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山下
-
2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很多時候,我們聽到“從眾”這個詞,更多地想到的是負面的影響,那麼從眾心理對於個人或社會有哪些積極的意義?
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我們首先來了解下從眾心理的定義:從眾心理即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透過實驗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獨立性,沒有被從眾,所以說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從眾心理除了大家常聽到的負面影響外,理性、適度的從眾對於個人和社會是有積極意義的。
對於個人的積極意義主要有以下方面:
1、 滿足歸屬感的心理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其中一個就是歸屬感,人是社會性的,從眾心理有助於我們找到自己歸屬的群體,和群體一起能讓我們獲得心理滿足。
2、 獲得認同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言行舉止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認可,從眾心理會讓我們做更多符合大眾認同的事情。如跟隨時尚潮流進行穿著打扮,會讓大家認同你是一個有時尚品味的人。
3、 激發進取精神。通常情況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才能實現從眾的目標,這個過程的從眾心理會激發一個人不斷努力、追求目標的進取心。
對社會的積極意義主要有以下方面:
1、有助於形成集體意識。我們的禮儀、道德等很多社會意識都是無數人不斷重複、強化而形成的,理性、適度的從眾有助於我們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共識。
2、有助於凝聚人心,團結社會力量。在從眾的氛圍下人們更願意加入其中,會傾向把力量團結在一起。現在社會上的很多志願者組織團隊就是這樣凝聚更多的愛心人士來開展服務的。
3、有助於社會目標的實現。俗話說“人心齊,泰山移”,當更多人認同一個目標的時候就會更加投入當前工作,形成共同的向心力,自覺努力推動社會目標的實現。
從眾心理有許多積極的意義,這是需要我們去善於去利用的。當然大家還是避免非理性的從眾,因為盲目的從眾會讓我們失去自我,還會形成攀比,甚至出去狂熱現象。
-
3 # 白詩詩
如果你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經常因為獨特而遭受嘲諷,那毫無疑問地,您需要訓練自己的大腦,才能習慣於從眾。
從眾也沒有什麼不好的,“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這句話說明,只要你從眾了,那你的眼光也是“雪亮的”,不但保正你的眼光雪亮,如果表現優異的話,連你的眼珠都可能是雪亮的。
以後你們家停電了,你就說,媽,我來!於是你們家一片燈火通明!如果你們一家都從眾了,每當停電的時候,你們就會產生攀比的心理,因為每個人眼光的亮度不一、五光十色,盲目的話可能會產生家庭情感不和,更有甚者導致離異事件,為了防止家庭支離破碎、各奔東西,在停電的時候要保持理智清醒,當然如果實在不行,那就報警。
另外囑咐一句,作為一項愛好還是可以的,不過,要量力而行,就像勁酒廣告“勁酒雖好,不要貪杯 哦 ”。
我在說從眾好的時候,反對的聲浪此起彼伏,你會說,其實也有例外,比如這句“真理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
沒錯,這句話是人們透過長期的實踐總結出來的,不過,我現在要證明他們和你沒有毛關係。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在真理被認識的最初階段,需要有一個被人們認識和接受的過程;
任何道理都有被歪用的時候。尤其看看那些大奸大惡的人,他們嘴裡的道理不會比任何人少。但每一個道理畢竟都是千錘百煉出來的,任何扭曲、肢解、中傷都無法摸滅其光輝的一面。
當然,道理作為探索真理的階梯,必有被逾越的時候,也就有被摸去光環的時候,但這僅是真理的作用。所以,你只是特立獨行中的一條,認識真理的最初階段和你有毛關係?你只是在後期階段發表言論的時候,思想上特立獨行,前期真理髮掘整理階段你並沒有發言權。
如果你對此有異議,或者認為有所牽強。倒是有個有趣現象向您探討:為什麼平時喊最多要特立獨行的人,反而來自從流大大眾呢?
難道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合流同汙的道路上已經越走越遠了嗎?
每個人總偏向於認為的自己做的事情就是與他人不同的,這難道不是從眾心理嗎?
