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蘭若空

    1、重視教育。清朝統治者的祖先雖然是遊牧民族,馬上得天下,但實際上從皇太極稱帝開始,都效法漢室王朝的做法,尊師重教,尤其是對皇子們的教育,更是達到了苛刻的地步。從順治年間入關後,滿清政府逐漸統一全國,為了加強對漢人的控制,把儒家思想作為指導思想,大多保留明朝的制度,可以說清朝的統治者對漢文化是極為推崇的。康熙皇帝對眾皇子的教育尤為重視,每每在繁忙的政務中抽出時間檢查皇子的功課,皇子們每天早起晚睡,基本上就過年時休息一兩天。事實證明,良好的教育對於預防皇子放浪形骸、紈絝不羈非常有效果。清朝後面的皇帝也都非常重視教育,所以有人說清朝無昏君,教育是起著非常關鍵作用的。

    2、危機意識。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可以說經過封建社會兩千年的發展,尤其是王朝的更替,近的如明朝的覆滅,對於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來說觸目驚心,也正是有了前朝的經驗教訓,並且清朝是女真族建立的,在中原屬於異族,能夠獲得統治地位更加不易,所以清朝皇帝的危機意識都比較強。清朝的皇帝普遍都比較勤政,沒有出現像明朝二三十年不理朝政的嘉靖、萬曆等奇葩皇帝。

    3、皇子爭儲。

    中國古代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一般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后生的第一個兒子(如果能活到成年)基本上就會被立為太子,成為皇位的繼承人。皇后沒有兒子,才會考慮別的皇子。而清朝選擇繼承人卻沒有這樣的限制,因為他們的祖先努爾哈赤早先是遊牧民族,繼承人沒有立嫡子一說,即使後來入關後逐漸漢化,皇帝們在選擇繼承人時也堅持選擇賢明的皇子,不受嫡庶長幼的限制。這樣對皇子們比較公平,為了獲取皇位神器爭相表現、群雄逐鹿,皇帝也會在長時間的考察中最終選擇一位相對德才兼備的皇子繼承大統。

    我們今天討論的是清朝的皇帝相對宋、明沒有那麼“任性”,我想正是因為統治者有危機意識並且受過良好的教育,才相對於其他朝代的君主對國家對朝政更加用心去經營。我在這裡不是為清朝皇帝翻案,清朝作為封建王朝是腐朽的,它的覆滅也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 2 # 大聖駕到

    清朝為何沒有出現明宋兩朝“任性”皇帝,清朝無昏君,明朝皇帝奇葩多,明武宗朱厚照宮廷裡開酒樓,紫禁城旁建豹房,自己封自己為將軍,明世宗嘉靖愛煉丹,明神宗萬曆三十年不上朝,明熹宗天啟皇帝木匠活出神入化,宋徽宗是藝術家嗯,還發明瞭書法瘦金體。清朝為何沒有“任性皇帝”制度上的設計,不允許皇帝“任性”,宋朝有宰相處理政務,明朝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但設計了殿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後來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役成功後,在此基礎上設定內閣,內閣負責票擬,簡單說就是替皇帝看奏摺,寫意見。皇帝大筆一揮,負責批紅,準或者不準。清朝從雍正皇帝后設立軍機處,皇帝一人獨裁,大臣跪奏筆錄。還將康熙時期的密摺制度發揚光大,地方督撫可直接上密摺給皇帝,皇帝必須親自批閱奏摺,國運繫於皇帝之手,皇帝想要任性也沒有這個時間。皇位接班人傳賢不傳長,明朝朱元璋規定嫡長子為太子,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雍正皇帝經歷康熙時期九子奪嫡,深知手足相殘的危害,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不設太子,也不按嫡長子繼承順序,皇帝將傳位之人寫好放於正大光明匾後,老皇帝死後才公佈接班人,皇帝可以隨時更改接班人,這形成了一種人才競爭機制,只有表現優秀的皇子才能得到皇帝的青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皇帝“任性”,“任性”皇子已經被皇帝排除了。內憂外患的國運不允許皇帝任性,皇帝不想成為亡國之君,康熙時期清朝剛入關統治,需要鞏固統治,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平定葛爾丹叛亂,發動雅克薩自衛反擊戰,成為了一代明君。雍正上臺面臨著國庫嚴重虧空,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納糧,一體當差,各種搞錢的辦法。乾隆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嘉慶平定白蓮教起義,道光皇帝遇到了英國侵略的鴉片戰爭,咸豐皇帝遇到了太平天國起義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光緒皇帝遇到了中日甲午戰爭,國運不濟,皇帝想要“任性”也沒有時間。

    所以有了一種說法,清朝無昏君。清朝有才能平庸的皇帝,但是沒有“任性”,胡作非為的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吃生花生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