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紫氣東來

    應答,本人喜歡簡短說事,皇帝的兒子而特別是太子人選,都希望接班人是文武全才,將來能安邦定國的人選,但事實並非如此,即是現在家長對子女也是這樣,總希望成龍成鳯,過去學的東西單一,不像現在,數學,物理,化學,語文,較複雜,不管怎麼講,歷代教皇子儘可能找最好的老師,官封太傅,皇太子的先生。可了不得。哪時學文言文,所以講過去的帝王,詠詩,做對,也屬正常,沒有什麼好奇怪的。

  • 2 # 歷史知事

    古代帝王為什麼喜歡吟詩作賦?

    有個成語叫做“附庸風雅”,對於帝王來說,也想要融入社會文化圈,成為政治精英的同時,也做一回文化精英。

    中國歷史上留下詩句的最出名的帝王有7個。

    1,漢太祖——劉邦

    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氣磅礴,體現出帝王氣度!

    2,魏王曹操

    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燕,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首詩,既有迷茫,也有志向,曹操不愧是一代梟雄。3,魏文帝曹丕煌煌京洛行夭夭園桃,無子空長。虛美難假,偏輪不行。 淮陰五刑,鳥盡弓藏。保身全名,獨有子房。 大憤不收,褒衣無帶。多言寡誠,抵令事敗。 蘇秦之說,六國以亡。傾側賣主,車裂固當。 賢矣陳軫,忠而有謀。楚懷不從,禍卒不救。 禍夫吳起,智小謀大,西河何健,伏屍何劣。 嗟彼郭生,古之雅人,智矣燕昭,謂得臣。 峨峨仲連,齊之高士,北辭千金,東蹈滄海。

    讚美古人的智謀和韜略,可惜曹丕沒學會!要不然有機會統一全國。

    4,南唐後主李煜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眼中幾乎沒有國家政事,全是才子佳人,難怪要當亡國之君!

    5,宋徽宗趙佶

    在北題壁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和李煜一模一樣,眼中全是才子佳人的美夢!

    6,乾隆帝弘曆

    往歲山莊八九月,桂先菊後例觀之。秋遲迴蹕早如昨,桂菊卻憐兩負期。池上居詩不可無,識將歲月以詳乎。明來昨往今非住,老至壯過幼更徂。設曰鮮民慚視彼,惟斯育物未忘吾。對時中有權衡在,肯作吟風詠露徒。

    弘曆的詩詞,數量奇多,質量奇差,屬於日常說話都湊成7字,然後就是一首詩。也難怪治國上也是馬馬虎虎。

    7,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

    《述志》手握乾坤殺伐權,斬邪留正解民懸。眼通西北江山外,聲振東南日月邊。展爪似嫌雲路小,騰身何怕漢程偏。風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飛龍定在天。

    洪秀全的詩比乾隆強一點,也難怪成為創業之君。只是治軍理政能力太差,還嫉賢妒能最終毀掉了太平天國的事業。

    皇帝透過寫詩,可以附庸風雅融入主流文化圈,有利於他的統治。

    也有其他愛好的皇帝,比如李世民愛馬球,讓唐朝武功極盛。朱棣愛御駕親征,打得蒙古無處躲藏。

    對於其他愛好的皇帝就悲催了:

    明宣宗朱瞻基喜歡鬥蟋蟀,被人叫做“促織皇帝”。

    明英宗朱祁鎮喜歡扮演乞丐,真搞笑。

    明天啟皇帝喜歡當木匠,木匠皇帝絕無僅有。

    詩以言志,不管怎麼說,皇帝寫詩總是比其他愛好更有利於統治。同時,欣賞皇帝的詩,就能判斷他的皇帝工作做的怎麼樣。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 3 # 回憶還是要忘記

    上古的一些帝王,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到周文王、周武王,除掉帝王的甲冑,都有一套詩人的衣裳。像舜帝就曾和群臣集體創作了《卿雲歌》,這首詩十分有名,北洋軍閥時期曾以此詩譜曲作為民國的國歌。歌中有“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之句,復旦大學從中取了兩字作為校名,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

