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覚岸
-
2 # 夏雨風
古代詩詞到唐詩宋詞已經格式化了。而之前楚賦丶漢賦等都是古人依照一定文法寫的文章。詩與文章都在文學範疇,而又獨立的體裁。從中國規規矩矩的漢文字,到格式化的詩詞丶文賦,可以看見華人民自古俱有的嚴謹的文風和態度。這是不遜於德國的嚴明紀律和頑強作風。
唐代富強而又開放的社會,是中國格律詩得到了空前發展,達到了巔峰狀態。唐詩成為士大夫的愛好和應酬,連許多女子都會寫會吟。唐詩還成了中日文人交流的工具,直接影響了日本詩壇的發展。
唐詩不僅高產量,而且還擁有成千上萬的大詩人。而其中脫穎而出丶成為傑出詩人的就有好幾百。更有詩仙李白丶詩聖杜甫和白居易丶李賀等天才詩人。唐代詩人兵團幾乎可以前朝丶後朝所有加起來的詩壇大軍相媲美。中國整個詩史,能與唐代仙聖和天才並肩齊名的人為數不多,能超越唐代詩壇的朝代很罕見。
唐詩三百首,天下無敵手!
-
3 # 19紫氣東來56
賦,興於漢代宮廷文化,以讚美歌頌為主體,且沉長繁瑣,也不被民間所接受,在當時屬陽春白雪,合著蓋寡。因此傳世佳作不多。
詩,本身源於民間的打油詩和順口溜,在唐代達到頂峰,因其韻律簡捷文字精煉且朗朗上口,因此廣為流傳,且佳篇頗多。
區別就在於一個來自於宮廷,一個源於民間。正所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詞,興於宋代,正所謂唐詩宋詞;有一說法,因唐已把詩之體裁達到了顛峰,因此宋人開始創詞,實則不然。詞也源於民間,大家都知道,詞有詞牌,按詞牌寫叫填詞,大家熟知的滿江紅就是。有一個詞牌叫卜算子,其實就是過去算命先生開場白的一種說辭形式。因此很多詞牌的原作和原作者都已失傳。
詞既然朗朗上口又源於民間高於詩賦,但為何佳作卻不多呢?皆因其格律固定、嚴謹。所以現在填詞的很少,作詞的很多。
笨拙愚見,噴評皆可。
-
4 # 老戴外教培優
1、賦與詩進行比較就好理解他們的區別了:
中國傳統的唐詩敘事的很少(特別是科舉中限時間、限長度的情況下),絕大多數為寫意境或昇華出一個感悟或道理。更像一個抒情過程,一個意境。
而律賦(時間與長度在科舉考試中)也同樣是較短小的,但它更多側重於描述一個事、物,或敘述一個道理,更像一個應用文,要有完整的具像。
如果說漢大賦是一幅巨幅油畫(作者常需幾個月甚至一年才能創作完),那麼律賦就是一個油畫小品。而這種油畫是允許反覆描繪、分層渲染的。而相對來說寫意境的詩,是一個帶領讀者進入意境達到目標高度或深度即停止,讓讀者昇華即可的。
簡單說,寫詩,一般,就是一個片段,進入一個意境,相當於一次禱告,一次轉經,一次禪定,就結束。寫賦,一般,就是一個主題,可以把它進行精雕細刻。相當於一次彌撒,一次佛事,一次道場。
2、舊體詩在唐代確實達到高峰。
我們這裡說的舊體詩,主要是說格律詩。因為隋、唐時代開始的科舉替代薦舉,使得選才是透過考科目而不是看背景,是一大進步。而考進士中的詩、賦,正是推動賦(漢、晉時代已經興盛)之外格律詩大發展的原因。
在最發達的時代,全國最聰明的人去練去用和去寫格律詩,當然詩就會達到頂峰!
