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秀天下

    每一輪蔬菜價格異常波動,不論是漲是降,流通環節都被千夫所指。

      在“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當下,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批發商、零售商賺得多,種菜的肯定比不上賣菜的。”博羅菜場老闆凌桂的說法在菜農中頗具代表性——流通暴利。

      近兩年,為消除農產品流通領域的積弊,農超對接、平價商店、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等多個專案相繼上馬。然而,不少業內人士分析,在農民種植高度分散的現實下,流通改革將是漫長而複雜的過程。

    不為人知的隱性流通成本

      有關蔬菜流通成本及各個環節的利潤分配,從官方到民間,有過無數次調查。

      早在2008年的一輪農產品價格上漲時,農業部就派人專程到廣東、海南等省市對糧食、畜產品、蔬菜三大類9個品種進行全程跟蹤調查,結果顯示,蔬菜價格的形成過程主要包括:種植→加工與營銷(收購、產地批發、運輸、一級批發、二級批發)→零售(農貿市場、超市)。在農產品產銷鏈條中,農民投入多、耗時長、風險大,但獲得的利潤相對較少,批發和零售環節利潤偏高。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介紹,中國蔬菜流通成本約佔最終菜價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4月27日,華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說,過去調研發現,蔬菜從山東壽光運到北京,從農戶到批發市場的費用最高,佔46%;北京零售環節的費用次之,佔31.6%;運輸費用和在北京批發費用分別佔14.7%和7.7%。正常情況下,北京消費者每購買1公斤壽光蔬菜,需要支付0.68元流通費用。

      “距離遠,流通成本更高。”徐聞縣天健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國慶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徐聞北運菜運到壽光批發,會產生產地代收、冷庫、包裝、車油、人工、攤位等費用,每斤蔬菜的流通成本達到1.5元/斤,“以0.8元/斤的收購辣椒為例,到壽光的批發價低於2.3元/斤,就會虧本。”

      從表面看,菜價從田間到餐桌一般要上漲2-3倍,在這輪菜價暴跌時甚至上漲10-20倍,流通商的利潤的確很高。對此,楊國慶指出:“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流通環節太多,想從中賺錢的人也太多。”

      他舉例,在海南省定安縣收購辣椒,產地代收費就需0.2元/斤,瓊海要0.09-0.11元/斤,在雲南收購蒜薹需0.1元/斤;冷庫費,本來承包兩個冷庫一個月正合適,但合同必須承包兩個,這就多投入6.5萬元,而有的冷庫儲存搬運時,只能用指定的工人;在徐聞的批發市場,批發商不僅要交服務費,代收小販還要交攤位租金,而小販在收菜時會收100斤扣除6斤抵攤位租金。“流透過程中有很多隱性開支,不為外界所知。”

      當然,楊國慶也承認,批發蔬菜的利潤確實比農民種菜高,但受蔬菜質量把控難、市場波動大等因素影響,會承擔高昂的風險性成本。楊說,3月與4月相比,葉菜量多降幅大,而辣椒降得莫名其妙,至今不知道原因,“前後一天相差2.5元/斤,本來前面10多車辣椒賺了20萬元,結果最後三車全賠進去不說,還虧了不少。”

    流通改革成效還未顯現

      蔬菜從採購、運輸到批發(一級批發和二級批發)、農貿市場零售,至今仍是中國主要的流通模式。商務部流通產業促進中心資料顯示,透過這一模式交易的農產品比重高達70%以上,其中城市消費的蔬菜比重達90%。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分析師馬曉春分析,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促使中國蔬菜種植區域由城市近郊向遠郊、向農區轉移。與此同時,蔬菜生產區域集中化程度加強,加劇了蔬菜產銷區的分離。這就意味著,生產格局的變化對流通設施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流通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透過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成本,似乎是個簡單易行的方式,而按上述資料分析,縮減產地代收小販這一環節,成本降幅會最大。

