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殿風來暗香滿
-
2 # 鯤抓封D資大息奇貴族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母這個字用的好。我們先把上段關鍵詞瀝出來看看: 始 母 子 復守 塞 閉 見小 守柔
始,源頭也。靜詞。人可用動詞“追源”逼近。
母,聚寶盆也。金飯碗。有它則有一切。
子,母之用之得果也。母厚則子貴。
復守,人的成績成就是子。出成績了後不可以傻乎乎站在成績上不歸零。而應當反身回去守住成績的根本---母那裡,把母守住了。否則金飯碗被砸是什麼後果?
塞,閉,都是指不要過分揮霍母。最好母與子之間只有一個通道即可。道家一詞叫“守一”,很重要。就是叫你①守母不守子。②只要守住一個通道,不可以過多。
“一”是個很奇妙的詞。一是零與二乃至萬之間唯一唯有的那個過路聯絡點。為什麼不守二?因為二與萬沒差異,守二必守萬了,等於找死找累受。所以,守一就是守住那個唯一的母和那個唯一的一。有點像過去戰國七雄時期的秦國那樣。秦國不像魏國南韓處於四戰之地。秦國只要守住本土和東出的那個關口就左右逢源。
塞與閉就是關閉自己的災禍之門。母體上開口,最佳方法就是隻開一個口子不可開多了。
見小,守柔。是本段原文與道德經其他段的連線詞彙。這裡從略。
-
3 # 陳廣逵
第五十二章
[原文]
[通釋]
天下有源頭,把它當作天下的根本。得到了它的根本,就可以知曉具體事物的特性;知曉具體事物的特性,再堅守它的根本,終身不會出現差錯。堵住那些入口,關閉那些出口,終身不用辛勞;開啟那些出入口,以外力幫助它們行事,終身不可挽救。呈現出微小才叫明智,保持著柔弱才叫頑強;保持著自己微弱的光,又回覆了自己本來的明亮,這樣就不會給自己留下災難:這叫做因循常道。
[註釋]
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天下有源頭,把它當作天下的根本。有始,先於天地的初始。始,起始,源起。以為,把……當作。天下母,天下的根本,即“道”。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
②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得到了它的根本,就可以知曉具體事物的特性。既,已經,在……之後。得,把握,掌握。其,代詞,前一個指代“天下萬物”,後一個指“道”。其子,道之子,即具體事物體現的道。
④沒身不殆:終身不會出現危險。沒身,終身。沒,同歿。殆,音dài,危險。
⑤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堵住那出口,關閉那入口,終身不用勞碌。“塞其兌,閉其門”是“互文”形式,又是比喻表達,即自我封閉,閉目塞聽,達到無智無慾的狀態。塞,音sè,堵住,堵塞。其,不確指代詞,自己,它,它們。兌,《說文》:兌,說也。《易·說卦》:“兌為口。”口,言之所由出,故“兌”為“說”的本義。門,出入之口。勤,辛勞,辛苦,勞碌。
⑥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開啟那出入口,(以外力)幫助它們行事,終身不可挽救。開,有版本為“啟”,開啟。濟,幫助。事,用作動詞,行事,做事。救,挽救。
⑦見小曰明,守柔曰強:呈現微小才叫明智,保持柔弱才叫剛強。見,音xiàn,表現,顯現。
⑨無遺身殃:不為自己留下災難。遺,為動用法,為……留下。身,自身。殃,災禍,災難。
⑩是為習常:這叫做因循常道。是,這。為,音wéi,叫做。習,傅奕本、蘇轍本、吳澄本、帛書甲本等為“襲”,承襲,因,因循。常,永恆不變的道理,即“常道”。
[意義歸納]
本章談的是“大道”與“小道”的關係,是處理具體事物的思想方法,強調在“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的前提下承襲常道,保持無為無慾,“見(xiàn)小”“守柔”。
[考辨]
有人在解釋本章時居然用了“光芒萬丈過一生”的題目,恰恰在跟老子唱反調,與道義相違。不僅在本章強調“見小”“守柔”,老子還說過要“微明,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光芒萬丈”是示強,必會招致災難。因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章)。
[解讀與點評]
“母”,大道;“子”,具體事物的道。王弼說:“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捨本以逐末也。”
在“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中,“兌”“門”皆隱喻,是與外界接觸的通道。王弼說:“兌,事欲之所由生也。門,事欲之所由從也。”塞兌、閉門就是自我封閉,從而達到無智無慾無為,無事永逸,所以“終身不勤”。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呈現出微小才叫明智,保持著柔弱才叫頑強;保持著自己微弱的光,又回覆了自己本來的明亮,不給自己留下災難:這叫做因循常道。
見,音xiàn,表現,顯現。“見小”與“守柔”都是主觀能動表現出來的態勢。王弼釋“見”為“現”:“為治之功不在大,見大不明,見小乃明;守強不強,守柔乃強也。”何謂“見小”? 就是俗話說的“不顯山不露水”。“見小”與“守柔”角度是一致的,都是自身外在的表現,而不是對外物如何,如果以“見”為“jiàn”,“小”就成了身外之物了,體現不出本身。
“用其光,復歸其明”的兩個“其”都指“道”。“用其光”,就是保持道自己本有的微弱的光,依道而行;“復歸其明”,即“又展現出自己本來就有的明亮”。這種明亮“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第十四章),既不耀眼,也不昏暗。因“見小”“守柔”,似乎顯得黯淡、柔弱,但道之光始終存在,始終保持著柔弱但頑強的生命力,保持著道本來就有的明亮。
“無遺身殃”是“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的結果。
“習常”就是因循常規,堅守常道。“知常曰明”(第十六章),“光而不耀”(第五十一章)。
-
4 # 王志敏60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出自《道德經》五十二章,意思是說天下萬物都有它的原始狀態,這種原始狀態就是萬物生長髮展的根源。既然知道了萬物的根源和發展變化的規律,以此可以推測瞭解它發展變化的結果。既要知道萬物發展變化的結果,還是要去研究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源和其規律,即道的變化規律,按照自然發展的規律做事,終生就不會感到迷惑(殆)。靜其心,關起門來研究,終生都難以窮盡(勤)。若盲目亂說,不按自然規律做事,急於求成,一旦做錯了事情,將會抱恨終生,那就難以挽回(救)了。
回覆列表
感恩題主給了這樣一個好題目。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二章中。
原文大致如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duì),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yāng),是為襲(xí)常。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句話,供各位老師參考!
