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紅楓文史娛

    古詩有古體詩和近體詩之分,以唐朝為界,嚴格意義上的古體詩並不是特別講究格律,比較自由,對格律和韻腳有嚴格限制的是近體詩,其實,今人提起古體詩創作,大多指的是近體詩。

    在有關《詩歌一定要押韻嗎》的一段問答中,我曾說過:“詩歌應該是跳躍性思維的東西,用自由和散漫來表達出來,如果被格律、韻腳鎖住就會很難受。”現在我還是持這種觀點,現代人寫古體詩不用非要墨守成規,特別是講究什麼平仄定律。把詩非常嚴格的放到條條框框的韻律之中,是南朝沈約所提出的“四聲八病”開始的,平仄是為了將詩讀起來抑揚頓挫,美感十足,但古人那個時候的發聲跟我們現代漢語不一樣,就好比現在的粵語歌詞,我們大多數人讀出來感覺好難聽難懂,但在懂粵語的人那裡,卻覺得婉轉優美,所以,現代人講究平仄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符合古人寫詩的規定,但生搬硬套很有可能會水土不服的。

    基於以上認知,我感覺要寫好古體詩,把握以下幾點即可:

    一是完全不必處處按照平仄規律來寫,那樣話會束縛死,沒有意義。

    二是要講究格式和韻律,這樣便於誦讀和傳播。但格式和韻律也不是必須按照古人那些嚴格的平仄規律,其實這些東西都是可以創新改變的,比如詞的種類,只是到了宋代漸漸多了起來,有些種類以前根本就沒有,是宋人自己創新的結果,宋人可以,今人為什麼不可以?

    三是要讓人能看懂,比較晦澀或用典的地方自己最好能做個註腳,儘量少用生僻字。

    四是一定要寫真情實感,不要無病呻吟,附庸風雅,向文字要感情,而是要將自己的感情付諸文字。

    總而言之,寫古體詩有規律可循,有規則可遵,但絕不要被束縛死,大膽創新、突破,同樣能出佳作,這裡面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李白的詩,灑脫豪放,流芳至今。

  • 2 # 江山如畫55669486

    清晨太陽出來暖陽陽,照在大地堂堂,背起書包上學校,好好學習注意聽講不可溜號樂,想找金子書中有,書中可有黃金屋呢,

  • 3 # 笨鳥書齋

    古體詩是相對近體詩(格律詩)而言的,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所以創作起來是比較輕鬆的。

    無論寫古體詩還是格律詩,首先要有詩才,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要善於用詩的語言表達內心的情感。

    第二,要有詩興,在看到奇事、奇景、奇物,有強烈的作詩的興致。

    第三要有詩思,即在作詩時要有獨特的心境、情緒,要有創作激情、創作靈感。再高明的詩人,也絕不是想作詩就作得出來的,而必須具有一種孕育詩歌的心境和催生詩歌的情思。

    第四,還要善於取象達意。意是詩的靈魂,象是意的載體,由物到意到象再到詩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過程,這一點做得好,詩的風骨、韻致、性靈等都可得到大大的加分。

    當然,要寫好詩,做到這幾點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潛在的詩法,還得自己在創作中去積累,去感悟。

  • 4 # 光明在前62735002

    無論寫古體詩還是寫近體詩都必須要韻,不押韻就是現在的白話詩(過去的白話詩大多押韻,如徐志摩、聞一多等人的詩)。如果誰寫古體詩或近體詩而不押韻,卻聲稱他寫的是古體詩或近體詩,那是胡說八道,沒有的事。至於舉李白的《將進酒》作不押韻詩的代表,說明說這種話的人連什麼是韻都不知道。再教教某些喜歡發表亂七八糟見解的人,《將進酒》是怎樣押韻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韻),奔流到海不復回(韻)。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轉韻),朝如青絲暮成雪(韻)。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轉韻)。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韻)。岑夫子,丹丘生(轉韻),將進酒,杯莫停(韻)。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韻)。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韻,應讀平聲)。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韻)。陳王昔時宴平樂(轉韻),斗酒十千恣歡謔(韻)。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韻)。五花馬,千金裘(轉韻),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韻)。

  • 5 # 一凡詩詞客

    古體詩的起承轉合

    這四個字指的是詩的結構技法,其實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實踐中並不是不可逾越。

    相反,進過兩千多年的發展,衍生出了很多變化,需要我們深入瞭解、靈活掌握:

    一、起

    ㈠這個起,最初淺的理解就是“扣題”。

    1. 例如岑參的《見渭水思秦川》

    渭水東流去

    何時到雍州 【東流加何時,緊緊扣住題目的見、思兩個字】

    憑添兩行淚

    寄向故園流

    2.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㈡有的時候,題目本身就是“起”。例如: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題目寫得非常詳細了,沒有必要浪費筆墨】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㈢對於絕句來講,通常是一句一起,一句一承,但是不見得是第一句,例如:

    《月夜憶舍弟》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況乃未休兵

    寄書長不達,無家問死生

    二、承,指的是對“起”的引申,為其後的展開,進行鋪陳和引導。

    例如: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草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皆俱寂,惟餘鐘磬音

    三、轉,詩詞裡的轉是最為緊要的,也是全詩格調的的關鍵。特別是在四言絕句裡,一般是在第三句。這一句必須鎖住前兩句,連線好第四句,與第四句入鎖與栓的關係。牽住讀者的視線或者情緒,一波三折,引人入勝為最佳:例如:岑參《逢入京使》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鍾淚不幹【前兩句寫得很樸實,也很平常,用詞也很簡約】

    馬上相逢無紙筆【忽然,恰巧碰上入京的使者,驚喜之餘想寫封信,可惜馬上匆匆無紙筆】

    憑君寄語報平安【只能麻煩入京使捎個口信兒了。好一個可憐的思鄉人】

    四、合,是對全詩的一個概括和總結,是對詩意的昇華。但是忌諱直白、主觀地企圖向讀者灌輸自己的想法,應該讓讀者自己去領會。

    1. 例如:

    涼州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2.更多的時候,可能沒有明顯的“合”這一句。這樣的古詩太多了,不再舉例。

    五、起承轉合的變化。

    1.在一首詩李,起承轉合四個要素不見得都具備,比如前文所講的“起”或者“合”

    2.而在律詩裡,由於句子比較多,可以展開和擴充,又發展出“起、承、繼、轉、合”和“起、承、繼、展、轉、合”

    例如: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起】

    一歲一枯榮,【承】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繼】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展】

    又送王孫去,【轉】

    萋萋滿別情。【合】

    六、即便是“起、承、繼、展、轉、合”也不是單純的遵守這個次序,也可能會跳躍佈局,故意打亂次序。這些都屬於篇章佈局的技巧,並非千篇一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983話,大和一招秒掉烏爾緹,實力是否超越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