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聖劍17

    是名這麼都你故意的,是現實需要這麼定義的,是戰爭實踐這麼定義的。現在戰爭條件下,會強調機型和名稱的具體化嗎?我想戰鬥機就足夠了,當作戰手段決定機型和作戰理念的時候,當時代具有強大製造能力的時候,即使是無人機也會具有科技能力的前沿水準。。。謝謝了,吉祥快樂

  • 2 # 兵說

    截擊機是專門用來攔截轟炸機和導彈的飛機。這種飛機的爬升率大,飛行速度快、升限高、航程遠,有良好的雷達及電子裝置,全天候作戰能力強。現代截擊機裝有精密的截擊雷達,完善的火控系統和以空空導彈為主的攻擊武器,能在遠距離上攻擊來襲的飛機和其它飛行物。

    二戰期間,空中攔截任務由殲擊機完成。到了20世紀50年代,有的國家研製設計了專用的截擊機。如美國的F-102、F-106,前蘇聯的蘇-9等。60年代後期,則有了3倍音速的截擊機,如前蘇聯的米格-25、美國的YF-12等。後來有了現代戰鬥機,全天候作戰能力和空戰能力都已很強,可以取代截擊機的作用,所以從70年代開始各國一般不再研製專用的截擊機。

    圖:雅克-25是蘇聯第一款最為成功的專業截擊機,採用的獨特的翼吊式佈局使得它同時滿足了蘇聯防空軍當時尚屬非常苛刻的兩個技術指標航程遠和安裝雷達。因其優異的效能,雅克-25派生出眾多的改進型,如改進型雅克-27不僅具備出眾的截擊效能,其偵察型長期作為蘇聯空軍的戰術偵察力量,直至服役到20世紀80年代。

  • 3 # HE觀察

    二戰後,隨著冷戰的開始,預想中的熱戰很可能會是核大戰,當時,人們認為轟炸機會成為核武器的主要投送工具,那麼,在敵人的轟炸機進入投彈位置之前將其擊落,就成為一個重要任務。

    戰後,噴氣式轟炸機開始大量出現,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轟炸機飛的越高越快,這就要求要想擊落他們的截擊機,必須也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爬升到儘可能高的位置上,然後將其擊落,截擊機的作戰物件主要是對方的轟炸機而不是戰鬥機,因此對機動性的考慮並不多,五六十年代成為截擊機的黃金時代。

    但到了六十年代後期,尤其是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的經驗,空戰中其主要作用的還是戰鬥機,越來越強調機動性,在第三代戰鬥機發現後,很快戰鬥機發展為多用途戰鬥機,尤其是西方戰鬥機,其可以執行爭奪制空權、遠端截擊和對地攻擊等任務,典型的就是F-15和蘇-27.

    現在,西方國家和中國等國家,已經不再發展專門的截擊機,重型多用途戰鬥機實際上已經取代了截擊機,不過,俄羅斯例外,俄羅斯空軍還裝備著改進型號的米格-31遠端截擊機,用於守衛西伯利亞和北極圈等地,俄羅斯在這裡缺乏足夠的雷達站和防空基地。

    米格-31可以攔截戰斧等型號的巡航導彈,但無法對付美國的隱身轟炸機和隱身巡航導彈,為此,俄羅斯正在發展米格-41,是否最後能研製成功還不好說。不過,個人認為,沒必要發展單獨的截擊機浪費資金,俄軍現役的蘇-35、蘇-30SM,以及將要裝備的蘇-57,都可以承擔遠端截擊任務。

    現在,美國空軍也用F-22替代了部分F-15,部署在阿拉斯加承擔遠端截擊任務,技術的發展,足以讓這些多用途重型戰鬥機取代專用的截擊機,而俄羅斯空軍研製米格-41,可以看成是近年來俄羅斯空軍多用途戰鬥機思想的一種倒退。

