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魔257

    多年前,中國許多大家族給子孫輩起名的時候都講究字輩,宗族專門有一個字輩排序的方法。字輩所用的字,都是開宗立族,撰寫宗譜的人精心挑選,安插到子孫姓名的中間的。 輩分不能亂,這是為了團結宗族,讓大家守禮。現代社會里,宗族結構早已沒了,沒有必要再遵守舊的規則。沒有了字輩,起名的自由度更大。 在過去有字輩的時候,最短的名字必須是三個字,而沒有字輩後,愛起兩字名就起兩字名,愛起四字名,五字名,只要符合法律規定,都可以。 一、“字輩”的興衰 華人起名論字輩和修家譜,是分不開的。在隋唐以前,中國一般只有帝王才會修族譜。因為古代帝王的天下是“家天下”,皇帝的子孫眾多,家大業大。因此必須透過修譜,來確定皇室成員身份的合法性。有了家譜,才能合理地分配家族財富,保證成員的各種權益。 中國民間修家譜,一般認為是唐朝之後才興起。自韓愈修家譜之後,慢慢普及開來。到了宋明時期在民間普及,明朝中葉後朝廷允許普通人開設宗祠。宗族活動有了合法場所,大多數人家都有了族譜,同時就有了“字輩”。 後來的中國老百姓,十分講究“字輩”。與皇家不同的是,民間論字輩主要是為了維護宗族內部的秩序,方便族長對宗族內部的管理。在古代,宗族族長還擁有一部關於婚姻財產糾紛的執法權。 一般情況下,在宗族的內部出現了糾紛,由族長先進行調查調解。不好調解的事,或者一些比較瑣碎的小事,一般誰的“字輩”高就聽誰的。小輩子吃虧,禮讓大人。 近代宗法制度解體以後,字輩對人的約束力就不那麼大了。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靠近大城市的老百姓已經不那麼重視字輩,只有邊遠、宗族勢力較大的地方,按照字輩起名還在嚴格招待。 民國時期,有一些社會下層的民間組織,基本上還是在論“字輩”,比如青幫、洪門和袍哥。本來起源於民間,內部管理時就借用了宗法時代的這一套。 新中國成立之後,一切的刑民糾紛,事無鉅細都必須交由國家執法機關來處理。祠堂這種東西早就沒了,大家想起什麼名就起什麼名。 在六十年代以前,你對父母起的名字不滿意,可以去相關部門要求改名,現在一般都不讓你改。另外,華人在不同時期起名,還講究一個潮流。不同時代的人思想觀念不同,起的名字也很有時代特色。 比如,解放前農村人喜歡起富、貴、財等名字。五十年代的人起名,喜歡“建國、建軍、衛東”,六十年代的人起名,喜歡“躍進、東方、超英和衛星”。七八十年代改開了,名字花樣漸多。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叫小芳,小勇,另一部分人則叫蕾、倩、晶等等。九十年代以後各種“瓊瑤”風的名字。再晚一點,又出現了一大堆稀奇古怪的四字名,甚至開始故意在名字中使用康熙字典上的生僻字。 可見,字輩被淘汰後,中國的家長們在起名時就放飛自我了。 二、“字輩”使用的不便 以前在網上圍觀別人討論《三國演義》,一人提問說:為什麼那個時候這麼多兩字名,而隋唐以後變成了三字名?另一人回答說,這是因為隋唐以後華人口變多了,兩字名容易重名。 其實我覺得,除了避免重名,也是因為“字輩”的興起。按“字輩”來起名時,一般都會把一個固字的字插到名字中間。這樣一來,中國姓名至少也有三個字。 舊時期的“字輩”不同於“字”、“號”,一個人的“字”和“號”是可以隨便起的。但是,“字輩”是嵌在姓名當中,不能隨意改動,一改動就亂了輩分。 “字輩”所用的字,很多是用四言、五言的詩或者是預先編寫好的對聯串起來的,其中通常會用到一些文言詞。比如某氏的字輩排序是“甲第簪纓在,乙源沛澤豐,丙陽天地照,丁實歲時逢……”。 這種排字輩的方式,只有在宗族興盛,族人聚居的情況下容易傳下來。宗族成員因為戰亂和各種原因,分開來住以後,這個字輩的口訣就很容易混亂。因為一些族人的文化程度不高,口口相傳,就會把“字輩”用字弄錯。 民國以後上戶口,很多人字輩用字就上成了“諧音”字。還有一些祠堂開得相對較晚的宗族,原來在定“字輩”的時候定下來的字不夠用。用完了,後面要怎麼排,得開宗族大會。但是同姓的宗親早就天南海北,沒辦法聚集,於是不了了之。 另外,“字輩”使用的字,在實際中會給起名搭配帶來不便。同姓聚居的現象減少了,親戚居住得較遠。能夠經常聯絡到的是少數,就沒有必要再堅持用“字輩”起名了。 沒有“字輩”之後,遠方的親戚偶然碰面,敘起長幼還要議論半天。比如他說:我是你二大爺三姑父的四外孫女婿啊!你該叫他啥,還得慢慢地琢磨琢磨。本來十年見不上一面,沒有感情的,這一琢磨就琢磨出感情了。 當然,面對這種情況,現代人其實還有一個更加簡單粗暴的處理辦法。因為不論字輩了,即使同姓同宗,也可以當成是外人,如此就可以預防遠道的親戚來借錢。 結語 現代的人不再用“字輩”起名了,主要是因為宗族社會已經瓦解了,再用“字輩”起名的意義不大。另外,近代華人起名追求時髦,不同時代流行不同的名字風格。 舊時代“字輩”嵌在名字中間,讓父母們不但不能自由發揮,而且取的名字還顯得“土氣”。畢竟名字會跟隨一個人一輩子,所以名字必須起得好聽又吉祥,才能讓人感覺舒服。 再說,有一些宗族的“字輩”用字本來就少,萬一字用完了,也不可能像古時候一樣召集全體宗親來開大會,重新選字。所以,大家就拋棄了用“字輩”起名的辦法。

