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羅廖夫
-
2 # 禮部蕭大人
79式45mm火箭手榴彈是中國獨創的科研成果。它解決了普通手榴彈難以從低處往高處投資的問題,使用時不依賴其他器材裝置,是一種全備武器,非常適合在城市狹窄空間和山地、叢林等地域使用。但是其存在較大的缺陷,所以未能裝備部隊。
根據作戰經驗,當敵人處於山地丘陵的高處時,手榴彈很難扔上去,並且有時候扔出去的手榴彈順坡下滾傷害我方士兵。基於這種戰鬥場景,中國科研人員在無相關產品可供借鑑的情況下,克服了許多難題,最終在1979年12月批准設計定型,79式火箭手榴彈就誕生了。當時設計提出,79式火箭手榴彈可根據需要可以自從反坦克手榴彈,煙霧彈或催淚彈等,以擴大其使用範圍。
79式火箭手榴彈由手榴彈頭、發射筒和瞄準蓋三大部分組成。並配備了兩套發火件,用手投擲時使用彈頭拉髮式發火件,用火箭筒發射時使用彈底擊發式發火件。瞄準蓋後部設有前微孔、後微孔、視界窗,射手射擊時需要用眼睛貼進前微孔,透過視界窗將目標套入後微孔中心。
總而言之,79式火箭手榴彈在當時是獨特的存在,但是,在當時中國的生產、科研環境都比較薄弱。因此,該火箭手榴彈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由於發射筒較短,導致火箭彈頭的導向行程短,加上瞄準基線短,就造成了它的射擊精度不高。操作起來比較麻煩,如果射手操作不當,手部及臉部會被後噴的火藥燃氣燒傷等。因此,79式並未裝備部隊。但是它的研製成功,體現了我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為以後的軍工科研工作積累的寶貴經驗。
-
3 # 輕兵器愛好者
中國79式火箭手榴彈是一種構思非常奇特的武器,普通手榴彈是一種依靠手動投擲的爆炸性武器,雖然殺傷力大,但投擲距離有限,尤其是往高處扔時,投擲距離更短。美軍面對於這種情況研製出了40mm高低壓榴彈,可以在控制後坐力的同時將40mm的爆炸彈頭投向幾百米外的地方。但單獨的榴彈發射器(比如M79榴彈發射器)重量大,且佔編制,因此美軍開發出了下掛式的榴彈發射器,能夠掛載在一般步槍的槍管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上述兩個問題。而中國面對這種情況時則另闢蹊徑研製出了79式火箭手榴彈。
79式火箭手榴彈在手榴彈之後增加了一個火箭發動機,透過這種方法增加了手榴彈的射程,可達400米,重量僅重0.65千克,體積與67式木柄手榴彈接近,不佔編制。那為什麼看起來這麼優秀的武器沒有裝備部隊呢?因為它存在幾個致命缺陷。
第一是由於需要嚴格控制長度,導致火箭彈頭的導向行程短,彈頭在空中飛行時非常不穩定。同樣是因為整體長度較短,導致瞄準基線較短。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79式火箭手榴彈的射擊精度較差,無法滿足要求。第二,由於射擊不合理,射手需要以一個十分別扭的姿勢才能發射,嚴重限制了實際使用上的便捷性。如果姿勢不正確,射手的手部和臉部會被後噴的火藥燃氣燒傷。
雖然因為種種原因79式火箭手榴彈沒有裝備部隊,但它的研製成功,體現了我科研人員的創新能力,為以後的軍工科研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
4 # 薩沙
完全搞笑的武器,文革時期特有的產物。
這玩意擺明了就是二戰日軍擲彈筒的縮小版。關鍵是,擲彈筒本來就很爛了,二戰後迅速被淘汰,我們卻拾起來。
這種79式火箭手榴彈,理論上是一種可以攻擊100米距離敵人坦克的武器。用一個大號手電筒一樣的發射筒作為載體,來發射火箭彈。
每名戰士可以攜帶4枚電筒火箭,依託網狀陣地,從側面和後部向敵坦克射擊,也可以單手從牆角伸出發射,還能在塹壕中單手舉過頭頂發射,可對較遠距離的目標進行單手過肩瞄準發射,其靈活的單手發射方式,可以隱蔽自己消滅敵人,尤其適合複雜地形作戰。
那麼,原本需要步兵拿著手榴彈衝到坦克傍邊作戰,變為可以距離幾十米。
但實際上,這種武器毫無意義。
第一,我軍已經有了完整的反坦克武器。
以40火箭筒為例,大量裝備部隊,雖沒有越軍那樣每個步兵班都有,但數量也很多。
再加上還有82無坐力炮,我軍步兵連已經有相當的反坦克能力。
這種情況下,如果你要提高單兵反坦克能力,自然是應該生產類似於美國M72那種一次性火箭筒,打完就扔。
而不是搞這種四不像。
第二,79式火箭手榴彈精度太低
除了給領導表演時候百發百中,訓練中命中率很低。
因火箭筒只有大號手電筒那麼大,管子太短。火箭彈點燃以後1秒鐘就迅速出膛,導向時間太短,很容易亂飛。這導致100米距離打坦克大小的靶子,命中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這還是坦克停著不動。
如果坦克一動,壓根就打不中,偶爾擊中1發基本都是碰運氣的。
這還能用嗎?