  • 4 # 紅色手電筒

    截擊機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曾經盛行的一時的作戰飛機,現在除了毛熊的米格31,其他國家已經沒有專門的截擊機了。

    五六十年代,美蘇兩國都在準備核大戰,當時的核彈投送工具中,導彈的射程太近,精度也不夠,所以戰略轟炸機還是最實用的核武器投送工具,為了對付這些空中來的威脅各國都開始大量使用截擊機。

    實際上截擊機的出現除了對轟炸機攔截的需求以外,還有很大程度上是由當時的航空科技水平決定的。當時的發動機主要還是渦噴發動機,電子元件的小型化才剛剛開始,要達到大航程,完善的電子火控系統,所以截擊機的體積都很大。

    美蘇兩國使用截擊機的戰場主要是在北極上空,這裡是兩國最近的地方,也是轟炸機的最主要進攻航線,也就是截擊機的主戰場,這裡的氣候寒冷,沒有人煙,在這裡不可能修建大量的機場,所以對於飛機的航程要求很高,同樣因為沒有人煙,所以也無法部署大量的地面雷達站,所以對於飛機自身的電子系統要求很高。

    而由於預定的作戰物件都是大型的轟炸機,轟炸機不可能有太高的機動性,所以對於飛機的機動性要求不用太高。但是對於飛機的速度要求很高,截擊機美蘇都是作為一種活動的空中導彈發射器來使用的,作戰方式就是在地面雷達的粗略引導下,接近敵方轟炸機,利用自身的雷達發射導彈,並引導雷達擊中目標,然後就是飛回去,這樣要求截擊機可以快速搶佔發射位置,所以飛行速度一定要快,像米格25還有SR71的前身都是按照3倍音速來設計的,就說明速度對於截擊機非常重要。

    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電子元件小型化的發展,使得三代機的效能已經可以達到一般的戰鬥機可以達到當時截擊機要求,尤其是電子裝置,像美國後來的截擊任務就是由F15來執行,蘇聯的截擊任務很多是由蘇27來完成。而截擊機由於用途太單一,只能截擊大型轟炸機,無法作為一般的殲擊機使用,米格25在幾次中東戰爭中都沒有什麼像樣的戰果,所以作為戰鬥機種,截擊機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的戰場。

    不過,由於高空高速的效能不錯,很多的截擊機改行當作偵察機使用,使用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飛機的機體壽命也已經達到末期,到時候截擊機也就將推出現役,成為歷史。

  • 5 # xXx22

    嚴格意義上的截擊機確實是消失了,準確點說,自從三代機起,嚴格意義的截擊機就消失了。其實戰鬥力一直都是一個平臺,一個載體,一個堅固的機身,一套合理的氣動佈局,至少一臺可靠的發動機,再加一個智商正常的飛行員,飛機平臺就打造完了。剩下的就看你給裡面裝什麼裝置了,早期的技術限制,飛機沒法造的很大,但是航電裝置體積都不小,所以只能選一種裝進去,所以當時的飛機功能都很單一。到了三代機,飛機的效能達到了新高度,電子技術也進步飛速,原先上不了飛機的各種電子裝置都能一股腦塞進去,重量還更輕!所以飛機就具備了承擔更多工的條件,F14是以截擊機為目的設計的,卻成為了那個年代最好的空優戰機,晚年還幹起了戰鬥轟炸機的活兒,而且乾的很不錯,可見只要平臺底子好,幹什麼活多不是難事!