  • 2 # 王四姐

    按輩分取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認祖歸宗,長幼有序。稱呼是一種知識,也是禮節,但是輩份和年齡的稱呼也是一種對人的考驗,所以以前的宗族文化,對傳統的按輩分取名看的很重,男孩都得按輩分取名。古話說了籠屜格子有個上下,同宗同族更應該有個長幼之分。

    現在隨著改革開放,人們以前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員大量的流動,同宗同族的人走向全國各地,舊地居家的人越來越少,宗族文化也逐漸解體,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宗族文化也淡化了,小孩也不按輩分取名了。

    但我們一大家規定不管在哪生活,孩子一定要按輩份取名子,這樣才有長幼之分,我的孫子生在國外,取名也按輩份取的,這是傳統文化,宗族文化。 因為我們還是很喜歡老祖宗的傳統文化。

  • 3 # 夏雨風

    過去有宗族祠堂,供奉著列祖列宗牌位,祠堂上有族譜含各家譜,每年春節歡聚一堂。各家生兒育女都會按族譜排列或多少字迴圈,或若干組排名,若干年後用完了(一般也要幾十年丶上百年),再重新排列。這就是家族傳承。

    中國族譜最長的有孔夫子孔家丶亞聖孟家等儒家傳人,也有諸葛八卦村等。

    我家鄉是個大鄉村,就有七丶八家祠堂,最古老當數北宋趙光美祠堂,相傳趙光義步兄之後塵做皇上時,小弟趙光美連夜遠走高飛丶隱姓埋名。

    其中黃家香火鼎盛,海外華僑人口眾多,連年贊助,黃家祠堂成了海外遊子的聖地。

    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也曾按族譜回國祭祖丶尋根。南韓前總統盧泰愚等也曾專程回國祭祖。連日本明星山口百惠自稱是"楊貴妃"後人。

    有了族譜,才會嚴格按順序取名字。

    現在好多人從小遠離家鄉,親友老的都不在了,平時聯絡交流更少了。近現代,西風漸濃,傳統有些漸漸不再,人們不再死抱傳統一套,像我這輩也是回去探親偶爾遇到紅白喜事才偶然看到"族譜"。

    海外遊子思念家國久了,就會熱衷於尋根祭祖,不忘華人之本。近來港臺海外僑胞連年回國祭奠炎黃祖先,熱潮日盛。

    中華祖國強大了,海外華人才更會懷念列祖列宗,才會昂首挺胸。

  • 4 # 沈氏述評

    輩分就是家族禮法的一個工具,是用來劃範圍,分階層,束手腳的。現在都是一來都是小門小戶了,用不到了;二來,現在的人多自我,已經不具備家族的基礎了,這個工具自然就不會再被擺上檯面。再者接受“現代”教育的的人早把這些“封建殘餘”踢進垃圾堆了。最簡單的例子,有多少人還能記得自己的太爺叫什麼名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古代帝王喜歡吟詩作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