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太史叨叨令

    這樣的牛人,首推禪宗六祖慧能大師了吧?

    惠能大師在嶺南弘化佛學,德音遠播,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受到了皇室禮請及供養。

    長壽元年,武則天派遣“天冠郎中”張昌期,前往韶州曹溪“請能禪師”,惠能大師“託病不去”;

    到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派人“再請能禪師”,惠能還是不去,於是武則天只好派人請袈裟入內道場供養。

    武則天晚年又再次派薛簡迎請惠能,當薛簡宣讀完詔書後慧能大師卻以年事已高為由婉拒進京,薛簡大吃一驚:“你不進京,回去皇上必問我在大師處學到什麼佛法妙理,我如何作答?”慧能大師於是口述“大乘不二之性”的道理,讓薛簡帶回洛陽覆命,同時差人從新州(現新興)取來的新州柑和柑樹一同送給薛簡帶回贈與武則天,以謝皇上賞識之恩。

    到中宗景龍元年十一月,皇帝又派薛簡再請,大師依然堅辭不去。

    能被皇帝四請而不去,皇帝不但不怒,反有各種賞賜,我覺得中國歷史上,能做到如此的,也是僅此一人吧?

  • 2 # 文史經典碎讀

    三國是英雄輩出的年代,各大英雄以自己的方式,窮盡人生之才華,或許雖有抱憾,但絕不後悔,即使許多一時沒有展現才華機會之英雄,也以隱士之名侍機待出,以求一展宏圖,這其中自然就以諸葛亮最為聞名,躬耕南陽,終於等到了劉備三顧茅廬的機會,感激涕零,終於有了展現人生抱負的機會,在歷史的長河裡留下了他光輝而精彩的人生。

    然而,在三國,卻有這樣一位隱士,早就聞名於天下,與華歆、邴原並稱“一龍”,其他兩人都一展宏圖、實現偉大抱負,華歆更是位列三公,可謂人生華彩,但他卻始終不出山,專心躲在一邊做他的學問,即使歷經四代皇帝(包括曹操)請他出來做高官,那也不為所動,堅決推辭,終不出山,一生成為隱士。這個人就是管寧,他或許才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真正稱得上隱士的人。

    管寧一生不做官,不是他沒有才華,他是管仲的後代,在年輕時就與平原人華歆、同縣人邴原並稱“一龍”,可謂聲名遠播,在社會上影響很大,是當時在戰亂年代推崇儒學的代表人。當年避亂遼東,開學辦課,講解《詩經》、《書經》,談祭禮、整治威儀、陳明禮讓等教化工作,深受人們愛戴。

    管寧一生不做官,也不是因為沒有機會,而是曹魏四代帝王連續徵召,當年避亂遼東,曹操任司空,大概在公元196年後,就徵召管寧,但是被公孫度的兒子遼東太守公孫康截斷了詔命,沒有對管寧宣佈,而與此同時,身在東吳的王朗和華歆就因為曹操一紙詔書而進入曹營當官的。當時的遼東太守公孫康想稱王,希望管寧出山,輔助其成就偉業,但管寧只談儒家經典,不談世事,而且堅決不出山。

    後來,公元223年,曹丕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立特行的隱士,華韻舉薦了管寧,曹丕專門用安車前往徵詔,當時的管寧在遼東已經30多年,歷經公孫家族的興衰,雖然公孫家族一直希望管寧出山輔助其成事,但管寧一直堅守不出山,後來,好不容易回到中原,現在,曹丕徵詔其為太中丈夫,但管寧不為所動,堅辭沒有接受。

    公元226年,曹叡即位後,華歆再度舉薦管寧,而且這次是以自己的職位太尉為代價舉薦,希望自己退位也要管寧來擔任,雖然曹叡最終沒有同意,但還是下詔徵管寧為光祿勳,而且當時的司空陳群也舉薦管寧,曹叡也是用盡的心思,想了太多的辦法,包括激勵,包括提高禮節等方式,而且是從220年起就一直沒有間斷過,但管寧卻堅稱以草莽人士為由上疏辭讓。

    公元233年,曹芳即位後,同樣是年年徵詔管寧出山,而且用上了當時的最高禮節來徵詔,直到公元241年管寧去世那年還在徵詔。

    包括曹操連續四代皇帝連續徵召管寧,並且最後用上最高的禮節請他出山,授以高官,而且送給他豐厚的物質,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是“安車蒲輪,束帛加璽”,但他都不為所動,最終成就其一生隱士之名,在八十四歲之際離開人世。