第三,威力太小
79式火箭手榴彈破甲能力為100毫米左右,實際上還要小很多。
這種破甲能力,根本打不穿蘇軍主力的T62正面裝甲,更別說T64到T72坦克。
那麼,就只能攻擊側面甚至背後裝甲,這就只能用於伏擊。
但蘇軍如果入侵中國北方,恐怕不會攻擊大城市,而是在平原地區進行殲滅戰,然後包圍城市。這種戰術下,79式火箭手榴彈壓根就沒用,沒法伏擊。
第四,製造低劣
這是一種非常落後的武器,設計思路就是坑。
眾所周知,火箭筒發射以後後方會噴射火焰。
但火箭筒是肩扛,所以只要注意後方不要有障礙物,射角不要太高就很安全。
但這玩意不能肩扛,如果一旦操作稍微偏差,射手的手部及臉部會被後噴的火藥燃氣嚴重燒傷。
還沒打到敵人,自己先受傷了。
以上的問題,決定了這玩意根本就不實用。其實,早在越南戰爭期間,越軍就將繳獲的美製M72一次性火箭筒交給我們研究。
這玩意才是我們應該裝備的,而不是土得掉渣的79式火箭手榴彈。
直到1989年的PF89式80毫米單兵火箭筒,才是真正使用的單兵反坦克武器。
但這已經是79式研究的10年後了。
79式火箭手榴彈是由中國北方工業公司於1979年研製定型的,該手榴彈的特點是:既可用於投擲,也可用自帶的火箭發射裝置發射,使用非常方便,同時解決了手榴彈很難從低處向高處投擲的問題。為什麼這麼先進的手榴彈沒有裝備部隊?
回覆列表
1979年式70毫米火箭手榴彈,是中國獨創、世界唯一的火箭助推反坦克手榴彈,綽號“手電筒火箭”。這種設計獨特的“手榴彈”曾經是世界上“扔”的最遠的手榴彈,能夠使用小型火箭發動機將手榴彈發射到400米遠的地方,也能直接用手投擲到30米遠的地方。
1969年,珍寶島戰役以後,中國軍隊認識到,全機械化的蘇聯陸軍裝甲洪流,對中國的國防安全造成的巨大威脅,決定發起一場“三打三防”的人民戰爭,即“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防原子、防化學、防細菌”,其中排在第一位就是“打坦克”。
中央軍委向全軍發出了“各軍兵種打坦克,人人打坦克”的號召。為了有效防禦蘇軍的坦克和裝甲步戰車,中國除了研製新型69式主戰坦克,紅箭-73反坦克導彈,73式100毫米滑膛炮,新69式反坦克火箭筒等反坦克武器,還組織了大規模的全民打坦克運動,僅在哈爾濱地區的基幹民兵組織中就擁有120個反坦克火器排(裝備12門40毫米火箭筒或6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和155個打坦克爆破排(使用炸藥包、爆破筒和反坦克手榴彈),力圖讓入侵的蘇軍坦克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在打坦克運動中,經常有部隊提出反坦克手榴彈在使用中有很多缺點,為了增強反坦克手榴彈的威力,需要加大彈重,但這樣一來戰士就投不遠,也投不準,近距離投擲也會造成較大傷亡,造成惡性迴圈。建議研製一種使用小火箭助推的反坦克手榴彈。步兵連的打坦克班可以使用這種輕巧的武器,依託網狀陣地,小群多路、穿插分割、四面包圍,用4~5枚手榴彈打一輛坦克。
