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漩渦鳴人yy
-
2 # SLR射手步槍
彈射起飛。戰列艦攜帶的飛機一般是輕型的水上飛機,是戰列艦偵查用的。收回需要先把飛機降落在海上,再用吊機收回。因為當時的雷達技術不是太實用,因此一般還是用飛機偵查。這種做法在一戰時很盛行。二戰時就很少見了。
-
3 # 史海挖掘者
沒有航空母艦就用戰列艦改:舊日本海軍不倫不類的航空戰列艦
伊勢號戰列艦(Ise)
伊勢號戰列艦是日本海軍1916年下水的一艘老式戰列艦,排水量31000噸,主炮口徑為14英寸(356毫米)。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儘管伊勢號經過了多次現代化改裝,但由於速度慢、航程短、操控複雜等明顯缺陷,日本海軍仍然把伊勢號排除在參戰主力軍艦之外。
1937年的伊勢號戰列艦
中途島海戰後,日本海軍急需補充航空母艦,打算把伊勢號改裝成可以攜帶54架艦載機的全尺寸航空母艦。但是缺少材料,而且時間也來不及,日本海軍只好妥協,將伊勢號改為航空戰列艦。在拆掉了5號和6號兩座炮塔後,增設了機庫。安裝了70米長的飛行甲板和“T”形升降機,還有兩座彈射器,跑道長度足夠飛機起飛,但是無法降落。
這樣,伊勢號的機庫和甲板上一共可以容納21架飛機。為了保持重心穩定,甲板上鋪設了200毫米厚的混凝土,又把1米厚的混凝土灌進主駕駛室和備用駕駛室。另外,還增加了150毫米厚的水平裝甲帶。
1943年完成改裝的伊勢號航空戰列艦
1943年改裝完成後,日本海軍認為伊勢號可以攜帶8架彗星俯衝轟炸機和14架瑞雲水上飛機。彗星轟炸機起飛後只能降落在其他正規航空母艦或者陸地上,瑞雲水上飛機則可以使用吊車回收。但不倫不類的伊勢號並沒有發揮航空母艦的作用,仍然只作為戰列艦使用。
1944年參加萊特灣海戰,面對幾十架美軍飛機的圍攻,伊勢號只受到輕傷,一個鍋爐室和彈射器被近矢彈炸傷,還擊落了5架美軍俯衝轟炸機,奇蹟般的回到日本。
1944年萊特灣海戰中的伊勢號航空戰列艦
在1945年初的“北號作戰”中,伊勢號充當了一次運輸艦的功能,和日向號戰列艦、大澱號巡洋艦一起從新加坡運送大量橡膠、石油、錫、鋅、水銀等戰略物資,還有1000多名油田工作人員返回日本。
由於既沒有燃油,也沒有飛機,伊勢號只能老老實實的待在吳港內,並在艦上擺放植物進行偽裝。1945年7月美軍空襲吳港時,數十枚450公斤炸彈擊中伊勢號,艦上50人被炸死。中彈後,伊勢號向右舷傾斜,坐沉在港內。1946年,還處於坐沉狀態的伊勢號被直接解體報廢。
日向號戰列艦(Hyuga)
1917年下水的日向號戰列艦,排水量38000噸,主炮口徑為14英寸(356毫米)。由於本身缺陷太多,日向號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進行了多次改裝。
1942年5月,在炮術訓練時日向號的五號炮塔傳送了意外爆炸,當場炸死51人。為避免發生更大的災難,水兵向兩座尾部的彈藥庫緊急注水,才保住了日向號。
日向號戰列艦
中途島海戰之後,日本海軍打算把日向號改造成航空母艦。拆掉了尾部的14英寸(356毫米)主炮,增加了一個小型的飛行甲板和機庫,可以容納一箇中隊的飛機。為保持重心穩定,還在飛行甲板上鋪設了8英寸厚的混凝土。經過改造後,日向號最多可以攜帶8架彗星俯衝轟炸機和14架瑞雲水上飛機,採用彈射起飛。但是彗星俯衝轟炸機只能降落在其他正規航空母艦或者陸地上,作戰效能大打折扣。由於戰爭後期日本海軍沒有多少能用的飛機了,因此日向號也沒有攜帶過足夠的飛機。
1945年坐沉吳港的日向號戰列艦
1945年7月24日,美國海軍發動對吳港的大規模空襲。在猛烈的空襲中,毫無反抗能力的日向號只好主動擱淺在港內。1946年重新打撈浮起後,日向號在吳港的幹船塢內解體報廢。
-
4 # 皇家橡樹1972
戰列艦一般都裝有 輕型水上飛機用在偵察和校射用途的。但是在戰列艦上起降(回收)水上飛機是一個笨拙的活!
