和阿拉伯狒狒)還是驅除雄性(如獅子和東非狒狒),都能達到防止近親婚配的目的。
對於母系社會來說,為了防止父女亂倫,通常雄性動物只會在群體中呆幾年的時間就會被其它雄性趕走。而在父系社會中,為了防止母子亂倫,雌性動物則常常更換群體。所以無論父系還是母系社會,要麼有長久的父親,形成長久的父子關係,要麼有長久的母親,形成長久的母女關係,如大象群體,雄象成年後會被驅除,除了交配期,大象群體中不會有任何成年雄性,交配結束成年雄性大象也會離群,但不會有長久父母子女關係。
動物長大之後就脫離了母親的庇佑,在自然界要生存,就要躲避天敵和尋找足夠的食物,整天都為了生存而奮鬥,很難像人類一樣在道德和精神層面上養育照顧老的。如果照顧老的,而在自然界生存又那麼困難,別說延續後代了,活下去都可能不太現實,因此有了雄獅將老獅子趕出獅群的現象。
另外,群居動物還好說,起碼年輕的和老的生活在同一群體中,可能存在養育和照顧的現象,而獨居動物即便是想養育和照顧老的也不太可能。
二、動物也有照顧老的例子
其實,某些動物會照顧老的,流傳盛廣的就是烏鴉反哺的故事,但真正見過的人很少,也許這只是一個寓言故事,首先,烏鴉的壽命大都在13年左右,而且它是終生一夫一妻制的動物。每年烏鴉都會生產,每一窩蛋需要半個月左右的孵化期。雛鳥孵化之後,由烏鴉夫婦共同撫養1個月左右,此時的雛鳥才會有生存能力,這時,雛鳥就會飛走自己築巢。
雛鳥築巢的位置大都離父母很近,這或許它們會照顧父母的唯一證據了。因為迄今為止都沒有發現任何烏鴉反哺的真實的案例。畢竟人類對動物的認知也存在著錯誤,比如現在人類發現鴛鴦並非像傳說中的那樣忠於愛情。
但是,從古至今的流傳並不是空穴來風,雖然烏鴉反哺的真實性還有待於考證,但是,既然是被流傳至今相信肯定有著比較高的可信度。
雄獅是不會被子女照顧的。而母獅會被照顧。一個獅群的成員更替,大都是雄性的更替,而母獅則是會一直待在族群中。當母獅老了,牙齒退化嚴重時,它的女兒們(兒子們都被趕出了獅群)就會幫它們帶回食物。
獵奇君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就是關於年邁母獅的。一頭母獅已經老的牙齒都快掉沒了,它跟隨年輕的母獅外出捕獵,當獵物轟然倒地時,年輕的母獅們並沒有一擁而上分享勞動果實。而是先過去把獵物的皮毛全部撕開,然後扯下一塊肉來送到年邁母獅的面前。
這正是獅子們的正常習性。它們的女兒們會照顧年邁的母獅,而雄獅一般都會被替代,自生自滅。
三、在照顧父母方面,人類也有做得不好的
人類也有不贍養父母的,刺楸之前見過一個古裝劇,劇中某個地方,父母老後動不了就會被送到活人墳墓室中,兒子和媳婦每天送飯並封一塊磚,直到完全封死。而如今,這種陋習雖然沒有了,但某些父人老了後,也有兒女也不管不問的現象,甚至幾個兄妹間互相推諉,無人管的境況也很悽慘。
所以大部分動物子女是不會照顧贍養老人的,這其中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大多數動物都不能活到安享晚年。處於食物鏈中部和底部的動物經常甚至在幼年階段被捕食者捕食,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動物經常因疾病、飢餓、領地爭奪和人類殺戮,幼崽也可能被其它成年捕食。比如最常見的家燕在正常情況下壽命可活十幾年,但是其實大部分都活不過第一年,每3只家燕中只有一隻能活著回到北方繁衍後代。即使成年後,每年的死亡率也在30%以上。即使是獅子,70%-80%也活不過兩歲,成年率僅三分之一。所以野生動物壽寢正終的很少,圈養下的獅壽命可達30年,但是野外的獅子平均壽命只有10年。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篇相關的哲理是散文。
花花花
——靈遁者
一個孩子死了,她的母親哭了。坐在泥潭裡,哭瞎了眼睛。也拒絕了我的攙扶。我離開村子的時候,村莊裡的人揹著大大的揹簍,剛從山上下來。月亮還沒有出來,我就已經感覺到了悲傷。他們每個人都像從黑白照片裡走出來的人。
有一個小女孩,拿著一把傘,在等人。我猜她會長成這個村裡最漂亮的女人。可惜的是——她不會成為我的老婆。
騎著摩托上了山頂之後,原來看到的黑白世界,就變成蔥蔥郁郁了。我在山頂,專門找到一塊大石頭站上去,尿了一泡尿。一直那樣站著,等尿跡幹了之後,我才打算離開。這時候不知道從哪裡跑出一條土狗,他朝我狂犬,它以為我要和它爭奪這片領地。我絲毫不在意它的出現。摩托遠遠把它甩在身後之後,我才覺得對不住它。也許它並沒有惡意,也許這樣的場景,確實在我的前半生,經歷地太多了。
走了很長時間,我冷了,也累了。看到路邊的花花草草,各種顏色,就像是大地有無數的眼睛一樣。這是什麼花呢?我不知道。那是什麼花?我也不知道。這時候我好像聽到有人在緩緩的歌唱:“花,花——花——你從哪裡來的呦。”
然後我就流淚了,也是在這一刻我明白了。人落在地上的眼淚,就像滴眼液,會滋潤大地的眼睛。大地只有在被感動了之後,才開出了這些五彩繽紛的花。有時候,我不想走了,我就在這裡老死吧,就像那個死去的孩子一樣。我們一起葬在這裡。可是我知道,我母親永遠都不會同意的。她希望我永遠留在出生地,不論走到哪裡,都能回到出生地。
獨立學者,藝術家,作家靈遁者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