綜上所述,我應該是一個大眾流的人。
-
4 # 曾少賢
從眾對於個人,我覺得有以下的兩個積極意義。
第一是可以獲得規範性的影響,所謂規範性影響是指透過從眾,可以讓你得到群體的喜歡。
人是社會性動物,很多日常活動不得不和群體中的其他人進行合作,而為了合作,有時候你得犧牲自己的個性。
比如說你踩了狗屎運,上了一孫非常厲害的大學,大學裡面的人,個個都是學霸,學習成績非常好。在校園裡,如果你還是繼續想要做一個學渣的話,那很有可能會和其他人沒有共同的話題,雖然你喜歡特立獨行,但如果群體中的每一個人都不喜歡你,那你很有可能會被孤立和疏遠。
基於這樣的一種心理活動過程,很多父母都拼命想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一些比較好的學校裡面去,因為父母知道,孩子大部分情況下會從眾,一旦從眾,就會好好學習,把一些怪的習慣給改掉。
第二是可以獲得相對正確的資訊。
很多時候,我們如果遇到各種問題都想要自己去思考和想出個之所以然的話,那很有可能會給我們的大腦造成非常大的心理負擔。
你想啊,今天你看到有人在學習英語,你就得停下來好好想想為什麼要去學習英語;看到別人正在學習數學,你就得停下來好好想想為什麼要去學習數學……
如果你天天強調什麼獨立思考,那隻能有一個結果:你過得一場疲憊。
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早就知道了一定程度上的從眾,可以節省我們大腦的認知資源,我們不用每一件事情都去思考為什麼,而是跟隨大眾的腳步走,就可以又快又好。
-
5 # 夯七婚戀指導
從眾心理產生的負面的影響更多地是由於我們將它與隨大流、沒主見、沒個性等負面印象聯絡了起來。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從眾心理可以使群體保持一致性,擴大群體規模。群體的規模越大,群體意見一致性越強,則個體受到的壓力就越大,就越容易從眾。
例如在足球比賽時,成千上萬的觀眾為自己的球隊呼喊助威,由球迷這個群體中的從眾心理所激發的力量,可以鼓勵到在賽場上拼搏的運動員。在又比如在團對工作中,當小組透過少數服從多數、溝通協調等各種方式達成一致意見,形成統一的目標時,團體凝聚力能夠提高成員的辦事效率,加強與對手的可競爭性。
從社會影響的方面來說,從眾心理可以使人自覺接受社會環境積極影響,有利於個人養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促進社會的穩定和良好的社會風氣形成。如透過對交通法規、禁止吸菸等規定的制約,當社會大眾都逐漸不再亂闖紅燈、隨地亂扔垃圾時,個體的從眾心理會因為希望得到社會群體的接納和認可而去遵守這樣的規則,這樣的從眾心理便具有積極的意義。同樣,常見的現象比如當所有人都在排隊等車或結帳時,如果有人插隊,便會受到其他人的白眼和議論,為了不被群體中的其他人非議和拒絕,那麼自覺排隊的人便會越來越多。當這樣的從眾心理內化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所當然時,那麼整個社會大眾的素質和城市良好風氣便會形成,對個和社會都會產生積極的意義。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說實話這個問題第一次接觸到,從眾、人云亦云確實在我們的話語體系中是貶義詞。但從眾心理其實也不是一無是處。在社會政治和經濟生活中有:“西瓜偎大邊“,“隨著潮流走”,在心理層次分析也是屬於從眾心理。在政治領域跟著黨走是最安全的,想出格那要負很大風險的,你懂的。在經濟領域,在中國炒股的除了極少數精英賺錢之外,大部分都是在牛市的時候才賺到錢,許多不懂股票的大媽聽別人介紹都賺錢了。房地產市場亦如是,前幾年積極跟進買房子的人都賺了,他們都沒有什麼專業投資知識,就是大家買了我也要買這個簡單的想法。各行各業賺大錢的都不是先入者,都是看到希望了順勢而為的人。講白了這些人大都是從眾心理出發的。
對於個人來講,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除了你很優秀,不從眾去開拓事業,成功了則皆大歡喜,同時也揹負著巨大風險。普通人則不同,跟著常人不願去冒風險,雖然沒有出頭的日子,但也沒有摔得很慘的時候,對於資質一般的人還是平淡一點好。
但人是要有點抱負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傑出的人從來都是點亮自己,成為別人的嚮導,從而推動社會進步。中華民族歷來推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真理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的,敢為天下先,引領而不是被引領。當然,我們推崇傑出的人,但也要支援普通人美好的生活著,這就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