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泰格說劇
-
2 # HannibalLecter
實際上,在嘉靖朝,所謂清流,大多是打著光明正義的旗號,陽奉陰為,行自私自利之事的兩面派,坑人害人,貪汙受賄,栽贓陷害,拉幫結派......嚴黨做什麼,他們照樣做什麼。這個不是由人品,道德,知識,教育決定的,而是由中國封建集權文化,和封建王朝畸形變態的格局天然造就的。任何人成為了閣員,為了那個首輔,都難以乾乾淨淨地進,平平安安地出。
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每天圍繞在裕王身邊的清流是三個人——徐階、高拱、張居正。
要做比較,我們首先要把這幾個書本上的歷史人物具象化。
徐階生於1503年,卒於1583年,享年80歲。高拱比徐階小10歲,卻還比徐階早死5年,生於1513年,卒於1578年,享年65歲。張居正生於1525年,卒於1582,比徐階小22歲,比高拱小12歲,享年57歲,最短命。裕王生於1537年,卒於1572年,享年35歲,1566年繼位,也就當了6年皇帝。
如果把他們四個人放在一起,那麼在1566年嘉靖去世前後,徐階是個63歲的老頭,高拱也已經53了,張居正41歲,正值壯年,而裕王僅僅29歲,在政治上,還屬於嬰幼兒階段。
在本劇一開始,從站位上,基本就可以看得出幾個閣員的等級。徐階老大,高拱第二,張居正只能排第四。而老大的老大,是坐著的嚴嵩。後來嚴黨倒臺以後,變成了徐階老大,高拱第二,張居正第三。
歷史上,當清流鬥倒了嚴黨,就開始互相構陷,爭奪首輔之位。
徐階呢,是個謹小慎微,很善於和稀泥的官場老油條。放在今天來說,就是老資格的班長,威望高,但是小便宜他還是要佔的。
而高拱呢,資格和徐階相比差得遠,屬於後來居上,而且高拱其人比較正直率真,有什麼就直接罵,不善於陰人。就是因為他的正直敢言,神宗、穆宗都還是重用他的。
本來就他和徐階互相制約,也挺好,但是無奈張居正是成績超好的天才兒童,雖然年齡小,但是後來居上,所以高拱配不上和徐階玩,倒是和張居正玩到了一個檔次上,他與張居正供職時國子監相識,二人志趣相投。然而,這個後起之秀是徐階的學生。明世宗去世當天,內閣首輔徐階只召自己門生張居正共同起草嘉靖遺詔,並未通知高拱,這個很好理解,他就是要藉此機會拉自己的團隊,排除異己。高拱因此很不爽。
這些史實,都在電視劇中有所體現,一個是小閣老破口大罵時道出了這層微妙的關係,一個是後來高拱去見徐階吃了個閉門羹,倒是遇到了剛剛和徐階秘議完離開的張居正。
徐階並不是什麼清官,其子弟橫暴鄉里,佔奪土地達二十四萬畝,大貪官嚴嵩家的田產也只有二萬七千餘畝。隆慶元年(1567年)廣東道監察御史齊康彈劾徐階,徐階倒是先以誣陷誹謗的名義把高拱搞下臺。而張居正推薦了油鹽不進的海瑞去清查徐階案,可見用心之歹毒。徐階被海瑞幹掉以後,高拱自然上位,張居正也變得舉足輕重。
穆宗病危的時候,任命高拱、張居正及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然後此後高拱自己走錯了道路,眼睛裡揉不得沙子的他計劃發動百僚驅逐伴隨神宗長大的太監馮保,而張居正選擇了與馮保結盟。被欺負的皇帝孤兒寡母自然要挺張居正,於是高拱出局。
然後到最後張居正一權獨大,自己把自己玩死。
由此可見,在這三個所謂的清流裡,徐階雖然治國有方,造福百姓,單絲依然是個老謀深算,道貌岸然的貪官;高拱脾氣火爆,口無遮攔,但還算是在走正路;張居正是未達目的不擇手段,所以老天基本也是公平的,賜了他個最短命。當然以上都只是政治鬥爭的結果,與他們個人的執政能力,以及政治功績其實無關。
-
3 # 楚生意氣
提問者說了清流一黨和裕王之間的關係。單光理解清流一黨和裕王的關係對理解大明王朝的政治生態又不夠,我覺得可以從清流一黨和嚴氏父子一黨,嘉靖帝和裕王的關係去理解。
