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紀人物
-
2 # 理工男讀歷史
史書上確實是這麼說的,而且是正史,信不信由你。但射箭之術只是小道,長孫晟是北周、隋朝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家,又是長孫無忌、長孫皇后的父親,與突厥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有分化瓦解突厥、抵禦異族入侵的大功。
史書上記載長孫晟一箭雙鵰的記錄長孫晟在《隋書》中有傳記,年輕時就以善射聞名,“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書記,善彈工射,趫捷過人。時周室尚武,貴遊子弟鹹以相矜,每共馳射,時輩皆出其下。”(《隋書》)
北周宣帝時期,長孫晟一次任副使出使突厥,送千金公主與突厥和親。長孫晟與突厥可汗關係處的很好,在突厥停留了一年,經常共同外出遊獵。一次有兩隻大雕在空中,突厥可汗拿出兩隻箭給長孫晟讓他射,長孫晟趁著雙鵰爭鬥之際,發一箭貫穿了雙鵰。突厥可汗大喜,安排子弟貴族與長孫晟交好,希望學習長孫晟射箭的本領。
妙選驍勇以充使者,因遣(長孫)晟副汝南公宇文神慶送千金公主至其牙。前後使人數十輩,攝圖多不禮,見晟而獨愛焉,每共遊獵,留之竟歲。嘗有二雕,飛而爭肉,因以兩箭與晟曰:“請射取之。”晟乃彎弓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而雙貫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暱近之,以學彈射。《隋書》後來長孫晟在年近五十的時候又表演了一次弓箭本領,突厥可汗入朝朝見,雙方比賽射箭,長孫晟六箭全中。又有群鳥飛過,隋文帝讓長孫晟用彈弓射鳥,連發十石,“十發俱中,並應丸而落”。
除了射箭,長孫晟還是個很了不得的人物長孫晟因為長期在突厥生活過,對突厥的內部關係、山川地理都很熟悉,在楊堅建立隋朝後,長孫晟上書楊堅,提出“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的對突厥戰略,得到楊堅認可,並照此實施。
長孫晟憑著一條毒舌,不斷的在突厥內部散佈謠言,挑撥離間突厥各勢力之間關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突厥人開始內鬥,突厥可汗直屬勢力也被削弱。開皇五年(585年),突厥歸附隋王朝,北方邊患緩解。
之後,長孫晟一直負責對突厥聯絡,並粉碎了之前北周和親突厥的大義公主反隋企圖,維護了隋王朝與突厥的關係。
開皇十九年(599年),長孫晟誘降突厥啟民可汗(突利可汗),安置在朔州,萬餘突厥人歸附,啟民可汗成為隋王朝防禦邊患的第一道防線,加強了隋王朝在突厥各勢力中的影響力。
開皇二十年(600年),長孫晟協助楊廣出征突厥,在泉水上游下毒,突厥人死傷不少,戰鬥力大減。長孫晟乘機攻打,斬首千餘,俘獲人口百餘、牛羊數千。突厥人非常畏懼長孫晟,“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稱為閃電”。
仁壽元年(601年),熟知突厥情況的長孫晟見突厥已被削弱,建議發動對突厥的決戰,隋文帝批准,楊素領兵,長孫晟協助,大舉攻打突厥。經過兩年的戰爭,楊素、長孫晟以及投靠的啟民可汗多次大敗突厥,突厥下屬各部落投靠啟民可汗,啟民可汗成為突厥新的首領。啟民可汗是隋王朝扶持起來的,所以長期與隋王朝保持友善,對長孫晟更是尊重有加。
長孫晟去世於大業五年(609年),享年五十八歲,其子長孫無忌繼承了長孫晟的爵位。後來隋王朝與突厥關係惡化,楊廣被圍困在雁門關,楊廣當時嘆息說“向使長孫晟在,不令匈奴至此!”
總之,長孫晟作為武將並無顯赫的戰功,但作為外交家,二十餘年一直主導了對突厥的戰略,使這個隋王朝的最大敵人衰弱、瓦解,並扶持了對隋友善的啟民可汗。
隋王朝時期,突厥沒能對中原造成嚴重威脅,長孫晟居功至偉。
回覆列表
無論是英雄的集體,還是英雄的個人,都可以看出隋朝軍隊計程車氣旺盛,勇氣十足,但是自古以來打仗都不是隻靠戰場上的廝殺。
隋文帝是個聰明人,在沙場之外,他又開闢了一條新的戰線,那麼這條新的戰線又是什麼呢?