    管寧為何歷經四代皇帝盛請而不出山當官呢?而且除曹操以後的三代皇帝,給他封授的職務都很高,曹丕封他為太中大夫;曹叡封他為光祿勳;曹芳用最高禮節對他進行徵召,而且三代皇帝都派專人打聽管寧到底有哪些方面的要求沒有滿足他,只要他提出來,馬上就會滿足,可是,管寧從未提出任何要求,而且是堅決請辭,可這些職務可是當時許多大英雄一輩子都無法奮鬥得來的。可是,管寧為何面對如此高官厚祿而不心動,堅決做一被子隱士呢?仔細閱讀《三國志》,我們或許能夠找到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來解讀。

    一是三國各英雄的做法與管寧推廣的儒學極其矛盾,不肯與其為伍。管寧推崇的儒學,當然是在漢天子名義下推廣的儒學,可現實是天下各路英雄,都只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根本就沒有把儒學當回事,而且這些英雄的所作所為完全背離了儒學的宗旨,請他出山推廣儒學,推廣封建教化,陳明禮讓,只不過是往這些英雄的臉上貼金,是在粉飾他們的醜惡行為而已,所以,幾代皇帝請他出山做高官,都只不過為了自己的私利,根本不是為了推崇所謂的儒學,或者只是用儒學作幌子,以圖征服天下,更何況,曹丕就是廢了漢天子而當上皇帝的,與這樣的人為伍,豈不玷汙了自己高尚的人格。

    二是不肯與華歆這樣的人打交道。在三國,關於管寧與華歆那是有精彩傳說的,當年,管寧和華歆一同在菜園裡刨地種菜,看見地上有一小片金子,管寧不理會,舉鋤鋤去,跟鋤掉瓦塊石頭一樣,華歆卻把金子撿起來再扔出去。還有一次,兩人同坐在一張坐席上讀書,有達官貴人坐車從門口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卻放下書本跑出去看。管寧就割開席子,分開座位,說道:“你不再是我的朋友。”年輕時期就立志不與這樣的人為朋友,現在,竟然要我與這樣的人同朝為官,那豈不是玷汙了我的人品。而且,管寧見識到了太多的人都與華歆這樣的人沒有區別,所以,即使是華歆舉薦,那也不能出山,那隻能是違揹他早年的心願。

    三是確實是老邁了,無力做官。管寧不願意出來做官,或許還真是老邁了,當年,魏明帝曹叡年年徵召管寧出來做官,但他就是不肯出來,而這個時候,管寧可是60多歲快70歲的老人了,這在那個年代已經是古稀之人,魏明帝曹叡還以為管寧是嬌情,故意清高,派人打聽管寧的情況,當時的青州赤史程喜對魏明帝曹叡說:“管寧有一個族人叫做管貢,現為州吏,與管寧是鄰居,臣常常讓他探聽訊息。管貢說:‘管寧常常戴黑色帽子,穿著布衣布裙,隨季節不同或單或夾,出入於內室外庭,能憑藉手杖走路,不須扶持。一年四季的祭祀,總是自己強力支撐,改換衣服,著粗絲棉巾,穿著過去在遼東時所有的白布單衣,親自佈置食物供品,跪拜行禮。管寧幼時就失去了母親,不記得母親的樣貌,常常特意加設酒觴,淚流滿面。另外他的住宅離水池有七八十步遠,夏天時到水中洗手洗腳,步行在園圃中。’臣下揣測管寧前後推辭謙讓的意思,只在於認為自己生長在隱居潛逸中,年紀老邁,智力衰退,所以安於休息,每次都謙遜退讓。這是管寧志向行事所一定要保全的,不是故意矯情以顯示自己的高尚。”可見,當時的管寧是既老又有病,智力已經衰退,確實不適合做官了,如果真出山做官,那不會顯示自己的才華,還會出現笑話,最終讓自己晚節不保,所以真不適合做官了,這其實也是管寧有自知之明的表現,這種品質或許真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學習。

    其實,管寧的品質不僅在自知之明上讓我們學習,在他對待愛情的堅貞上更值得我們膜拜。當年,管寧的妻子去世了,許多知心好友勸他再娶,這在那個年代,不要說死了老婆再娶很正常,作為男人,有三妻四妾那也是正常的事。可是,管寧在妻子去世後一直不娶,還對勸他再婚的朋友說:“每次閱讀曾子、王駿的話,心裡常常表示讚許,哪裡能自己遇到了這種事而違反本意呢?”可見,管寧這種對愛情堅貞的做法確實讓我們現代人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可以淡疤的嗎好的?有什麼可以淡疤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