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欲雲談史論今
-
2 # 天香雲外飄
秦末漢初時期,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為了戰勝項羽,劉邦分封了一些的異姓王(諸侯王),如齊王韓信,梁王彭越等;西漢建立以後,為了鞏固劉漢家的江山,漢高祖劉邦在翦除異姓王的同時,又分封了大量的同姓王,不知不覺中諸侯王的權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尾大不掉了,逐漸威脅到中央政權。到西漢景帝時期,由於操之過急,採用大臣晁錯的建議,進行削藩(削諸侯王),結果,公元前184年,當時的吳王劉濞,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再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的綜合國力達到了一個高度,在對待同姓諸侯王方面,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即允許諸侯王分封立有大功的將士,這樣進行逐層推恩,諸侯國的權力越來越小,再也沒有能力對抗中央政府。至此,西漢初以來的分封問題,到了漢武帝時期,才得以較圓滿地解決了,達到了政治上的大一統。
-
3 # 蘇沉船
漢武帝劉徹並沒有真正意義的廢除分封制,而是實施推恩令,將同姓諸侯王的封地再分封給該諸侯王的子孫。根據推恩令的做法,諸侯國會被越分越小,諸侯國則無法形成對抗中央政府的力量,由此漢武帝劉徹能夠做到進一步鞏固中央集權,在另一種意義而言也確實相當於廢除的分封制。
至於說為什麼要廢除“分封制”,這是中國歷史上必須要完成的程序。在秦朝和漢朝之前,周朝的分封制已經實施了數百年之久,造成的結果就是春秋戰國以後永無休止的兼併戰爭,分封制是建立在貴族階層的基礎上,由中央不斷以分封的方式去管理遼闊的領土。
但是到了戰國末期,各國均被卿大夫、封臣所牽制,使中央政府無法有效利用國家資源,各國都意識到分封制的侷限性,轉而使用郡縣制進行管理領土。再伴隨著官僚制度的完善,中央政府已經擁有管理地方領土的更好方法,分封制就會被逐漸淘汰。
在戰國中各國為了圖強而進行變法,其中有一點不例外的就是意圖加強中央集權,於是秦國最終變法成功,不僅在軍事和農業制度上進行變革,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完成帝制的朝代。
劉邦建國時,蕭何基本就是參照秦朝的制度,構建了漢朝,秦朝的諸多律法、官僚制度、郡縣制度都由秦朝繼承過來。可是有一點,秦始皇對分封制的廢除過快,所以在他死後,六國貴族很快復興,對秦朝中央集權進行反抗。
劉邦、蕭何大概是參考這一點,對六國故地仍舊進行分封,分別有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漢朝初建時,中央政府其實只控制著關中、巴蜀以及部分荊楚地區,是以前秦國的框架。山東六國故地則分別封給了異姓王和同姓王。劉邦有生之年又率軍一一平滅了異姓諸侯王,除了長沙王吳芮,還有遙遠的越王,漢朝不允許異姓者封王。往後漢朝依然按照分封的形式,分封了齊、楚、荊、淮南、燕、趙、梁、代、淮陽同姓九王,這些地方仍舊是六國故地。
漢朝採取著郡國並行的制度管理,這樣的統治形式最初是有效的,可是隨著諸侯國不斷髮展,逐漸具有跟中央政府抗衡的實力,中央和地方王國的矛盾由此不斷激化,由晁錯向漢景帝劉啟舉上《削藩策》,打算透過削藩去弱化諸侯國,沒想到反而激起諸侯王起兵叛亂,發生了著名的七國之亂。
這一次平亂的結果,卻是叛亂的七王皆死,除儲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漢景帝劉啟趁機收回大量領土,交由中央管轄,加強了西漢中央政府集權力量。劉徹即位時,諸侯王對中央的影響其實已大不如前,但處理分封諸國的遺留問題還有許多,畢竟還有淮南王劉安在策謀為亂。
