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眾書法

    “大篆”是商朝甲骨文以後與秦朝小篆出現之前這段時間中,各國文字的統稱。大篆中佔多數的主要是“金文”,由於多鑄刻在金屬器皿、樂器或是武器等金屬製品上,所以有此稱謂。值得一提的是,秦國刻於十枚石鼓上的“石鼓文”也很出名,是經典的大篆作品,小篆主要是從石鼓文演化而來。而“小篆”就是秦朝統一六國後,由李斯、趙高等人合作所創的全國統一性文字,字型偏長,筆畫流暢簡潔,強調對稱性,根據大篆筆畫省改、簡化而成。可以說大篆是小篆的前身。

    大篆是指先秦時期東方六國的文字,字型比較誇張,其主系文字主張以上壓下,以下託上的字型格局,最為代表的有吳越一帶的鳥蟲篆書,屬於非主流文字;而小篆是由周朝正統流傳下來的,以籀文為原形,經過秦國的發展繼承下來的一脈文字。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周宣王時,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為籀所作,故世稱“籀文”。“籀文”乃據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礎上整理出來的,故其與古文或同或異。今其文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收集的各種鐘鼎彝器之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所創。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筆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佔有重要地位。

  • 2 # 求之

    大篆,是古代漢字字型的一種,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故也稱籀文,《漢書•藝 文志》記載:“《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解字》中所收的225個 籀文,就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9篇而集入的,這是當今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大 篆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形成於西周後期,其特點為線條均勻柔和、簡練生動,並且字 形結構趨於規範,奠定了漢字方塊構形的基礎。“篆”字的含義,據《說文解字》,篆是“引筆而箸之於竹帛”的意思,大篆是相對於後來的小篆而言的,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在廣義上還包括其他各國的文字。

    小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開始著手統一文字的工作,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 大篆的基礎上,通融其他各國的字型,對字型進行簡化,並且取消異體字,創制出了統一 的文字書寫形式,即小篆,又稱為秦篆。小篆字型的特點是點畫均為線條,粗細一致,圓起圓收,端莊嚴謹,有實有虛,疏密得當,從容平和,勁健有力。雖然西漢末年之後,小篆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型優美,故頗為書法家所青睞,2000餘年來,始終是一種重要的書法字型。古代印章幾乎一律採用小篆,因此又稱為篆刻。

    可見,大篆和小篆並不是一大一小的區別,而是統一前和統一後的區別。

  • 3 # 杏武科

    《論九體書》中說:“大篆敦而圓,小篆柔而方”。《論六體書》說:“大篆者若鸞鳳奮翼,虯龍掉尾,或花萼相承,或枯葉敷暢,勁直如矢,宛曲若弓,鉛(右邊為舌字)利精微,同乎神化。小篆者或縷纖盤屈,或懸針狀貌,鱗羽參差而互進,跬(王字旁)璧錯落以爭明,其勢飛騰,其形端嚴”。兩位古人所說大小篆的區別可供參考。大篆可參看《石鼓文》;小篆可見《嶧山刻石》和《秦泰山刻石》。

  • 4 # 子在吾上曰

    小篆有點像今天的美術字,規範整齊。大篆就不同了,它既有傳承小篆的固有的特點,自身還帶著甲骨文的原來的狀態。如果小篆是現今規範之美,大篆所具的就是原始的粗獷之美。還有小篆是被規範限定了,大篆卻是不羈的,小篆的每個字是惟一的,大篆一個字可以有不同的寫法,可以正著寫也可以反著寫

  • 5 # Ziv御史TT官方撰文

    NO,No。

    大篆早於小篆,是先秦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那時候還不成叫做書法只是刻在器物上或者其他物品上的文字。大篆在春秋戰國時期比較的多樣化。每國都有自己的文字。後來秦國統一了文字。也就是後來的小篆。相對大篆具有整齊對稱之美。嗯,也少了大篆的質樸野性之美。大篆早期常常被主要刻在青銅器上和石器上面,因此稱之為金文和石鼓文。小篆比大篆容易辨識,書寫也方便了許多。秦國的李斯是小篆的大家。他的《嶧山碑》是典範之作。後人皆以為名作。

    綜上所述,由此可見。大篆和小篆的區別不是在於一大一小。

  • 6 # 千年蘭亭

    大篆與小篆並不是個頭的大小,這一點與大楷、小楷不同,也與大草、小草不同。

    大篆是指秦統一六國以前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及戰國時期使用的籀文、古文等。

    小篆一般指秦統一六國後的官體篆書,因形如玉箸、鐵線,故又稱“玉箸篆”“鐵線篆”。

    甲骨文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字。進入周代後,金文取代甲骨文,因其多出現在鍾和鼎上,故又稱鐘鼎文。春秋戰國時還出現盟書丶朱書、墨書、簡帛等文字。在這一過程中,周書寫材料的差異,出現齊系、燕系、晉系、楚系、秦系等地域書風。

    總之,秦之前的大篆,就一個字:亂。

    秦始皇的偉大,其中之一,即為“車同軌,書同文”。他將小篆規定為全國統一使用的官方文字,這是歷史的一大進步,對文化的傳承和文字的演變起到了重要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人民是不是應該選舉服從仁政社會國際法的反戰英雄上臺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