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渡有緣人

    它們是截然相反的意思(特別)。首先,必須瞭解什麼是“荼蘼”。荼蘼是一種薔薇科草本植物,它是春天最後盛放的花朵,所以一旦這種花開花了,就意味著春天要結束了。

    荼蘼花的花語末路之美古人用荼蘼花的生長過程象徵少女的美好青春年華,當荼蘼開花了,就意味著少女的青春將要消逝了!另外一種也喻義感情到了盡頭,用“愛到荼蘼”來形容。

    花開荼蘼”,這個“花開”帶入詞語本身之後翻譯:鮮花綻放在荼蘼中(介賓短語後置,“花開荼蘼”變為“花開於荼蘼”)。這是在說這種花正處在另一個起點,荼蘼花開了將要凋謝,而這種花卻在此時開放,這寓意著“美好的誕生和到來”。

    荼蘼花開”,這是一個主謂短語。翻譯:荼蘼花綻放了。這是在說荼蘼花開了,意味著美好年華從它開放的那一刻進入了倒計時,到它凋謝的時候,就是終結,言下之意就是“美好的離去和消逝”。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種解釋是“荼蘼花開”和“花開荼蘼”沒有什麼區別。除了句式的差別以外,它們的內涵都是相同的。並且,多數情況下,很可能是預設這種解釋。

  • 2 # 百味寫春秋

    看到這個話題,讓我想起因為“荼䕷”這兩個字,開得一個“國際玩笑”。在這裡有必要跟大家講一下:那是2017年在雲南“南國書香節”上有兩個中國大學生與南韓著名詩人李晟馥探討宋詞,咱們的兩個大學生就把這兩個字弄錯了,跟你寫的這兩個字一模一樣,人家李晟馥是個中國通,就明確指出,這是錯別字!大學生不服氣呀,就搜X度,Ⅹ度上顯示與大學生寫的一樣啊!李晟馥說:“我不相信你們的這度、那度,我只信你們國家的出版物!”結果一查《中國詩詞舉要》,兩個大學生傻眼了。這個事引起了參會的日本、新加坡、南韓等詩界的嘲笑,弄得中國很沒面子。

    “荼䕷”是一個花名,也稱“酴醿”。藤本或灌木,身披微刺,外形上近似薔薇或木香,花朵素白單薄,不濃豔,花開在仲夏。蘇東坡有詩說:“荼䕷不爭春,寂寞開最晚。”宋•王琪也有詩“開到荼䕷花事了。”

    為什麼兩個大學生鬧出笑話呢?其實,這裡是有情可原的。因為這屬於一個文化銜接問題,中國建國之前的幾個朝代都用繁體字,建國後又歷經幾次簡化字型。你像“荼䕷”(音讀圖謎),“荼”大家都知道,如成語“如火如荼”。但是,這個“䕷”字就極少用了,原來的《康熙字典》還有這個字,《新華字典》就沒有這個字了,也沒這個字的簡寫。不過,國家出版物和教科書出版都還是保留這個字的。但現在的年輕一代可沒那麼細心,咋省勁兒咋來,一搜X度就算準了。這不就鬧出笑話了嗎?

    “荼䕷”與“荼蘼”那個正確?無疑前者是正確的!後邊這個“蘼”只是個代替字,它有它的意思和用途,最起碼把它和“荼”相搭是不準確的。另外,“荼䕷”還有同稱花名“酴醿”可用,蘇東坡就專用這個花名,如《杜沂遊武昌以酴醿花菩薩見餉二首其一》為例。何比再鬧出“國際笑話”呢?

    繞了一大圈,才拐到正題,我覺得,“花開酴醿”與“酴醿花開”在詩詞句中意思是否相同?這個意義不大,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創作詩詞時,作者為了意境的需要或者平仄、韻腳的安排,常常顛換用字、反轉用字。不必要去細究這些末節吧!我最近寫了一篇小文,題目叫《紅樓裡麝月拎得清,知進退,才能開到荼䕷》,連花都不帶,你想讀者能看不懂嗎?