      “現階段,代收環節還少不了。”楊國慶介紹,發1000萬元的貨,批發商的利潤不如代收小販,他們可以穩賺幾萬到十幾萬不等,還不用承擔風險。“我們也想撇開代收,但目前蔬菜種植極為分散,只有透過代收才能保證總量。”海南省樂東縣九所鎮小販羅丕壽告訴南方農村報記者,批發商不可能下到田間地頭收菜,代收方便了菜農,小販多了又有利於提高田間價,“減少我們這個環節,目前難以實現。”

      眼下,各地為減少流通成本,大力推行農超對接、平價商店建設,海南也在試點“農批零對接、農批批零對接”。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這些都值得嘗試,但畢竟量少或是區域性的成效還未顯現。

      楊國慶認為,農超對接只有少量合作社可以參與,而透過超市銷售的蔬菜佔比也不大,“目前自己也在推行‘公司+農戶’,省去代收環節”。

      申請到“海南農產品現代流通綜合試點專案”的瓊海李昌市場開發公司經理李經明介紹,今年1月開始,公司與銷地天津一公司建立商流鏈條,公司在海南負責收購,運輸到天津由其負責銷售,這比之前自己在天津租檔口批發,效率高很多。“對接後,天津的公司不用來海南收菜,流通環節減少了,公司只收0.1元/斤代收費,去年一年銷售3.2萬噸,預計今年可增加至5萬噸。”

    農貿市場公益化?

      在蔬菜流通涉及到的人工費、攤位費、損耗費、包裝費、運輸費等成本,基本都由農戶和消費者埋單。

      哪些費用可以壓縮?在楊國慶看來,規範流通市場可以減少一些無謂增加的成本,比如有的批發市場收幾重費用,人工、包裝、貨源等被壟斷。李經明認為,能減少一些硬性收費最好,比如海口的過橋費。

      馬曉春認為,農業與工業相比,確實是弱勢產業,而且蔬菜等農產品作為生活必需品,應該更多體現其公益性。一是財政扶持保險公司,擴大農作物保險覆蓋面;二是國家可以給予一定補貼,讓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的功能向公益性傾斜。美國、南韓等發達國家的批發市場都屬於集體所有,而中國的批發市場都是私人或企業承包,入場費、攤位費都較高。

      整合農產品流通行業被看成資本投資的熱門領域。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說:“現在大型批發市場成了上市公司,要追求利潤率,要給股民回報,這樣的批發市場只有靠收費。”馬曉春也認為,上市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檔口收費就像房價,可能還會提高。

      據瞭解,海南試點農產品流通改革,政府也只是提供貸款貼息和財政補助,一位參與試點的企業負責人說,政府補助還不到10%。也就是流通仍會以企業為主導,盈利依舊是目的,除了裝置升級、要求提高,流通成本能否降低還有待觀察。

      目前,北京已提出要從公益性角度,統籌安排蔬菜零售網路建設,計劃每區參股收購15家菜市場。李經明、楊國慶等人都贊成零售農貿公益化,但擔心批發市場公益化,會存在管理不到位等問題。

  • 2 # 今晚尾條

    利潤有多少?說不好,農產品的銷售跟工業用品不一樣,因為農產品的特殊屬性,儲存時間極短,跟工業用品大不一樣,果蔬批發靠的是行情掙錢,零售靠的是今天有多少人買,面對未知銷售又不易儲存,有時候光看掙錢也不行,背後虧錢的時候也很多,這中間之間的利潤是有很多道理的,但是作為生意人,掙錢是天性,又不是做慈善,菜賣不出去的時候也沒看見誰可憐

  • 3 # 譚開峰

    從田間到超市,要經過大倒二倒,大倒就是從田間到市場,以菜花為例,地大一塊,市場上缺賣一塊八,多時賣五毛,超市一塊八拿貨,賣二塊八,五毛拿貨可能賣六毛,市場,城裡大街小巷都是菜花,不敢賣貴,你們想想錢讓誰賺去。誰賺的,貴的時菜農賺的多,多的誰也不賺錢,不信你試試,像今年春天,從市場買菜花,五毛,來到市場頂多賣一塊,或者賣八毛,都不賺錢對不。從市場買的時候一塊五六時,以田間地頭最少一塊錢,來到市民餐桌二塊五不,知道這個理吧,貴時都賺錢,多時都不賺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人口差不多有4億,50年後會不會成14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