    上古帝王是否做過詩,畢竟是傳說,於史無證。楚霸王項羽和漢高祖劉邦,大概算是帝王詩的開山鼻祖了。這倆人不僅爭天下,也爭詩人的桂冠。項羽兵敗,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無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數年後,劉邦也寫了首《大風歌》,與項羽“PK”:“大風起兮羽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兩首詩各有千秋,這兩位戰場上見了勝負,詩歌上依然難解難分。

    秦皇漢武,秦始皇沒留下啥詩歌,大概是不屑為之,漢武帝卻是位不折不扣的詩人。他寫過《秋風辭》、《天馬歌》、《瓠子歌》等詩賦,明代王世貞認為其成就在“長卿下,子云上”,把老劉抬到跟司馬相如和揚雄不相上下的地位。

    代漢的曹魏雖是小王朝,但詩翁輩出。魏武帝曹操堪稱帝王詩的翹楚,他寫的《觀滄海》、《龜雖壽》、《短歌行》等詩乃詩歌王冠的瑰麗珍珠。在老曹的影響下,曹丕、曹植、曹叡都詩作頗豐。尤其是陳王曹植是“專業詩人”,其代表作《七步詩》以豆萁與豆做喻,唱出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絕唱,無怪乎其人被後人讚歎“才高八斗”啦。

    南朝帝王的詩歌素養普遍很高,像宋文帝劉義隆、梁武帝蕭衍父子、陳後主陳叔寶寫詩都相當不錯,但他們的詩多兒女情長,風雲氣少。這種詩病一直“遺傳”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三位皇帝奠定盛唐,其詩水平一般,放在唐詩里根本就不顯山露水。

    唐宗宋祖並稱,宋太祖趙匡胤只能算半個詩人,他只寫過一首半詩,果然是“稍遜風騷”。老趙的手下敗將南唐李後主李煜在文學上遠勝老趙,他後期的《虞美人》、《浪淘沙令》淒涼悲壯,意境深遠。王國維讚譽李詞“神秀”,納蘭性德更將李詞置於宋詞之上。

    明太祖朱元璋是個粗人,有時也附庸風雅。他的詩藝術性稍差,但勝在霸道,盡顯帝王氣象。如他有首模仿黃巢的詩:“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

    唐以後,有許多異族皇帝熱衷寫詩。清乾隆帝一生寫了四萬多首詩,數量多,卻無甚可觀,反而不如遼道宗耶律洪基和金海陵王完顏亮等人的詩有亮點

  • 4 # 淺草堂

    想到的第一個是劉邦的《大風歌》,對應的,也就想到了西楚霸王的“虞兮虞兮奈若何”。想想真是好玩兒啊,這兩個,一個以無賴流氓聞名,一個以勇猛無敵的形象傳世,卻都留下了千古傳頌的名篇,這讓處處題詞,作詩過萬卻鮮有人記得的乾隆爺情何以堪啊

    三曹父子的詩詞文章較多,精品也不少,但記得的曹操(追封魏武帝)、曹植(陳留王)的多,如曹操的《短歌行》《觀滄海》《蒿里行》,曹植的《洛神賦》《白馬篇》等,反而貨真價實的魏文帝曹丕的詩賦,倒想不起來了。

    詩歌鼎盛的大唐,帝王們肯定是有詩歌傳世的,但似乎沒有名篇,倒是不太正朔的南唐,出了李煜這個詞苑奇葩,琅琅上口的名篇不勝列舉。而以文藝範兒著稱的宋徽宗,記得的更多是他的書畫,於詩詞卻不彰顯,只記得當年讀到一首趙佶的《眼兒媚》,第一句“玉京曾憶舊繁華 萬里帝王家”,一下就想到李煜的“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 玉樹瓊枝作煙蘿”,都是從天堂墜入地獄,靠回憶撐著的人,心境何其相似,難怪有傳說將宋徽宗附會為李煜轉世的報應。

    接下來,想到的就是自號“十全老人”的乾隆了,乾隆爺不吝墨寶,處處留詩,連前代古玩瓷器上都要刻上詩文。可惜,除了當朝拍馬屁的文武外,後人沒把老人家的詩當回事兒

    綜上,古代帝王家的教育程度總體上肯定高於民間,帝王們會作詩不足為奇,但真正喜歡作詩又能作得好詩的並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與賦的區別是什麼,為何舊體詩在唐代達到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