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金梅老師,有名京劇演員、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當時江蘇省戲劇學校的副校長,大鬧天宮時哪吒的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京劇武旦。
話說當時“艾校長”這個稱呼聽起來有些陌生,因為艾金梅之前呢,是江蘇省京劇院的主要演員了,當時零幾年時調入江蘇省戲劇學校多長時間了,當時將近兩年,而那時她從招生第一線回來,招生情況可以,由於當前這個戲曲的不景氣,不但導致了劇團的人才匱乏,同時也導致了戲曲學校招生困難,當時現在戲曲說是在招生,實際無異於在找生,怎麼講,為了給江蘇乃至全國培養這個未來的京劇藝術人才,他們在文化廳的支援下,面向全國招生,京劇表演專業免費生,招免費生,學校是六年,是這樣子。六年全部免費,那麼當時這次招生,他們在全國進行宣傳,那麼在一些經濟比較好的省份重點搜尋,他們深入到了少年宮、學校、文化館,甚至直接到了那個偏遠的鄉村,那麼終於在江蘇、河北、黑龍江還有這個山東招了四十名免費生,質量據說還不錯。
其實在這之前她是江蘇省京劇院的主要演員,在藝術成就上應該說是有一定建樹了,那麼當時零幾年的兩年前呢,到了學校做起了教書育人的幕後工作,心是有沒有一些不適應或者是失落。可以說剛開始的時候有些失落,有些不適應,因為從事的是舞臺表演藝術,到學校工作雖然大的是相通的,但是實際上工作是非常地繁忙,也非常地辛苦,但是她覺得這也是必然規律,因為從歷史上說,他們京劇演員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那麼他們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京劇事業後繼有人,所以艾金梅她覺得他們再辛苦一點,也是值得的。那麼她覺得也是一種責任,是一個熱愛京劇事業、一個工作者的一個自然選擇,當年她也是從一個懵懂無知的一個孩子,也是在許多老師的精心呵護、耐心教導下逐步成長起來了(的)。
那既然說到自己的小時候,那麼就從小時候聊起,當初是怎麼喜歡上京劇的,她想她小時候個性比較活潑,那麼也喜歡唱歌跳舞,喜歡運動。當時京劇小京班招生,那麼她從此與京劇藝術就結下了不解之緣,1977年的時候,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被省京劇院相中,把她調進了江蘇省京劇院,那麼領導根據她自身的條件,讓她專攻武旦刀馬旦,並且再次把她送進了江蘇省戲劇學校學習。她是先到了京劇院,完了以後,又去了江蘇省戲劇學校去學習。那到那個學校以後,跟哪些老師都學過戲,先後跟蔡鳴芬老師、周雲霞老師等,主要是學習武旦的基功戲,比如《盜仙草》、《擋馬》、《戰金山》,還有這個《虹橋贈珠》等,那麼特別是1983年,赴河北藝術學校參加了全國宋派藝術傳習班,又得到了宋德珠先生的親授、《扈家莊》。其實提到宋德珠先生,這是四小名旦之一的一位大藝術家了,相信她跟他學習肯定是收穫很大,確實是收穫不小。尤其是對人物的把握,他主張這個武旦不光是武,要在武的當中表現出美、媚、脆,要表現出這個女性的自然美和武旦的藝術美,對她以後的學習和演出,艾金梅她覺得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武旦這樣一個行當跟以唱為主的行當還不大一樣,確實要付出體力上的消耗,有的時候練功甚至還伴隨著這樣那樣的一些危險,就她塑造的這些巾幗英雄,可以說沒有紮實的結實的基本功是無法勝任的,她曾言,確實是這樣的,為了練好基本功,那麼她呢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節假日也從不間斷,一天三遍功,即使是冬天,這個練功服也經常是溼透的,臺上的一齣戲,那麼臺下在練的時候,破逼著自己一練就三五遍,那麼經常累得也是趴在地上直喘氣。她記得有一次一個農民工看他們練功,他說沒想到你們當演員的這個練功比我們造房子還辛苦。其實她說到他們戲曲演員的辛苦,一方面是對於戲曲的愛,恐怕另一方面,可能是自己從小骨子裡就有一種吃苦耐勞的好強勁,跟小的時候的經歷恐怕也有關係,是這樣的。她小時候可能是天性吧,她記得冬天一大早就在那個青石板上練功,什麼踢腿下腰,一練就是幾個小時,手上那個長滿了凍瘡,有的甚至這個裂口淌血,那麼也從不叫苦。她記得1977年的時候,那時候生完孩子,剛滿月,就到排練場練功,接著就參加了省裡面的大獎賽,那麼還有幾次在國內國外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應該說身體非常虛弱,掛了一天的水,臨到晚場演出的時候,也是把針頭一拔,硬把戲給頂了下來。其實說到戲曲演員的辛苦,這是眾所周知的,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心裡有沒有覺得失衡的時候,或者說想逃離的時候,或者覺得真的是有一種很難得到回報的時候?