  • 6 # 重大現場

    這屬於技術進步,與需求變化的共同結束。

    所謂截擊機,為戰鬥機的一個重要分支,興盛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任務就是執行防空作戰,對付大型轟炸機,高空偵察機等,那時各國研發與裝備多款截擊機,比如;蘇聯的圖128,但是其研發工作很快就停止了,目前除了俄製米格31外,其它國家不再列裝該型號,中國的殲8也是截擊機設計的,但是在實際上,人們不將其歸類到截擊機中。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是航空技術快速發展時期,大型遠端轟炸機發展相當快,它所帶來的威脅相當大,尤其是它作為核彈詳要投送工具之後,如果對抗轟炸機,也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這成為研發截擊機的主要動力。

    截擊機強調高空高速,升限等,以求快速反應,佔據對轟炸機的有利攻擊位置等,也要求大航程,以求長時期的巡航,為此放棄了機動性,也許是不長於格鬥的戰鬥機。

    後來隨著技術的發展,遠端導彈的發展,戰略轟炸機不再是主要的威脅了,同時,普通戰鬥機在技術上也可以保持相當高的速度等,電子技術的發展,也讓機載雷達及空對空導彈日愈成熟,專用的截擊機顯然有功能過於單一,實際到了70年代,新一代戰鬥機出現時,F15,F14等,在效能上已經可以滿足截擊作戰的要求,如此一樣,對截擊機的研發也就是失去必要性了!

    截擊機已經不適用於現代戰爭的要求,也因有俄羅斯尚在列裝米格31,那屬於特定的情況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流逝,截擊機將成為歷史。

  • 7 # 軍武小咖

    現在其實還有截擊機的,比如大毛的的米格31,但是目前世界上國家似乎沒有再裝備截擊機。

    截擊機的特點是具有快速反應能力,在接到警報後可以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快速飛臨指定空域,對目標實施攔截攻擊,尤其是對於大毛這種地廣人稀,國土面積大的國家來說,尤為重要,因此在設計上特別強調對速度與爬升率的需求。

    在二戰結束後,鑑於原子彈的摧毀威力,很多國家一度將截擊機視為同傳統戰鬥機同等重要的機種。不過在導彈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截擊機往往可以透過傳統戰鬥機加上導彈來滿足。所以說在世界的潮流中不再專門發展截擊機機種,而是以戰鬥機同時擔任攔截任務。

  • 8 # 一葉楓流

    應該說現在沒有再研製專用的截擊機了。因為截擊機的資源利用率太低,綜合性能差,在目前武器系統越來越昂貴的環境下,研製生產專用截擊機太土豪了,一般國家負擔不起。

    另一方面是截擊機只適合於少數空軍大國,地廣人稀。 不能到處建立雷達站,部署防空導彈。中間的空白需要截擊機去填補。

    雖然沒有專門的截擊機了,但是很多戰鬥機按照一機多型設計,發展了截擊型號。70年代歐洲的狂風就有截擊機型號,目前已經退役。瑞典的Saab37雷式戰鬥機就有截擊型。蘇聯的蘇-27最早也是部署到防空軍,屬於截擊型戰鬥機。

    現在的電子技術發展,雷達搜尋距離遠,空空導彈射程完全在視距之外,截擊機的功能部分被導彈取代了。即使是制空戰鬥機,也可以用遠端導彈執行攔截轟炸機的任務。

    現在隱身轟炸機出現後,單純依靠機載雷達發現隱身轟炸機幾乎是不可能的。那種地面雷達發現,地面雷達引導截擊機飛到目標空域,截擊機依靠機載雷達發現目標,截擊機發射導彈攻擊的模式遇到挑戰。

    面對隱身轟炸機的防空系統需要新科技的支援。

  • 9 # 四川達州人

    截擊機是戰鬥機分類之一,基本功能就是本土防空,負責攔截敵方航空器與飛航導彈,所以二戰後開始流行。比如蘇聯蘇15、米格31甚至轟炸機改型的圖128。對應的,美國同樣有專業截擊機如F104。中國的殲8系列也是。

    蘇15:

    米格31:

    圖128:

    F104:

    殲8:

    三倍音速的美製YF-12A截擊機:

    隨著第三代和第四代戰鬥機的發展,主流戰鬥機開始向通用型發展。而截擊機功能單一,作戰方式就是利用大航程、大載彈量,高速接近敵方飛行器,在地面引導下發動攔截射擊,發射完導彈就高速脫離,下一批截擊機繼續如此。