1969年,北京軍區工程兵部開始研製袖珍反坦克火箭,經過4年研製,試製成功。袖珍反坦克火箭由整體式發射筒、簡易折射瞄準具和殺傷/破甲兩用火箭彈組成。彈筒上裝有準星、瞄準具座和折射式光學瞄準具。光學瞄準具插入瞄準具座,平時摺疊,使用時立起逆時針轉動45度固定。
火箭的發射方式比較特殊,戰士用單手握持,將發射筒向身體側面平伸,用筒體上的折射瞄準具瞄準目標,按壓擊發機,即可射出火箭。
袖珍火箭全重1.14公斤,口徑70毫米,全長426毫米,直射距離60米(80年代改進後達到100米),最大射程400米,靜破甲威力100毫米。能夠擊穿59式主戰坦克的前裝甲,儘管無法擊穿蘇聯T62、T-64和T-72坦克的前裝甲,但能夠輕鬆打穿這三種蘇聯坦克的側裝甲和後部裝甲。
1973年。剛剛試製成功的袖珍反坦克火箭參加了在張家口舉行的全軍打坦克彙報演習,10名戰士攜帶10發小火箭,在演習現場的網狀陣地上,對一輛報廢的T-34坦克進行了輪番攻擊,取得10發10中好成績,各種角度均能有效擊穿裝甲。因為袖珍小火箭的外形近似大號手電筒,所以被命名為“手電筒火箭”。
隨後“電筒火箭”進入部隊試用,部隊戰士普遍反映這種小火箭輕便靈活,體積小巧、攜行方便,每名戰士可以攜帶4枚“電筒火箭”,依託網狀陣地,從側面和後部向敵坦克射擊,也可以單手從牆角伸出發射,還能在塹壕中單手舉過頭頂發射,可對較遠距離的目標進行單手過肩瞄準發射,其靈活的單手發射方式,可以隱蔽自己消滅敵人,尤其適合複雜地形作戰。
由於袖珍速燃火箭技術、小型引信技術和雙用途破甲/殺傷兩用戰鬥部技術的儲備不足,手電筒火箭直到1979年才正式定型,命名為“1979年式手持反坦克火箭“,軍隊則稱為“手持反坦克小火箭”,或者“火箭手榴彈”。並評價其體積小,便於攜帶,和蘇聯打起來後,每個戰士帶上幾個,就能使蘇聯坦克陷入汪洋大海。
由於79式反坦克火箭威力較小,命中率較低,在100米距離上打擊固定靶的命中率只有60%,對移動靶的命中率,低到一直沒有公佈,所以79式反坦克火箭在定型後並未正式裝備部隊。
80年代中期,中國又研製出改進型的多用途79式反坦克手榴彈。口徑減少為45毫米,配用破甲彈和破甲殺傷兩用火箭彈,初速52米/秒,火箭彈重0.52公斤,兩用彈的戰鬥部在破甲藥型罩外面安裝破片套,內埋700個直徑3毫米的鋼珠,殺傷半徑可達8米。在必要情況下,戰士可將破甲/殺傷彈從彈筒內取出,擰下風帽,拉出火繩,採用手投的方式投擲。
改進型火箭取消了命中率較低的反射式瞄準具,改為微孔直瞄式瞄準具,戰士射擊時,將套於彈尾的瞄準鏡套管取下,插入彈體一側,將瞄具置於眼前,發射筒向前,用瞄具上的前後微孔對準確目標,將坦克目標套入後微孔以後,說明直瞄準確,即可發射。
改進型的79式火箭手榴彈保留了老型號的優點,提高了命中率,增加了彈種,特別適合在複雜地形的近距離作戰,該彈隨後大量對外軍援,尤其是大量援助給民柬等高棉抵抗組織,成為抗擊越南侵略的叢林作戰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