她覺得這種想法是經常有的,經常有。但是她又覺得搞藝術,是來不得半點假,臺上的一招一式,是汗水滋養出來的,是苦和累修煉出來的,她想如果說投機取巧,成就不了藝術,怕苦怕累,只能半途而廢。這麼多年來,在練基本功的同時,都演了哪些戲,她覺得反正練基功,這是最基本的,那麼在苦練基功的同時呢,她也學演了這個《百老公主》、《白蛇後傳》、《兩狼關》,後來又學了什麼《出塞》啊、《虹霓關》啊、這個《鐵弓緣》等刀馬旦的戲,那麼同時也向這個梅派青衣陳正薇、王派青衣黃曉萍學習了一些青衣的唱唸。再說一說在這麼多年的藝術實踐當中,任何藝術都是有規律的,自己總結了怎麼樣的一個藝術規律,她覺得對演員來說,做到這個會、熟、用,就是學會它這個經歷、這過程,叫會、熟丶用,並不難,但是如果說要達到美的境界,那將是一個長期艱苦的苦練過程。
舞臺上看了她不少的戲,比如說像那個《火鳳凰》,怎麼體現這個獨特的創意,《火鳳凰》這齣戲呢,其實她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然後又進行了再創造,設計了刀舞、雙鞭舞、雙綢舞、還有綵帶出手,那麼糅進了這個藝術體操的技巧。我們看艾金梅在這些武戲當中的一些技巧展示,其實有的也不都是老一輩藝術家留給我們的那些傳統的程式,還有一些創新,具體說說。比方說在《火鳳凰》這齣戲裡邊吧,其中那個出手,他們就是改變了傳統的單調的出手形式,把這個藝術體操的這個綵帶和這個傳統的出手結合起來,那麼這樣呢,就是綵帶象徵著火焰,邊舞邊打,顯示出在火中搏鬥,鳳凰涅槃的精彩場面,那麼這種表演形式,她覺得能夠使觀眾耳目一新,在平日的演出當中也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是的,《火鳳凰》這個戲可以說讓艾金梅獲得了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的最佳表演獎,這個戲應該說也成了艾金梅的一個代表性的作品,並且因為這個戲艾金梅也獲得了石城金鳳凰的美譽,可見透過演這個戲,我們感受到艾金梅在繼承和發展京劇藝術上確實下了很多的功夫。
她覺得京劇藝術只有忠誠地繼承好,才能發展,只有發展才能老戲出新招,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那麼在這方面呢,她平時比較注重學習其它門類的表演藝術形式,平時也比較留心什麼電視節目等,發現好的素材能夠錄下來,仔細揣摩。像在她的一些舞蹈動作裡,就似乎能夠感覺到一些體操啊武術啊、還有一些舞蹈的影子,這些都是怎麼汲取來的?有個階段吧,艾金梅她天天去體育館,這個學習藝術體操和武術,教練們看她天天騎著腳踏車、冒著酷暑,爬著大坡來到體育館求教,他們也很感動,那麼確實是她在那裡使她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比方說體操的繩操、圈操和綵帶,武術的這個醉劍、單劍和這個雙劍,那麼在後來的這個演出當中吧,她基本上都把它融入到她的戲的當中。
作為一個武旦演員呢,剛來提到的追求的那種美、媚、脆的境界,總而言之一定要美,這種武打不能是這種魯莽的或者是過於直率的、單純技巧性的展示,肯定要融入一些自己對於人物的理解。於是有人就說了,艾金梅是武戲文唱,那她對這個怎麼理解,他們常說的就是戲無技不驚人、戲無理不服人、戲無情不感人,也就是說情、理、技的結合非常重要。那她覺得演武戲,也要像文戲那樣,細讀劇本,琢磨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要調動全身的精氣神,努力地將,就是運用嫻熟的技巧吧,這個去注重人物刻劃,努力地將一招一式融入、注入人物的那個性格內涵,一唱一念,融入人物的思想感情,把這一翻一打,化作戲劇動作語言。
艾金梅老師,有名京劇演員、有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當時江蘇省戲劇學校的副校長,大鬧天宮時哪吒的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京劇武旦。
