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唐朝的建立,本就是臣子篡位得的天下,在當時突厥正在南侵,李淵也是割地稱臣賠款才安撫突厥的。只是後來突厥內亂,李世民才乘機滅了東突厥。

    而之後的李唐王朝對外政策也多以和親為手段,只是被美化了而已,什麼是和親?真的只是嫁個公主過去?不送“嫁妝”??不陪嫁女人?通俗點就是送錢財和女人求和平,這也是跟漢朝的策略一樣。

    要說唐朝強盛,也不過是唐玄宗之前的事,領土面積大,也不過是唐高宗時,維持了三年,安史之亂後,唐朝皇帝基本都是傀儡,或者統治地盤不過關中之地。

    至於外族,唐後期的外族,也能吊打大唐的,

    我說的這些都是有史料可以查的

    你認知裡大唐多麼強盛,也不過是宣傳的結果,就像一直宣傳大宋很弱一樣,現在史料又多,書也多,都是可以查的,也不需要別人的意見,自己可以獨立思考。

  • 2 # 典藏6

    謝邀!本人認為該問題是帶有歷史背景的觀點分析題。對於唐朝,它是時間上的存在,如探討歷史問題應以持中的態度,但題目己出無論我怎麼回答都在“抹黑”與“擦黑”中選擇。那我就從觀點的角度來分析下。首先此問題己承認一個前提,就是有許多讚頌唐朝的文章存在,對於一個歷史問題,無論怎麼論述都很難刻畫出全貌,基本是掛一漏萬,或誇大某些方面,或有意抹去某些方面。無論捧或殺都己先有主觀評價。這本身就偏離的問題本身,進入了六經注我,或我注六經的狀態。陳公寅恪先生不做近代史研究,就因為陳公家族三代就是濃縮的近代史,在此歷史過程中,陳公己飽含了太多的愛恨情仇,無法做到持中,得出結論都將帶有個人色彩及觀點上的好惡,所以老人家做不了這研究!唐朝是時間上的客觀存在,它有過輝煌也有衰敗,這兩方面都是多種原因促成的結果,刻意逢迎誇大與無限貶低都不可取。以觀點而論,我喜歡兩種論述文章一起,從不在觀點上糾結,只要作者能自恰其說,我就認為是不錯的文章,但如果興趣也可小貽下,找找資料看看他們寫的什麼地方失實,全當拓展閱讀了。誰說什麼不重要,能獨立思考對我很重要!

  • 3 # 惟願盛世大中華

    其實這個問題沒必要多做回答,因為下面回答中,一個標準的以抹黑唐朝歷史為己任的極端地域黑、朝代黑分子“大慫仁宗”的言論已經表明了一切。

    只有看了它的滿嘴汙言穢語的拙劣表演,才會明白“井蓋”省的洛吹們的素質是有多低劣,說實話,簡直跟畜類沒有多大的區別。

    同理,以井蓋洛吹為主體的宋吹分子,自然不會放過大一統的唐朝了。因為它們YY中的那個趙宋就一個大一點的割據勢力,而且極其殘暴無道,各種苛捐雜稅,各種綱運,榨取百姓,養肥了趙宋統治者,用宋華人民的血淚,堆起了井蓋一地的繁華,它能不黑以人民為本的唐朝麼?

    而且,這群送吹唐黑還存在嚴重的與境外反動勢力在言論上一暢二賀,玩兒雙簧,只為抹黑中華文明的巔峰大唐,好搞它們的民族分裂運動。

    這一切,都是需要人們警惕的。

  • 4 # 朝花夕拾84558547

    乾隆大帝之徒子徒孫而己,在張鐵生學院畢業後,大顯身手吧了。他們貢奉著乾隆大帝真跡,也珍藏著文革主師爺鐵生那張試卷,真能呼風喚雨,……

  • 5 # 生命是孤獨的行走
    一、天子九逃,首都六失。

    國難當頭,玄宗、代宗、德宗、僖宗、昭宗身為一國之主,不但沒有扛起責任,率領軍民一心禦敵,反而棄都而走,任憑祖宗辛苦經營之財富被掠奪、疆土被踐踏,五人創下如此記錄在整個中國古近代史稱得上空前絕後!