    解題至此。文中如有不妥敬請指正!

  • 3 # 拂硯

    “花開荼靡”與“荼靡花開”意思相同,又不盡相同。

    “荼靡”是一種花卉名稱,薔薇科,落葉小灌木,攀援莖,莖上有鉤狀的刺。羽狀複葉,小葉橢圓形,花白色,有香氣。

    荼靡過後,無花開放,因此人們常常認為荼靡花開是一年花季的終結。

    詩詞裡經常用到一句“開到荼靡花事了”,有感傷之意,表達無盡哀婉和淒涼之意。此句最早出自宋代王淇的詩《春暮遊小園》,因其微言大義,語出哀怨,無人能及,遂成一句經典詞語,世代廣為流傳。

    筆者在此抄錄原詩文,供大家欣賞!

    一叢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靡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

    《紅樓夢》中十二釵抽取花名籤的時候,麝月抽到的是荼靡花,叫“韶華勝極”,因為荼靡花是春天最後的花,開得最晚。書中以荼靡花暗喻麝月是最後一個離開寶玉的丫鬟。

    蘇軾詩:“荼靡不爭春,寂寞開最晚。”任拙齋詩:“一年春事到荼靡。”

    “開到荼靡花事了”,意為荼靡花開時,春天以來漸次開放的花兒都悄悄退場了,把極致的絢爛讓給了火熱的夏天,夏天是條達蔥蘢的綠意,花兒不再是主角,奪人眼目!

    荼靡花開,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過去。荼靡花開,表示感情的終結。愛到荼靡,意蘊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或已經失去。

    佛家典故指荼靡花開過之後,人間再無芬芳。荼靡是花季最後盛放的鮮花,荼靡花開之後,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花!

    所以,綜合以上論述,“花開荼靡”與“荼靡花開”用一種物象,比擬類似的失落的情感,哀婉嘆息,悲涼至極!

    兩者的意思基本上類似,都是表達到了頹勢不可挽回之意,僅僅是語序不同而已,這是約定俗成的理解,但凡詩詞中出現這樣的意象,無論用那種句式,表達的意思和意境是一樣的。

    如果用字面意思來理解,“花開荼靡”是花兒即將開敗了的意思,這裡的“荼靡”是借喻。“荼靡花開”是春天裡最後的花兒,荼靡花悄悄開放了,也意味著一切即將結束!

    這兩種解釋前者重意,後者重理。筆者傾向於前者,但凡出現荼靡花開的意象,無論那種說法,必是表達了哀傷無力之感!

    以上個見,不揣淺陋,願與各位方家共同探討!

  • 4 # 詩詞學院

    答:不一樣。“荼蘼花開”,陳述的是一個認識結果,即事先知道是“荼蘼”花在開放;“花開荼蘼”,陳述的是一個漸進的認識過程,即遠看只知道有花在開放,走近了才知道是荼蘼在開放。

    語言是思想的外衣。不同的表達方式,其實是頭腦思維過程的外化。所以,同樣的話,語序不同,含義是不盡相同的。在詩詞閱讀和寫作中,都需要細心分別這種細微的差別。例如,“屢戰屢敗”,說的是倒黴蛋,總是打敗仗;而“屢敗屢戰”雖然是打了敗仗卻不屈不撓,不甘失敗。氣勢、精神、內涵是不一樣的。

    另外,荼蘼在春夏之交開花,標誌著一年花季的終結。蘇軾詩:“荼靡不爭春,寂寞開最晚。”任拙齋詩:“一年春事到荼靡。”王琪詩:“開到荼靡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牆。”因此,詩詞中,荼糜花開也就意味著春天結束了,美好時節的結束,因而不免帶有淡淡的憂愁味兒。

  • 5 # 愛叨叨的姨

    我覺得不一樣,據說荼靡是春天的最後一朵花,花開荼靡是說花開到荼靡就沒有了。荼靡花開,單純就是說荼靡開花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不打罵孩子的父母,孩子養得就真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