圖片上就是美軍戰列艦進行 翠鳥 輕型水上飛機回收作業,吊機邊上很多人在指揮,還有很多人在連拉帶扯固定飛機。
早年間戰列艦起飛和的時候,都是直接用吊機將飛機吊到海里,然後水上飛機自己使用動力起飛;回收的時候戰列艦減速,水上飛機靠上軍艦然後再用吊機吊上來。但是!由於潛艇的出現這種操作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吊放和回收的時候戰列艦要極低的速度航速,如果這個時間敵潛艇正在遊弋附近,那麼軍艦就會有被伏擊的危險!所以,為了防止敵情的出現就要儘量縮短收方時間,戰列艦出現彈射起飛水上飛機的作業。這張圖片就是在彈射器上的美製 翠鳥 水上飛機,彈射作業就是一根十幾米長的導軌,將飛機固定在導軌上面的滑車上,點燃火藥,使用火藥燃燒後產生的氣體推動滑車前行…,甚至直接用火箭助推的方式(很危險),就是在滑車上綁上助推火箭,用電擊發點燃火箭前行…,但這仍然是部分解決了起飛的問題,而回收仍然是用老辦法吊起…。戰列艦使用水上飛機進行偵察、校射是巨炮大艦時代的產物,本身效果不佳,還佔用了軍艦寶貴的甲板面積,非常擋害!甚至影響到了後主炮的視線和射擊,只能將水上飛機起降系統弄到後甲板一隅。圖片上這個模型就是 倭寇 長門號戰列艦的後甲板,水上飛機系統佈置在了後桅杆的平臺上了,可以看到有 三架 中島E8N雙翼水上飛機,雖然沒有影響到後主炮的射界與視線,但是也是擁擠不堪 給人空間壓抑感。
二戰中後期以後隨著航母的興起,航母艦載機充當了艦隊打擊、偵察的任務,並且航母直通甲板面積很大,艦載機的正常起降不受限制,這個時候戰列艦上的飛機也就變得作用非常小了,以至於淘汰上岸。
再後來 二戰以後,特別是60年代以後世界上的戰列艦就剩下四艘,它們艦上也有飛機,但是用的是直升機,圖片上衣阿華艦艉箭頭所指處就是直升機期間平臺。
-
5 # 現代艦船雜誌社
戰艦上的飛機有兩種,一種是一般意義上的偵察機,早期可以在火炮上搭建一個小平臺,靠二三十米的滑跑起飛。後來到二戰期間都變成使用彈射器。
日本戰列艦測試飛機起飛,注意而號炮塔上面的黑色結構,就是一個小跑道。但是隨著飛機越來越重,起飛速度越來越高,這種設定很快被廢棄。
三十年代的亞利桑那號,注意其三號炮塔上那個就是彈射器。同時在船尾也有彈射器。
當時美、法、意、日戰列艦的機庫設施和飛行設施基本在艦尾,而英、德的普遍在中部。
義大利利托里奧級戰列艦為了方便航空操作而把尾部下降一層,方便操控。而法華人更是從敦刻爾克到黎塞留直接前置炮塔,後面都是航空區域,避免與火炮相互干擾。日本最後的“偵察巡洋艦”利根級也採用這種佈置方式。
但是義大利人腦洞也比較大,一些巡洋艦把航空設施放在前甲板。
義大利重巡,注意前主炮前面有一架水上飛機。
英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中間那個“鐵軌”就是彈射器,使用時會伸出艦體。英國戰列艦的彈射器及航空裝置在船體中部的較多。這一點德華人也一樣。放在中部不容易干擾主炮或被主炮氣浪損毀,但是影響了高炮群的佈置。之前戰艦世界有一個版本提爾皮茨模型錯誤,水上飛機處於半彈射狀態,但是彈射器並沒有伸出來。
早期還有一些使用水上飛機的船隻比較省心,只要把飛機從機庫裡拖出來,拼裝完成後放在水上就可以,義大利巡洋艦敢把航空裝置放在船前部,也是因為他們所使用的水上飛機不用彈射器,也就不用擔心火炮風暴損傷彈射器。
-
6 # 平安讀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很多戰列艦都帶有飛機,不過都是一些水上飛機,飛機也不是很大,用途也比較有限,主要是作為偵察機,無法和航空母艦上的飛機相提並論。
主要是當時航空母艦比較有限,而且主要搭載的都是執行戰鬥任務的飛機,如魚類攻擊機、戰鬥機、俯衝式轟炸機等等。向偵察機這一類數量少的輔助飛機就由戰列艦來搭載,戰列艦上會在甲板的空閒處安裝一部彈射器,飛機要起飛的時候,由彈射器將飛機彈出去。當飛機執行任務完成回來後,會降落到軍艦附近的水域上,然後由軍艦上的吊裝機械將飛機吊回戰列艦上。補充好汽油後,等待執行下一次任務。
後來,隨著戰爭的進行,戰列艦越來越成為雞肋,航空母艦的作用越來愈大,成為了海上新的霸主。於是,日本海軍就將日向、伊勢號戰列艦改裝為攜帶飛機的史無前例的艦種--航空戰列艦,可以搭載二十二架飛機。
但是,在傳統艦上使用戰機非常不方便,而且搭載量非常有限,對當時的戰局來講可謂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扭轉戰局,所以,這種軍艦也就是曇花一現,純粹是臨時抱佛腳的產物,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
回覆列表
作為這種作戰方式作為華麗的使用者。日本與二戰時期改造的日向號戰列艦。其飛機起飛使用的是彈射器起飛,而且飛機大多為水上偵查飛機。而飛機的降落作業大多是飛機降落在水上之後有起重機將其吊回艦艇上,與此同時,日本的伊400級潛艇上使用的是戰鬥轟炸機,而他發射方式也是彈射器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