就在將士們在前線浴血廝殺的時候,隋朝的外交工作也在配合著進行了,就在這條外交戰線上也湧現出來一個英雄人物。
這個人是誰呢?大名鼎鼎,隋朝最著名的外交家,當然也是唐朝長孫皇后的父親長孫晟。
長孫晟他在外交上有什麼功勞啊?
在開皇二年突厥大舉進犯,突厥剛一起兵,長孫晟就給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疏,這奏疏是這樣寫的:
“玷厥之於攝圖,兵強而位下,外名相屬,內隙已彰;鼓動其情,必將自戰,又處羅侯者,攝圖之弟,奸多勢弱,曲取眾心,華人愛之,因為攝圖所忌,其心殊不自安,跡示彌縫,實懷疑懼,又阿波首鼠,介在其間,頗畏攝圖,受其牽率,唯強是與,未有定心,今宜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
我們聽了一大堆陌生的名字,可以解釋一下了,他其實說的是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突厥人目前最大的難處在哪兒?
在於他內部不和諧,當時突厥不是有五大可汗嗎,第一個可汗呢,就是沙缽略可汗,他的名字叫攝圖,第二個就叫第二可汗,他的名字叫奄羅,第三個是阿波可汗,名字叫做大邏便,第四個稱為達頭可汗,名字叫做玷厥,第五個則是沙缽略可汗的親弟弟突利可汗,名字叫做處羅侯。
長孫晟講了,在這五大可汗之中,達頭可汗、阿波可汗和突利可汗都跟這個沙缽略可汗有矛盾,這是已經形成的事情,這是第一點。
第二問題:既然他們彼此有矛盾,我們該怎麼辦?
我們就應該是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利用他們的內部矛盾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一個比較有戰略眼光的奏疏了。所以隋文帝也很感興趣,他就想要把長孫晟請到身邊親耳聆聽一下他的高見,把長孫晟叫過來了,結果長孫晟怎麼樣呢?他是口談天下大事,同時用手又把突厥人的山川地貌給畫出來了,與此同時,還向隋文帝交代了一下這五個可汗各自的強弱虛實情況。
這一下子可把這個隋文帝給震撼了,說怎麼人家突厥人的事,長孫晟都知道啊?
長孫晟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本事,把突厥的事情搞得如此清楚?
是因為當年送千金公主去和親的時候,這個長孫晟是送親使團的副團長,當時不都是這個送親,那個迎親嗎。北周和突厥都想誇耀自己的力量,所以對於使團都是精挑細選啊,每一個送親團的成員都是容貌英俊,武藝高強,長孫晟能在這裡當到副團長確實是很了不起的。
果然到了突厥之後,沙缽略可汗對於其他的使團成員都是看得很一般,唯獨對長孫晟是青眼相加,他完成任務之後,又挽留他住一段時間。
挽留了多久呢?挽留了長孫晟在突厥住了一年,而且經常跟他一塊兒玩兒。
有一次沙缽略又帶著長孫晟一塊兒去打獵,去了就看見路上有兩隻雕在爭一塊肉。這時候沙缽略可汗就對長孫晟講,我給你兩支箭,你把這兩隻雕給我射死,兩支箭遞到長孫晟手裡,長孫晟看了看角度,只拿出了其中一支箭,一下子射過去,好,兩隻雕成了糖葫蘆了,串到一塊兒去了,這就是成語一箭雙鵰嘛。
我們知道突厥是一個愛英雄的民族,一看見長孫晟箭法如此了得,突厥的沙缽略可汗就對他非常佩服。
所以讓貴族子弟都來陪他玩兒,都來跟他學怎麼射箭,特別是沙缽略的弟弟突利可汗,這時候乾脆跟長孫晟偷偷結盟了,而且每天陪他一塊兒到處去走,跟他指點江山,激昂文字。還把這突厥的各派實力跟他講了一個遍,哪國的特工能有這麼好的工作條件啊?