唐代文人與上層主流修練平安、喜樂的辦法,便是琴棋書畫,用的是意境來昇華自己的靈性,進入詩人的想象中的意境,寒霜戍旅、朔雪魚翁、孤客梅雨、浪人荷風,玉女綠綺、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等等的意境。
隨著社會演進、人口遷徙,今天通韻變為中華新韻,又與詞林正韻不同了。最後,人們認可:作格律詩時,平仄、押韻,也可以用今韻。這是一個進步。
-
5 # 山野文香
總體來說,詩和賦有以下直觀不同。
詩和賦篇幅長短不同:賦比較長,詩比較短。
寫作方式不同:賦不押韻,不對仗,詩還要講究格律、對仗。
表現手法不同:賦,平鋪直敘,修飾詞很多;詩言志,非常簡約。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富有情感和豐富現象高度集中來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的文體形式。古代詩按格律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
詩首先富有哲理,又不同於哲學的思想,在記錄事實時折射一定的哲學思想,不是平白的說教。
詩一門語言藝術,一般藉助意象表達情思、哲理。把詩人主觀思想透過意象反應出來。如一首愛情詩:詩人不會經常泛泛地說“我好想你呀!”“沒有你我睡不著覺!”等等一些肉麻的表白,詩人而是會委婉的表達,例如:“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海可枯、石可爛、激情永不散!”、“鳳棲梧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等等表白愛情的句子, 詩要表現的,是詩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綜合體。
這種情感體驗、思想境界和審美觀、價值觀因人而異,才形成風格、思想深度各異的詩。
要想寫好詩,從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角度去考量。古體詩又稱古風或古詩;近體詩稱“今體詩”。律詩押平韻,古詩則還可押仄韻。古代詩分--五言詩、七言詩,四言詩很少見了。古風按字數分為五古、七古。律詩分為五律和七律。也有排律,還有雜言體;五言四句體的絕句。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很多講究。
按照現行王力先生和啟功先生的說法,應有4個要求: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律詩開頭兩句稱為首聯,中間兩句稱為頷聯,下面兩句稱為頸聯,最後一句又稱尾聯。2、只能押平聲韻。3、句中的平仄,句與句之間的平仄,都有嚴格的規定。4、每篇必須有對仗,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用韻包括聲母和韻母兩大類,這裡不累述。
賦,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追求駢偶;語音要求聲律諧協;文辭講究藻飾和用典;內容上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例如:牧的《阿房宮賦》、曹植的《洛神賦》、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
舊體詩在唐朝達到高峰的原因有四個方面:1、會經濟與政治發展、變革,為舊體詩創作提供了新的素材。2、唐代社會思想比較解放,社會弊病的揭露,促進唐詩寫實傳統的發展。3、唐代藝術文化的興盛、唐代詩賦取士制度推行,作用於舊體詩繁榮。4、唐代詩人批判地繼承文學遺產,在揚棄中跨越傳統向前發展。
-
6 # 百味寫春秋
您這是一題兩問!那咱就先從“詩與賦的區別”說起:
一、詩,古稱詩歌,產生於先秦時期。唐中期以前的詩歌叫“古體詩”,唐中期以後的詩歌叫“格律詩”,也叫“近體詩”。現在對詩的定義有兩類:一類叫“格律詩”它包括律詩、詞、曲、對聯;一類叫“非格律詩”它包括唐朝中期以前的騷體、樂府、古風、歌行和各類賦體以及產生於“五四”運動以後的新體詩(自由詩)。
這是詩的定義。
二,賦,是古典文學中的一個體裁,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漢朝達到完全成形。根據朝代劃分還可分有辭賦、漢賦、駢賦、騷賦、文賦等。它的文字形式介於散文和詩歌之間,名篇有:賈誼的《吊屈原賦》、曹植的《洛神賦》、劉禹錫的《陋室銘》、杜牧的《阿房宮賦》。宋朝之後,由於“賦”這個文體,沒有詩和詞的押韻、平仄、對仗等優勢而逐步自消自滅,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三、格律詩與賦的區別是什麼?
格律詩,講究押韻、平仄、對仗,字數、句數有定格以及嚴格的格律要求。
賦,屬於非格律詩,不講究押韻、平仄、對仗,字數、句數沒有定格,隨心所欲,長短皆可。
這就是兩者的明顯區別。
四,您所提的“為何舊體詩在唐代達到了高峰?”
因“舊體詩”這個名稱概念不清,定義含糊。不好回答您。
解答至此。
回覆列表
賦要大才,其次古體歌行,再者七律五律,末之絕句,再次之詞,再落自由體。
注:僅個人胡說的,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