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瞭解什麼是雁陣模式及組成成員?其次要了解其取得的主要成績?最後又因何衰敗?
1、時代背景
20世紀50年代後期,日本實現經濟“起飛”後,開始向亞洲“四小龍”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後者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後,又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東盟國家,並以此形成了以日本為雁首、“四小龍”為雁翼、東盟為雁尾的所謂“雁陣模式”,成功實現了本中國產業升級,同時也使東亞地區形成了以日本為中心的產業分工體系。“雁陣模式”的形成主要得益於特殊的國際環境和日本在東亞的產業領先優勢,但日本政府所起的助推作用也功不可沒。
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國內經濟迅速恢復崛起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汽車城底特律衰落的慘劇:工人失業、黑幫橫行、毒品氾濫……而其背景,就是日本汽車橫掃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 當時,對於美國來說,是“暗礁叢生”的十年,高通脹、低增長如同夢魘。80年代末,在汽車、印表機等辦公裝置、照相機、機器人等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上,日本迅速超越美國。
20世紀80年代末的美國失業民眾
80年代的日本,是有底氣全面挑戰並且超越美國的。這個底氣,來自日本在東亞、東南亞的經濟佈局和產業整合。
2、什麼是雁陣模式
當時日本人給自己籌建的聯合經濟體起了個名字,叫做“日元經濟區”,整合模式叫做“雁陣模式”:
(1)日本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是領導者,叫做“雁頭”;
(2)東亞、東南亞如新加坡、南韓等國和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此後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也就是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提供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如東南亞盛產的石油、橡膠、棕櫚油等),是為雁體和兩翼;
(3)中國,作為最低階的成員,提供原材料(如各種礦石、木材)和能源(如石油、煤炭,秦皇島港是當時對日本出口煤炭的主要港口),以及技術含量最低階的工業品(如紡織品),是為雁尾。 中國在雁尾位子上苦苦掙扎,而日本人的日子,卻越過越舒坦。
對於日本人來說,這一切,都要拜“雁陣模式”的良好運轉所賜。日本國力飛速上升,直追步履維艱的美國。於是,自負的日本人相信,全面趕超美國的日子就在眼前。在日本人眼中,在美華人眼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眼中,下一個世紀,必然是日本的世紀。 日本人的狂妄,並非毫無根據。
雁陣經濟模型
3、取得的主要成就
1990年,日本GDP(國內生產總值)上升至30522億美元,而此時,美國GDP不過為58033億美元。到了1995年,日本GDP達到52600億美元,美國GDP是73970億美元,日本GDP已經達到美國GDP的71%。實際上,在1987年,日本的人均GNP(國民生產總值)就已經超過了美國;而人均收入,也在此時超過了美國。 如此成績,加上牢固的(至少日本人自認是牢固的)“雁陣模式”支撐“日元經濟區”的戰略步步推進,日本人的口號毫不遮掩:“買下美國!”而美華人則人心惶惶。
日本GDP超越美國
4、日本的“雁陣模式”終被美國摧毀
1987年8月11日,美國總統里根任命的艾倫·格林斯潘接替保羅·沃爾克,開始執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兩個月後的10月19日,華爾街經歷“黑色星期一”,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全天跌幅達到創紀錄的23%。
艾倫·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迅速發表簡短宣告,承諾向任何處於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貸款幫助,次日股市反彈。然而,這僅僅能治標,問題的根本必須得到糾正。
在這個資本全球流動的世界上,資本的流入將推動一國經濟迅速發展,而資本的流出,則會將一國經濟迅速推入深淵,甚至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現實是,美國的股災頻發,且殺傷力越來越強。這是一個危險的先兆:資本厭棄了缺乏競爭力,不能帶來穩定、高收益的美國,越來越多地青睞歐洲和日本,特別是日本。因為那裡能夠帶來更多的回報。
格林斯潘作為猶太人的精英,深刻理解了資本的喜好(低風險、高回報)和厭惡(高風險、低迴報)。既然美國的經濟競爭力暫時無法迅速提高,無法滿足“高回報”這一要求,美國就想辦法提供另外一個待遇:“低風險”。這點容易做到,要讓自己顯得安全,只要搞亂別國即可。 而這個“別國”,指的就是日本。而具體的事件,史稱“泡沫經濟破裂”。
1985年9月,日本被逼在美國主導的“廣場協議”上簽字,揭開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查到如下資料:
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250日元,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高達到1美元兌120日元。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匯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從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日元匯率每年平均升值5%
接下來,是吹大泡沫階段——從簽下“廣場協議”的1985年開始,在以後的十年內,日元匯率每年平均升值5%。
換言之,只要把手頭上的貨幣換成日元,就算什麼也不做就可以保證每年5%的收益,而且可以穩定地連續收益10年,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於是,全球資本瘋狂湧入日本,將本來已經泡沫橫飛的日本資產價格抬得更高。我們用通俗點的話來解釋一下,就是房地產、珠寶、古玩、藝術品價格的暴漲——是暴漲,而非上漲。
日本人民驚奇地發現,他們腳下踩的土地和家裡住的鋼筋水泥變成了寶貝,只要買入,接下來就等著大把大把地數錢吧。作為“追求最高回報和最大收益”這一市場經濟基本法則的反映,在暴利驅使下,日本爆發全民炒樓的熱潮。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樓市泡沫橫飛。在最瘋狂的日子裡,國土面積只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37.78萬平方公里),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939萬平方公里)地價總額的4倍。其中,1990年時,僅東京都一地(2187平方公里)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很快,瘋狂過後,日本人開始還債了,泡沫破滅階段終於到來了。
1989年,面對國內經濟的瘋狂態勢,日本政府終於坐不住了,開始採取緊縮措施,著手針對泡沫採取強力的(強力的,而非有效的)降溫措施。種種壓力下,樓市炒家的獲利空間急劇縮減,於是,他們很快做出了“理性”的選擇——獲利了結,撤退。
日本人泡沫破滅階段終於到來
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這在1991年後逐漸成為主流。其直接結果,就是高高在上的樓市忽然失去了資金支撐,隨後的形勢發展,恰似華人的一句古話:“爬得高,跌得狠!”日本房地產泡沫隨之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暴跌。局勢發展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已經全面崩潰,凡是牽涉到房地產的企業紛紛倒閉。這一浩劫,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多億美元。這次泡沫不但沉重地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全國性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瞭解什麼是雁陣模式及組成成員?其次要了解其取得的主要成績?最後又因何衰敗?
1、時代背景
20世紀50年代後期,日本實現經濟“起飛”後,開始向亞洲“四小龍”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後者轉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後,又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東盟國家,並以此形成了以日本為雁首、“四小龍”為雁翼、東盟為雁尾的所謂“雁陣模式”,成功實現了本中國產業升級,同時也使東亞地區形成了以日本為中心的產業分工體系。“雁陣模式”的形成主要得益於特殊的國際環境和日本在東亞的產業領先優勢,但日本政府所起的助推作用也功不可沒。
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國內經濟迅速恢復崛起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汽車城底特律衰落的慘劇:工人失業、黑幫橫行、毒品氾濫……而其背景,就是日本汽車橫掃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 當時,對於美國來說,是“暗礁叢生”的十年,高通脹、低增長如同夢魘。80年代末,在汽車、印表機等辦公裝置、照相機、機器人等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上,日本迅速超越美國。
20世紀80年代末的美國失業民眾
80年代的日本,是有底氣全面挑戰並且超越美國的。這個底氣,來自日本在東亞、東南亞的經濟佈局和產業整合。
2、什麼是雁陣模式
當時日本人給自己籌建的聯合經濟體起了個名字,叫做“日元經濟區”,整合模式叫做“雁陣模式”:
(1)日本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經驗,是領導者,叫做“雁頭”;
(2)東亞、東南亞如新加坡、南韓等國和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此後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也就是亞洲“四小龍”和“四小虎”),提供廉價勞動力和資源(如東南亞盛產的石油、橡膠、棕櫚油等),是為雁體和兩翼;
(3)中國,作為最低階的成員,提供原材料(如各種礦石、木材)和能源(如石油、煤炭,秦皇島港是當時對日本出口煤炭的主要港口),以及技術含量最低階的工業品(如紡織品),是為雁尾。 中國在雁尾位子上苦苦掙扎,而日本人的日子,卻越過越舒坦。