    所以,因為截擊機身軀龐大,作戰手段簡單粗暴,雷達粗糙,機動性極差,遭遇敵方戰鬥機幾乎沒有空戰勝算,所以歐美目前已經沒有專業截擊機,截擊任務交給通用戰鬥機完成。

    即便俄羅斯宣傳的下一代截擊機MIG41也是空天戰鬥機,兼任截擊任務:

  • 10 # SS震旦1

    截擊機跟遠端轟炸機的興衰休慼與共的。

    自從杜黑的制空權誕生後,轟炸機就是空軍的主要攻擊武器,而與之對應的則是重火力的驅逐機,也就是早期的截擊機,如BF110這類飛機在二戰前是各國空軍制空的重點機型,而BF109這類輕型戰鬥機則是輔助力量。但是德軍片面要求轟炸機具備俯衝轟炸的邪路以及不列顛空戰讓BF109成為制空主力,直到二戰後期。

    德國末日科技的火箭截擊機則把截擊機發展到另一個高峰,或者極端。高爬升率,大升限重火力,以及機場保衛的作戰半徑。完美的詮釋了截擊機在大規模機群水平轟炸時需要具備的戰術要求。然後,喜聞樂見的鬼子在廣島長崎吃了兩枚boon。一切又變了。

    大機群水平轟炸時代,截擊機能達成攔截5%的來襲目標就是勝利,在戰後一代噴氣式對陣B29這類典型的大機群水平轟炸目標時,這個戰果是可以輕易達到的。但原子彈的出現,讓每一架漏網之魚都可能毀天滅地。所以需要儘可能的遠距離攔截。面對有優勢遠端轟炸機的美國,蘇聯的截擊機可謂是兵多將廣,但是截擊機火力的巔峰,是美國F89蠍子和她的妖怪核空空火箭。沒看錯,核空空火箭。

    當然,按照正常的劇本,核空空火箭之後就是核空空導彈了,但是蘇聯人站出來了,赫魯曉夫的“香腸生產線”給戰略核空軍差不多判了死刑,50年代技術水準的B52也成了最後產量超三位數的遠端轟炸機。畢竟彈道導彈既遠切快,還不容易攔截(毛子:老子登峰造極的核地空攔截導彈)。截擊機轉向為廣大荒無人煙地區進行防空補盲任務。

    毛子:知道啥叫“空中高射炮群(防空導彈群)”嗎?米格25/31,蘇30(蘇聯版)就是這類截擊機。具備雙座,大功率雷達,遠端空空導彈,高速大航程。為了讓在渺無人煙的西伯利亞把滲透的狐狸揪出來,蘇式截擊機需要這些技能,但不考慮空戰奪取制空權(那是前線空軍的任務,不過敲下預警機加油機啥的,蘇式截擊機還是不介意的)。理論上蘇式截擊機會看的越遠,飛得越高越快,不過蘇聯沒了,也就沒有然後了。

    然後,說下我們久經歲月,名聲在外的空中美男——八爺。八爺不是正經截擊機,不過當時我們技術只能保證其截擊任務最優。沒辦法,被老大哥逼得,趕鴨子上架叫花子跟龍王爺比寶。然後,走的蘇系截擊機的發展道路一直到今天退不了休。八爺從首飛到現在五十多年了,連個接班的影子都看不見,為啥?

    遠端防空補盲有重型空優就可以了,超音速轟炸機就毛子老舊的圖22跟圖160,還是盟友。美國更愛用B2而不是B1B,而且對付轟炸機把丫敲在機場多好。

    這也就是截擊機現實狀態:養不起用不上沒對手(中小國家),冷戰剩下的夠用(俄國),不夠用但湊合買不來(米格25/31)也不值當再研發(中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場相聲倒二和底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