    756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棄都出逃成都;首都一次失陷;

    763年,吐蕃入侵關中,唐代宗出逃陝州(河南陝縣);首都二次失陷;

    780年,叛軍朱泚攻河南,涇原軍譁變。德宗聞訊倉皇逃往奉天;首都三次失陷;

    781年,朱泚叛軍,亂事擴大,德宗復奔梁州(今陝西漢中),3年後收復首都;

    880年,黃巢軍到達潼關,唐僖宗和部分後宮狼狽逃出長安;首都四陷;

    885年,李克用起兵南下,宦官攜唐僖宗和後宮西逃鳳翔,首都五陷;

    886年,唐僖宗逃到寶雞,又南下逃入漢中;

    901年,李茂貞和朱溫混戰,唐昭宗逃往鳳翔;902年唐昭宗被朱溫挾持回長安,首都六陷。

    904年,朱溫逼迫昭宗和百官離開關中,遷都洛陽。

    二、敗績累累,盛世異象

    在政治清明的高宗執政時期和開創盛世的玄宗天寶年間,對外(主要是吐蕃)戰爭連連失利。唐朝與吐蕃在一百多年的較量中,總的來說是吐蕃侵吞了唐朝大片疆土。據《資治通鑑》記載,到中唐時期,吐蕃“盡據羊同、党項及諸羌之地,東接涼、松、茂等州,南臨天竺,西陷龜茲、疏勒等四鎮,北抵突厥,地方萬里,諸胡之盛,莫與為比”。不僅西北地區原屬大唐版圖的河西隴右諸州全部併入了吐蕃帝國,西南地區原受大唐冊封的南詔國,也被納入了吐蕃的勢力範圍。唐朝對吐蕃重新獲得戰略攻勢,已是公元9世紀的事情了,此時的唐王朝藩鎮林立,皇權式微,日薄西山。

    失吐谷渾

    高宗龍朔二年(662)十月,吐蕃軍隊在疏勒以南地區與唐軍相遇。史載:“(蘇)海政軍回至疏勒之南,弓月又引吐蕃之眾,來拒官軍,海政以師老不敢戰,遂以資略吐蕃,約和而還。”大意就是不僅畏戰,還送東西給人家祈求和平。

    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宗派薜仁貴、阿史那道真等率軍5萬出擊吐蕃,在大非川(青海是渠南切吉曠原)與吐蕃欽陵(祿東贊之於)40萬軍激戰,唐軍大敗,全軍覆沒。至此,吐谷渾憑藉唐恢復勢力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吐蕃佔有吐谷渾後,直接威脅著與之接壤的唐河隴,乃至西域。

    失西域

    廣德元年(763),陷涼州,隴右、河西諸郡大部分地區為吐蕃所佔,安西四鎮和伊、西兩州、北庭等地與中央政府聯絡被切斷。

    建中二年(781),沙州失陷,西域更處於不利境地。雖然回紇助唐抗吐蕃,並開通了“回紇”路,但並未完全扭轉唐在西域與吐蕃爭鬥中的劣勢。

    德宗貞元三年(787),吐蕃復攻回紇,北庭、安西無援,相繼陷於吐蕃。自此天山北路同河西地區的吐蕃勢力連成一片。

    失南詔

    天寶十一年(752),因邊吏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雲南南郡太守(原姚州都督已改州為郡)張虔陀狂妄昏庸,數次侮辱南詔新主在前,南詔依附吐蕃,聯兵合擊8萬唐軍,唐軍覆沒。

    天寶十三年(754),為掩蓋鮮于仲通的失敗,楊國忠又命李宓領兵10萬,再徵南詔。李宓孤軍深入,補給困難,士兵又不習水土,疾病流行,不戰自潰。南詔乘機追殺,“兢角兢衝,彼弓不暇張,刃不及發。白日晦景,紅塵翳天。漢血成川,積屍壅水。三軍潰衄,元師沉江”。李宓戰死,全軍覆滅。兩次天寶戰爭唐軍死亡約20萬,軍費耗大,元氣大傷。次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無力顧及南詔,吐蕃實現了多年想控制南詔的目的。

    至德年間(756-757),吐蕃趁安史之亂,聯兵南詔奪取巂州(西昌)、會同(會理)、臺登(瀘沽)、昆明(鹽源),進據清溪關(大渡河南),直逼川西平原,威脅成都。

    很多網友都贊成這樣一種觀點:對比唐朝,從國土面積、國力、對世界的影響力等方面來講,也許明王朝怎麼都不夠看,卻顯然表現得更加硬氣:

    第一、不納貢;

    第二、不賠款;

    第三、不和親;

    第四、不割地。

    在筆者看來,這種觀點雖然未免顯得片面、狹隘,但並非毫無道理。崇禎皇帝的確不夠精明,但至死不退的精神和氣節,卻是唐朝、乃至後來清朝的幾位皇帝所不能比擬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列艦的大口徑防空火炮能用來打戰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