所以一年之後,長孫晟什麼都明白了,現在不是兩國交戰了嗎?長孫晟就把自己腦子裡儲存的這些資訊全都貢獻給隋文帝了。
隋文帝能不重視嗎,馬上就照著長孫晟說的去做了,怎麼樣遠交近攻,離強合弱啊?
前方將士還在浴血奮戰,這時候呢,隋文帝就派了兩個使團出去了。
一個使團往西走。去找達頭可汗,這是沙缽略的叔叔,不僅去找他,而且還賜給他一面狼頭纛<láng tóu dào>,就是狼頭大旗啊。
突厥人崇拜狼,這是權力的象徵,等於隋文帝向達頭可汗表示,在我們心中你才是突厥人中的第一份,這是挑撥離間啊。
另外一個使團是往東走。這個由長孫晟親自帶領,找誰呢?找沙缽略的弟弟處羅侯去了,跟他重續舊誼。當然不是閒聊,其實也是實行反間計。
這樣東、西兩個使團一出去,不就等於在沙缽略的東、西兩個方向插了兩把尖刀嗎。這還不算呢,更厲害的一招是對付阿波可汗。
之前阿波可汗跟竇榮定交戰,竇榮定派出史萬歲出馬,把阿波給嚇退了。當時啊,長孫晟就在竇榮定身邊當偏將呢,他一看阿波退兵,馬上就派人去找阿波去了,跟他講,你和攝圖,就是沙缽略,你們倆勢力差不多,可是人家沙缽略過來,每打仗都是打勝仗,你剛一出來就打敗仗,這是突厥人的恥辱啊,沙缽略一定以這件事為藉口想要吞併你,你好好想一想,你有辦法防禦沙缽略嗎?
阿波一聽嚇出一身冷汗啊,因為長孫晟說的是實情啊,他確實知道沙缽略整天對他的地盤,他的人馬虎視眈眈啊,那怎麼辦呢?
既然長孫晟什麼都明白,問問他吧,派使臣去問長孫晟了。這時候長孫晟就說,如今達頭可汗跟我們聯合,你看沙缽略就不敢把他怎麼樣,你何必不也跟我們聯合,同時跟達頭保持一致,其實就是一句話,你歸順我們吧,投靠我們大隋吧。
阿波可汗一聽也挺有道理啊,被長孫晟給忽悠住了,馬上派使臣隨長孫晟入朝了,那這一下子可把沙缽略給氣壞了。他想你阿波打敗仗也罷了,你居然還敢叛變,趁著達頭可汗還在外邊打仗還沒回來呢,他就率軍直搗阿波可汗的牙帳,就是他的老巢啊,不僅收編了阿波可汗的那些部眾,而且還把人家阿波可汗的老孃給殺了。等阿波可汗回到自己的營帳,發現已經什麼都沒有了,錐心泣血,只好掩埋了老孃,然後向西去投奔達頭可汗去了。那我們也知道,達頭本來跟隋朝關係就不錯,一聽阿波的悲慘遭遇,深表同情,馬上撥給他一支軍隊,讓他去打沙缽略。
那麼這麼一交戰,原來被沙缽略吞併的那些阿波可汗的舊部可就臨陣倒戈了。人家還是要追隨舊主啊,這樣一來,沙缽略可就吃虧了,狼狽逃回了東部地區。
俗話說牆倒眾人推,破鼓眾人捶啊,一看沙缽略打了敗仗了,實力不如從前了,那些原本跟隨他的大大小小的勢力就都起來造反,沙缽略是眾叛親離啊。
那最後結局怎麼樣?結局是突厥就分成了以沙缽略為核心的東部集團和以阿波為中心的西部集團。本來是突厥統一,然後看著中原分裂,看笑話、收漁利,現在呢,風水輪流轉,倒過來了,中原地區統一的大隋坐視突厥分裂成兩個部分。
長孫晟的“遠交近攻、離強合弱”策略,離間分化突厥,且輔以軍事進攻,成功地削弱了突厥,實在是大功一件,比之漢朝對匈奴的衛青霍去病也不遑想讓,這功勞值得銘記。
直到千年以後還有人不忘長孫晟的功勞,為他題詩讚嘆:“若使長在,許誰咆哮”。
希望今天的人記住長孫晟不是因為他有出色的兒子,不是因為他出色的女婿,而是因為他實實在在的功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