首先清流和嚴黨是黨派之爭,嚴黨是嘉靖帝的斂財工具和擋箭牌,清流是裕王的政治勢力和馬前卒。本質上看不過是派系之爭。嘉靖帝是個很有政治手段的皇帝,透過司禮監、清流、嚴黨三方制衡自己可得逍遙修仙。這是大明朝特有的政治平衡,而這種平衡是建立在大明朝基本面不亂,嘉靖帝可以有錢任性,百姓可以過的下去,官員有動力做事。1566年的倒嚴風波其實嚴黨和司禮監的嘉靖帝黨勢力與清流一黨和裕王的太子黨勢力的黨爭,太子黨以民意逼迫嚴黨司禮監和其背後的嘉靖帝讓步。這其中清流有扶持裕王登位、清除敵對派系、自身更上一層的多重利益。嚴黨有保持權力和害怕裕王上位清洗的恐懼,嘉靖帝想自身逍遙並且制衡朝局的利益。從後來的結局看嚴黨被清洗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裕王是嘉靖帝的唯一血脈繼承人嘉靖帝沒什麼太多選擇,嚴黨的分贓不均給嘉靖帝的太少,嘉靖帝年老本身也想退位修仙。所以本質不過是黨爭各派系之間圍繞皇權的爭鬥,不是所謂清流與貪官之間的角力。
當大明北有韃靼之患南有倭寇之患,嘉靖帝還有建造宮殿之需,官員有貪墨之意時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因為這樣的客觀環境,以徐階、高拱、張居正為首的清流和裕王計劃倒嚴,而嚴嵩嚴世藩也知道可以關注一下本號不能解決財政赤字自己就得下臺。所以改稻為桑成為了對策,浙江官場也成為權力鬥爭的漩渦。
評價:清流不是真的清流,不過是權力鬥爭的幌子。倒嚴風波裕王和清流不過是在合適的時間為了上位而發動的一場政治鬥爭運動,雖然其中摻雜一些反腐的意圖但不是主流。在權力鬥爭面前反貪墨不過是幌子而已。
-
4 # 鋤揚軒
大明王朝1566 裡面的清流應該特指李清源為首的國子監飽讀詩書的人。既不是徐高張,也不是東林黨之類的一般意義上的明朝的所謂清流。
因此,電視劇裡面的清流是純粹意義上的清流,是代表民心和正義的。既不是嚴黨,也不是裕王徐高張一黨,是第三股力量!
-
5 # 江湖百曉聲
大明王朝是個很奇怪的管理方式,自古以來,王權跟相權相互制衡,互有短長,也就是君臣之間的爭鬥。天下是君王的,不是臣子的,天下丟了,君王必定會滅種,大臣卻有可能依然做新朝的大臣。所以從這部劇中可以看到,皇上心憂天下,卻國庫空虛,無錢可用,皇上為什麼重用嚴黨,並且最後嚴嵩還得了善終?劇中嚴嵩的一番話說的很對,嚴嵩雖然把持朝政,但是嚴嵩一直把自己的位置擺的很正,貪錢而要做事,會用人,用對人,下安黎明,上敬皇上,而嚴世藩這兩點差他爹太遠,所以頭被砍了?
至於清流,姑且算是一股監督力量,與徐高張嚴黨相對立,空有一股熱血心腸,自詡為心憂天下,實際上辦不成事實,劇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高漢文,文章寫的不錯,計劃也很周密,但實際執行中卻缺乏執行力,最終丟官罷職深陷囹圄!
從劇中看到,宮內太監、嚴黨、徐高張代表的裕王三方勢力互相制衡,這也是嘉靖帝老謀深算樂於看到的局面,臣子不和,自然有利於君王控制,這也是大明朝皇帝常年不朝還能把握朝堂穩定的關鍵因素。
裕王身體不好,性格懦弱,而嘉靖帝心狠手辣老謀深算,自然要倚重徐高張等人的勢力,維持儲君地位,不出錯就行。至於你說的徐高張就是清流,本人不認同,這三個人未必比嚴黨好多少,多年以後,海瑞嚴查徐閣老家屬兼併土地,即可知該三人不是清官,只是能臣而已。
回覆列表
雙向利用,互相依賴,所謂清流們藉助裕王是下一代領導人的身份謀劃長遠利益,拉幫結派,實現自己為民為國為己的理想,而裕王終日生活在隨時可能太子之位朝不保夕的恐懼之中,因為嘉靖相信二龍不可相見的鬼話,不顧父子之情,裕王於是只好依賴並且無條件相信這些清流,替自己進言,替自己掌握國家大事的近況,因為他是未來第二代領導人,如果不培植忠於自己的大臣勢力,加上嘉靖陰晴不定的性格,他的安全感為零。所以,清流藉助裕王上位,封疆入閣,展現一腔抱負,同時也有著自己的一些私利慾望要滿足,而裕王依賴他們順利度過交接皇位的過渡期,並慢慢上手掌握國家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