話說當時“艾校長”這個稱呼聽起來有些陌生,因為艾金梅之前呢,是江蘇省京劇院的主要演員了,當時零幾年時調入江蘇省戲劇學校多長時間了,當時將近兩年,而那時她從招生第一線回來,招生情況可以,由於當前這個戲曲的不景氣,不但導致了劇團的人才匱乏,同時也導致了戲曲學校招生困難,當時現在戲曲說是在招生,實際無異於在找生,怎麼講,為了給江蘇乃至全國培養這個未來的京劇藝術人才,他們在文化廳的支援下,面向全國招生,京劇表演專業免費生,招免費生,學校是六年,是這樣子。六年全部免費,那麼當時這次招生,他們在全國進行宣傳,那麼在一些經濟比較好的省份重點搜尋,他們深入到了少年宮、學校、文化館,甚至直接到了那個偏遠的鄉村,那麼終於在江蘇、河北、黑龍江還有這個山東招了四十名免費生,質量據說還不錯。
其實在這之前她是江蘇省京劇院的主要演員,在藝術成就上應該說是有一定建樹了,那麼當時零幾年的兩年前呢,到了學校做起了教書育人的幕後工作,心是有沒有一些不適應或者是失落。可以說剛開始的時候有些失落,有些不適應,因為從事的是舞臺表演藝術,到學校工作雖然大的是相通的,但是實際上工作是非常地繁忙,也非常地辛苦,但是她覺得這也是必然規律,因為從歷史上說,他們京劇演員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那麼他們這樣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京劇事業後繼有人,所以艾金梅她覺得他們再辛苦一點,也是值得的。那麼她覺得也是一種責任,是一個熱愛京劇事業、一個工作者的一個自然選擇,當年她也是從一個懵懂無知的一個孩子,也是在許多老師的精心呵護、耐心教導下逐步成長起來了(的)。
那既然說到自己的小時候,那麼就從小時候聊起,當初是怎麼喜歡上京劇的,她想她小時候個性比較活潑,那麼也喜歡唱歌跳舞,喜歡運動。當時京劇小京班招生,那麼她從此與京劇藝術就結下了不解之緣,1977年的時候,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被省京劇院相中,把她調進了江蘇省京劇院,那麼領導根據她自身的條件,讓她專攻武旦刀馬旦,並且再次把她送進了江蘇省戲劇學校學習。她是先到了京劇院,完了以後,又去了江蘇省戲劇學校去學習。那到那個學校以後,跟哪些老師都學過戲,先後跟蔡鳴芬老師、周雲霞老師等,主要是學習武旦的基功戲,比如《盜仙草》、《擋馬》、《戰金山》,還有這個《虹橋贈珠》等,那麼特別是1983年,赴河北藝術學校參加了全國宋派藝術傳習班,又得到了宋德珠先生的親授、《扈家莊》。其實提到宋德珠先生,這是四小名旦之一的一位大藝術家了,相信她跟他學習肯定是收穫很大,確實是收穫不小。尤其是對人物的把握,他主張這個武旦不光是武,要在武的當中表現出美、媚、脆,要表現出這個女性的自然美和武旦的藝術美,對她以後的學習和演出,艾金梅她覺得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武旦這樣一個行當跟以唱為主的行當還不大一樣,確實要付出體力上的消耗,有的時候練功甚至還伴隨著這樣那樣的一些危險,就她塑造的這些巾幗英雄,可以說沒有紮實的結實的基本功是無法勝任的,她曾言,確實是這樣的,為了練好基本功,那麼她呢是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節假日也從不間斷,一天三遍功,即使是冬天,這個練功服也經常是溼透的,臺上的一齣戲,那麼臺下在練的時候,破逼著自己一練就三五遍,那麼經常累得也是趴在地上直喘氣。她記得有一次一個農民工看他們練功,他說沒想到你們當演員的這個練功比我們造房子還辛苦。其實她說到他們戲曲演員的辛苦,一方面是對於戲曲的愛,恐怕另一方面,可能是自己從小骨子裡就有一種吃苦耐勞的好強勁,跟小的時候的經歷恐怕也有關係,是這樣的。她小時候可能是天性吧,她記得冬天一大早就在那個青石板上練功,什麼踢腿下腰,一練就是幾個小時,手上那個長滿了凍瘡,有的甚至這個裂口淌血,那麼也從不叫苦。她記得1977年的時候,那時候生完孩子,剛滿月,就到排練場練功,接著就參加了省裡面的大獎賽,那麼還有幾次在國內國外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應該說身體非常虛弱,掛了一天的水,臨到晚場演出的時候,也是把針頭一拔,硬把戲給頂了下來。其實說到戲曲演員的辛苦,這是眾所周知的,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心裡有沒有覺得失衡的時候,或者說想逃離的時候,或者覺得真的是有一種很難得到回報的時候?