劉徹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很多,無法一一詳細盡述,主要是在丞相統領百官的基礎下,劉徹又設立了以大司馬、大將軍統領的內朝官,與丞相統領的外朝官相對,以此來限制丞相總攬國政的權力。同時,劉徹又設立了刺史,來監督地方行政,刺史巡行全國郡縣,漢帝國被分為了十三州,每州設立刺史一人,刺史的出現在中國官僚制度上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帝國制消化分封制的一種有效措施。
劉徹消除“分封制”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中央政府能夠動員的國家力量加強,於是才有了開拓西域,組建大規模騎兵北擊匈奴的壯舉,全國資源被有效運用到中央政府,才使得西漢帝國強盛一時。當然,隨著而來是劉徹揮霍過度,導致國力嚴重透支,人口一度下降,還好他的曾孫漢宣帝劉詢是中興之主,他讓漢朝在版圖和國力兩方面都達到了巔峰。雖然說劉詢功績累累,可是若沒有劉邦剷除異姓王,劉啟打殘同姓王,劉徹實施推恩令,這一百年來前人的鋪路,才給予劉詢展示才幹的大空間。
中國帝制需要中央集權的原因是基於地理所決定,中國大約在夏朝之前就已經有一統的思想,只是前人都找不到方法去進行。直到秦始皇的出現,才完成這個壯舉。國家要發展經濟的基礎條件就是穩定,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時期都影響著經濟進步,帝制的誕生還真不一定是野心家個人妄想,一定程度上是滿足於中國百姓的尋求安定的需求。
帝制到現在已經徹底過時,並且帝制在近代頗受革命家所批擊,可沒有疑問的是由分封制轉換為中央集權的帝制,在當時是歷史的進步。
-
4 # 關東俠客
劉邦建立漢朝後,一邊剷除異變王,同時又大封同姓王,以確保劉家天下。這些同姓王在王國內有很大自主權。擁有軍隊,任勉官勵,鑄造\錢幣。和獨立王國沒什麼兩樣。漢景帝時,晁錯提出"銷蕃"建議被採納。吳王劉濞為首以"清君側"為名七國聯合叛亂。後被震壓下去,但王國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漢武帝劉徹掌權後,針對王國問題制定了一糸列政策。首先頒布"推恩令"。允許王國在自已的領地內,把可以把土地封給自己的子孫。這樣經過幾代后王國直屬領地縮小,再也無力對坑中央了。然後漢武帝又找借囗,王國貢賦不夠,金色不純或貢金太少為由,削奪大批王侯爵位。經過長期鬥爭,終於解決了王國問題。
回覆列表
漢武帝是沒有廢除分封制,雖然漢皇室自漢文帝之後一直就想廢除分封制。
劉邦要封同姓諸侯為王,其實就是學習周人,“封建親戚以藩屏皇室”。這在秦滅亡後,天下人心未定之時,起到了穩固劉氏天下的作用。呂后之所以未能將劉氏天下變成呂氏天下,分封制起了很大作用。分封在各地的劉氏諸侯王,為牽制呂后的胡作非為,起了很大作用。朱虛侯能大搖大擺懲罰呂氏家族的成員,所依仗的,正是背後劉氏諸侯王的強大力量支撐。
然而,在劉氏天下穩固後,分封制的存在卻成了制衡中央集權的一個毒瘤。
漢初,各諸侯王不但擁有軍隊,還能自己鑄造銅錢,割據一方,足以與中央政權相抗衡。這種獨立性極強的諸侯王,即便是都姓劉,也難以叫漢皇室安心。所以,從漢文帝到漢景帝,一直就想削弱諸侯王實力,造成漢帝國內部的幾次混戰。漢武帝上臺時,雖然政權已穩定下來,但是內部諸侯王成為獨立王國的格局仍未改變。
而在外部,漢帝國還面臨著強大的匈奴帝國。此時漢皇室苦於實力不足,對於匈奴的入侵只能以屈辱的和親政策應對。
為了“攘外先安內”,漢武帝必須增強中央集權。同時,為了避免激化與諸侯王之間的衝突,漢武帝並沒有採取取締分封制的強硬措施,而是採取了“推恩令”的形式:各諸侯王除了嫡子可以繼承王位外,其他的兒子也可從王國得到一塊封地;但是,非嫡子得到封地後,行政上要受皇室派去的官員管轄,非嫡子只能享有封地內的賦稅。這就是用一種更隱蔽的方式,將原來的強大諸侯國逐漸弱化成了一個個小國。
到西周滅亡前,整個漢帝國內部原來獨霸一方的諸侯國幾乎都已不存在;有封地的劉氏後裔,所轄地域也大大縮小。可笑的是,這又造成了外姓很容易地就把劉氏政權奪走——王莽篡漢,如果是在漢初,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所以呢,歷史就是這麼滑稽:拼命地想躲開一個巨坑,到頭來卻沒想到又掉進了另一個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