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迷樓
-
2 # 靈魂的香氣
對於林這件事情,我始終認為是家裡的關愛太少。
當不幸發生的時候,唯有最親近的人,才能給予最溫暖的關愛保護心理疏解。母親是此時最重要最直接的關愛者。
但是就這件事,林幾乎沒有從母親身上得到過溫暖理解和保護,她始終是一個人孤單單的和這種心理傷害作鬥爭。
這世間有很多的善良和美好,但是邪惡仍然是無處不在。如果做了父母,就應當全力的仔細的呵護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請父母傾盡全力的去愛她,保護她,讓她的心理傷害儘可能的降低到最少。
-
3 # 雨落薛然夢
更多受害的孩子,像《熔爐》裡的聾啞兒童一樣發不出聲音。他們的身心均受重創,在罪犯的控制,家人的軟弱,旁觀者的冷言冷語中,越陷越深,一生都無法走出陰影。
每每曝光,我們都悲憤莫名,恨不得殺了惡人而後快。但問題是,罪行就在你我身邊,簡直防不勝防。與其事後譴責,不如做好事前防備。不難看出,乖巧、無知、沒有自保意識的女孩是罪犯最喜歡下手的物件。
因此,關鍵中的關鍵,在於安全意識的強化和性教育的覺醒。
-
4 # 姝斐兒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作者林奕含上吊自殺受關注】前幾天,一個名叫林奕含的26歲女作家在家中上吊自殺。林奕含從小熱愛文學,今年2令月,她出版了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然而就在出書的2個月後,她離開了這個世界。當人震驚和惋惜。出版社宣告表示,林奕含選擇結束生命,是走不出被誘姦的夢魘
“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出版社遊擊文化公開道歉,坦承代轉發林奕含父母宣告之內容有疏失。宣告指出,他們忘記基本立場:沒有人可以代替奕含說話,即使是父母、親友或者出版社,也都只能代表各自的聲音。網上許多人把小說主角房思琪和作者林奕含劃上等號,遊擊文化表示,這個問題不僅無禮,更有違理解創作者的心意。
“……4/27的凌晨至上午,我們都與奕含親友持續聯絡著,同時也不斷重新檢視過往與奕含本人的互動紀錄,確保所有將來的相關事宜能最大程度符合她的意願、以及出版當時的承諾。奕含父母在溝通協調的過程中決定自行發出宣告,或許因心情過於慌亂而措辭不夠精確、訊息流散,致使網友爭相質疑來源的真實性。是以我們決定出面代轉,擔任證實訊息來源的統一視窗,承接奕含父母與大眾之間的對話需求。
我們轉發父母宣告的原意,是為了緩解當下的紛擾與不安。但經過數日的內部檢討,我們深知當時的決定和處理方式並不完備,第一時間確實忽略了出版社本身的責任與主體性。
我們反省當初比較理想的做法,應該是在轉發奕含父母宣告的當下,就同時加註出版社的立場。這樣的註記不是教條式的警語,也並非因為受到政府機關警告、壓抑家屬的聲音,而是希望提醒一個簡單、卻常心急忘記的基本立場:沒有人可以代替奕含說話。即使是父母、親友或者出版社,也都只能代表各自的聲音──我們確實無法置身事外,但我們的發言更應該強調每個角色位置本身的侷限性。”
大家還是有理性。“沒有人可以代替奕含說話” 父母說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實。要看是怎樣的父母,
對父母的順從反噬了她。
這本書的出版,對於作者本來來說就是很大的壓力,無數的讀者都會認為是作者本人,對作者和父母來說都是巨大的打擊。心理建設還真的不好說,我只知道在書中,主人公有告訴過媽媽教師怎麼了,但是媽媽確沒有當回事,父母對於孩子的關心不夠,希望不要在有這樣的悲劇。
-
5 # 一介布衣168851451
現在留守兒童,步入社會的少女………………這些都是弱勢群體,願都能得到保護,有段時間還看到有的藉助扶貧的名義強姦山村小女孩,畜牲不如,這種人渣殺了都不可惜。待小孩大了心裡陰影面積該多大。學校都要開心裡輔導課,教好小孩看好小孩,特別是農村,還望大人多都關注!!!
回覆列表
臺灣女作家林奕含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最終出版者是“遊擊文化出版社”。當然不能把林奕含的死亡完全怪罪到遊擊文化出版社身上。但是不能不說,這本書的貿然出版,沒有考慮到林奕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巨大的社會壓力,相當於把林奕含往死亡邊緣上又推進了一步。這本書的出版成為壓垮林奕含的最後稻草。
而在這之前,臺灣寶瓶出版社社長朱亞君卻決定不出版這本書。她說:“很簡單,我擔心出書之後的種種,她無法承受,出版是承擔,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那是一條命。”朱亞君選擇了退稿。我覺得朱亞君對此事是負責的,她不是想的僅僅出一本書,而是要為生命負責。
小說出版後,媒體把它當作林奕含的親身故事,而不是小說,關於她幼年被誘姦的故事甚囂塵上,已嚴重地影響到她的生活,世人對她也瞥以異樣的眼光,作為八卦談資來談論;林奕含已經結婚,此事導致林與丈夫、與家人之間無法彌補的裂痕,雖然丈夫深愛著她並竭力保護她,但據曝光,此前林與丈夫已經分居。
因為幼年被性侵這件事已成為林奕含心中縈繞不去的陰影,所以怎樣讓她儘快走出陰影,抵達健康的心理彼岸,恐怕是比她出本書更重要的事。在這點上,林奕含和她的家人、醫生雖然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我覺得依然是不成功、不徹底的。
心理陰影是一種“吞鉤現象”,它是負面事件導致的神經高度緊張、情節反覆廝磨的結果。面對這種吞鉤式心理現象,只有透過深入的心理分析幫助患者放鬆,用耐心的心理疏導才能幫助患者吐鉤。只有把鉤吐出來,患者才會在心理上得到紓解,身心得到徹底放鬆。這需要做心理分析基礎上的心理疏導,解決其心理深層的失衡問題。
在目前的社會轉型中,有很多人心理失衡,自殺現象頻發,很多人都有潛在的心理抑鬱、精神失常問題。我接觸過一位曾經抑鬱過的朋友,他說他抑鬱時每天有一萬條理由自殺。當然社會公正是最終醫治很多問題的靈藥,但很多家庭、工作等微觀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們真的需要加強心理分析和治療,以紓解緊張社會關係下心理暫時失衡的朋友,讓他們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