她覺得這種想法是經常有的,經常有。但是她又覺得搞藝術,是來不得半點假,臺上的一招一式,是汗水滋養出來的,是苦和累修煉出來的,她想如果說投機取巧,成就不了藝術,怕苦怕累,只能半途而廢。這麼多年來,在練基本功的同時,都演了哪些戲,她覺得反正練基功,這是最基本的,那麼在苦練基功的同時呢,她也學演了這個《百老公主》、《白蛇後傳》、《兩狼關》,後來又學了什麼《出塞》啊、《虹霓關》啊、這個《鐵弓緣》等刀馬旦的戲,那麼同時也向這個梅派青衣陳正薇、王派青衣黃曉萍學習了一些青衣的唱唸。再說一說在這麼多年的藝術實踐當中,任何藝術都是有規律的,自己總結了怎麼樣的一個藝術規律,她覺得對演員來說,做到這個會、熟、用,就是學會它這個經歷、這過程,叫會、熟丶用,並不難,但是如果說要達到美的境界,那將是一個長期艱苦的苦練過程。
舞臺上看了她不少的戲,比如說像那個《火鳳凰》,怎麼體現這個獨特的創意,《火鳳凰》這齣戲呢,其實她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然後又進行了再創造,設計了刀舞、雙鞭舞、雙綢舞、還有綵帶出手,那麼糅進了這個藝術體操的技巧。我們看艾金梅在這些武戲當中的一些技巧展示,其實有的也不都是老一輩藝術家留給我們的那些傳統的程式,還有一些創新,具體說說。比方說在《火鳳凰》這齣戲裡邊吧,其中那個出手,他們就是改變了傳統的單調的出手形式,把這個藝術體操的這個綵帶和這個傳統的出手結合起來,那麼這樣呢,就是綵帶象徵著火焰,邊舞邊打,顯示出在火中搏鬥,鳳凰涅槃的精彩場面,那麼這種表演形式,她覺得能夠使觀眾耳目一新,在平日的演出當中也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是的,《火鳳凰》這個戲可以說讓艾金梅獲得了全國中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賽的最佳表演獎,這個戲應該說也成了艾金梅的一個代表性的作品,並且因為這個戲艾金梅也獲得了石城金鳳凰的美譽,可見透過演這個戲,我們感受到艾金梅在繼承和發展京劇藝術上確實下了很多的功夫。
她覺得京劇藝術只有忠誠地繼承好,才能發展,只有發展才能老戲出新招,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那麼在這方面呢,她平時比較注重學習其它門類的表演藝術形式,平時也比較留心什麼電視節目等,發現好的素材能夠錄下來,仔細揣摩。像在她的一些舞蹈動作裡,就似乎能夠感覺到一些體操啊武術啊、還有一些舞蹈的影子,這些都是怎麼汲取來的?有個階段吧,艾金梅她天天去體育館,這個學習藝術體操和武術,教練們看她天天騎著腳踏車、冒著酷暑,爬著大坡來到體育館求教,他們也很感動,那麼確實是她在那裡使她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比方說體操的繩操、圈操和綵帶,武術的這個醉劍、單劍和這個雙劍,那麼在後來的這個演出當中吧,她基本上都把它融入到她的戲的當中。
作為一個武旦演員呢,剛來提到的追求的那種美、媚、脆的境界,總而言之一定要美,這種武打不能是這種魯莽的或者是過於直率的、單純技巧性的展示,肯定要融入一些自己對於人物的理解。於是有人就說了,艾金梅是武戲文唱,那她對這個怎麼理解,他們常說的就是戲無技不驚人、戲無理不服人、戲無情不感人,也就是說情、理、技的結合非常重要。那她覺得演武戲,也要像文戲那樣,細讀劇本,琢磨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要調動全身的精氣神,努力地將,就是運用嫻熟的技巧吧,這個去注重人物刻劃,努力地將一招一式融入、注入人物的那個性格內涵,一唱一念,融入人物的思想感情,把這一翻一打,化作戲劇動作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