對於日本人來說,這一切,都要拜“雁陣模式”的良好運轉所賜。日本國力飛速上升,直追步履維艱的美國。於是,自負的日本人相信,全面趕超美國的日子就在眼前。在日本人眼中,在美華人眼中,甚至在全世界人眼中,下一個世紀,必然是日本的世紀。 日本人的狂妄,並非毫無根據。
雁陣經濟模型
3、取得的主要成就
1990年,日本GDP(國內生產總值)上升至30522億美元,而此時,美國GDP不過為58033億美元。到了1995年,日本GDP達到52600億美元,美國GDP是73970億美元,日本GDP已經達到美國GDP的71%。實際上,在1987年,日本的人均GNP(國民生產總值)就已經超過了美國;而人均收入,也在此時超過了美國。 如此成績,加上牢固的(至少日本人自認是牢固的)“雁陣模式”支撐“日元經濟區”的戰略步步推進,日本人的口號毫不遮掩:“買下美國!”而美華人則人心惶惶。
日本GDP超越美國
4、日本的“雁陣模式”終被美國摧毀
1987年8月11日,美國總統里根任命的艾倫·格林斯潘接替保羅·沃爾克,開始執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兩個月後的10月19日,華爾街經歷“黑色星期一”,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全天跌幅達到創紀錄的23%。
艾倫·格林斯潘
格林斯潘領導下的美聯儲迅速發表簡短宣告,承諾向任何處於困境的金融機構提供貸款幫助,次日股市反彈。然而,這僅僅能治標,問題的根本必須得到糾正。
在這個資本全球流動的世界上,資本的流入將推動一國經濟迅速發展,而資本的流出,則會將一國經濟迅速推入深淵,甚至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現實是,美國的股災頻發,且殺傷力越來越強。這是一個危險的先兆:資本厭棄了缺乏競爭力,不能帶來穩定、高收益的美國,越來越多地青睞歐洲和日本,特別是日本。因為那裡能夠帶來更多的回報。
格林斯潘作為猶太人的精英,深刻理解了資本的喜好(低風險、高回報)和厭惡(高風險、低迴報)。既然美國的經濟競爭力暫時無法迅速提高,無法滿足“高回報”這一要求,美國就想辦法提供另外一個待遇:“低風險”。這點容易做到,要讓自己顯得安全,只要搞亂別國即可。 而這個“別國”,指的就是日本。而具體的事件,史稱“泡沫經濟破裂”。
1985年9月,日本被逼在美國主導的“廣場協議”上簽字,揭開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查到如下資料:
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裡,日元匯率從1美元兌250日元,快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元附近,升幅20%。1986年底,1美元兌152日元,1987年最高達到1美元兌120日元。從日元對美元名義匯率看,1985年2月至1988年11月,升值111%;1990年4月至1995年4月,升值89%;1998年8月至1999年12月,升值41%。從日元實際有效匯率看,1985年第一季度至1988年第一季度,升值54%;1990年第二季度至1995年第二季度,升值51%;1998年第三季度至1999年第四季度,升值28%。
日元匯率每年平均升值5%
接下來,是吹大泡沫階段——從簽下“廣場協議”的1985年開始,在以後的十年內,日元匯率每年平均升值5%。
換言之,只要把手頭上的貨幣換成日元,就算什麼也不做就可以保證每年5%的收益,而且可以穩定地連續收益10年,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於是,全球資本瘋狂湧入日本,將本來已經泡沫橫飛的日本資產價格抬得更高。我們用通俗點的話來解釋一下,就是房地產、珠寶、古玩、藝術品價格的暴漲——是暴漲,而非上漲。
日本人民驚奇地發現,他們腳下踩的土地和家裡住的鋼筋水泥變成了寶貝,只要買入,接下來就等著大把大把地數錢吧。作為“追求最高回報和最大收益”這一市場經濟基本法則的反映,在暴利驅使下,日本爆發全民炒樓的熱潮。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樓市泡沫橫飛。在最瘋狂的日子裡,國土面積只相當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日本(37.78萬平方公里),其地價市值總額竟相當於整個美國(939萬平方公里)地價總額的4倍。其中,1990年時,僅東京都一地(2187平方公里)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總地價。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很快,瘋狂過後,日本人開始還債了,泡沫破滅階段終於到來了。
1989年,面對國內經濟的瘋狂態勢,日本政府終於坐不住了,開始採取緊縮措施,著手針對泡沫採取強力的(強力的,而非有效的)降溫措施。種種壓力下,樓市炒家的獲利空間急劇縮減,於是,他們很快做出了“理性”的選擇——獲利了結,撤退。
日本人泡沫破滅階段終於到來
國際資本獲利後撤離,這在1991年後逐漸成為主流。其直接結果,就是高高在上的樓市忽然失去了資金支撐,隨後的形勢發展,恰似華人的一句古話:“爬得高,跌得狠!”日本房地產泡沫隨之迅速破滅,房地產價格暴跌。局勢發展到1993年,日本房地產業已經全面崩潰,凡是牽涉到房地產的企業紛紛倒閉。這一浩劫,遺留下來的壞賬高達6000多億美元。這次泡沫不但沉重地打擊了房地產業,還直接引發了嚴重的全國性財政危機。受此影響,日本迎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陷入了長達15年的蕭條和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