首先,本章為什麼一開始就提出“天下有始”這個問題?因為老子認為這個問題不可避免。
天下萬物總有一個開始,是誰來創造這個世界?是誰來開這個頭的?
老子把開始這個狀態叫做“道”,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就叫做天下萬物的母親,如果懂得了母親執行規律的根本,也就是懂得其子(萬物)的執行規律;如果懂得了其子(萬物)的執行規律,也就能明白個體與世界萬物及道之間的關係;如果再能從“得母”,和“知子”的基礎上,迴歸到尊道崇德上來,那麼人生守持正道,就能一輩子沒有危險。
內修和外修
如果我們從外修角度來說,這個“外”就是表示人與道的關係。
另外,從內修而言,人生就是一個修行,修行不是一個人的個人修為行為,真正的修行就是把個體融入到整體的一個過程。
如何融入?
從肉體上,從精神上,從舉止言行上,都是,又都不是!修行的主體,是個體的整體性,涉及到您的身體不是您的身體,您的身體是天下的身體、是大眾的身體、是為人民服務的身體。
所以,我們從個體方面修都不可能到位,都修不到肉體、精神、言辭的抱一。
因為我們人來到這個美麗的星球只有百年一瞬間而已,我們對世界、對自己的認識,都是從周圍的具體事情開始認知的;而且使用的工具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人體感官。
所以,從思維習慣來說,必然會出現區域性與整體之間的矛盾,人的思維往往陷入一種自我為核心的侷限性。
人要打破這個自我的束縛,我們必須要做什麼?
第一,是要學習前人的思想和經驗。第二,是要自己親身體驗,用整體的心、用天下的心去體驗大道。當人類在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過程中,為自己看得到、聽得到、感覺到、我知道的創造性成果激動不已的時候,人類一定不要忘了:
自己只是大道的一份子!現代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觀念,對自身潛能的遮蔽及負面影響是巨大的!這不是危言聳聽,如今生態環境的破壞已經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了!
其次,本章第一段為什麼要強調“守母”呢?地球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母親。
很多年前,地球母親依靠自身迴圈功能的生態環境,養育了地球上廣大的生命,那個時候的地球母親是幸福的、快樂的、自在的。
可是今天的地球母親已經被貪婪的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類折磨得不行了——地球母親依靠自己生產的物質已經無法來滿足人類的需求了,於是人類就開始扒母親的皮(即到處砍伐森林,昔日的湖泊草原變成了荒漠);吃她的五臟(金礦、銀礦、錫礦、煤礦、水晶礦等);喝母親的血(到處搶佔地盤開採石油)……
現在的地球母親已不是昔日的地球母親了!地球母親已經病的很重了,母親已經病得會經常性的出現地震、海嘯等自然災難了!所以,拯救地球母親就是拯救人類自己!因此,當我們認識到自然是我們生存的根本——自然於人類應該居於母親式地位的時候,我們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自然生態。“守母”就是守住生命的根本,就是守住生命的本來面目。
“守母”的含義有二,也就是說,人與大自然有兩種聯絡方式。第一,人類與宇宙間的一種無形聯絡:人是宇宙造化而來的,人與人是宇宙網際網路中的一個結點而已,這是一種超越人類肉眼感官的整體性認識論。作為大道之子的人類,只有尊道貴德——尊重萬物就是尊重天地大道,尊重萬物就是操守道德!人類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利害關係是不可妄殺。
天地間有情眾生,只是生命表現形式不同和生命的特徵不同而已。所有的動物都是自然母親所養,所以妄殺者也必然會遭至妄殺;傷其生命閉其門戶者,必然會被傷其生命閉其門戶,這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之天理,所以萬萬不能做不可救藥的傷天害理之人!
自然賦予人的本性就是愛與善,只有明白愛與善是人性的核心和根本,我們在個人修養中,才能守住“母”,守住感恩、知足、健康、寧靜、快樂的狀態。
所以“守母”,除了有保護自然母親的意思外,人類還要不斷地超越自我的侷限性,才能明白更深層的道理,讓人類的行為迴歸到自然賦予的本性上來——這樣才是人類真正的長治久安之道!
第二,現在我們講人類與宇宙間的一種有形聯絡,即肉眼感官看得見的有形聯絡。在人世間,我們要遵守自然規律,包括要遵守人與事物之間的作用規律、人與社會法規之間的規律;更是要遵守生命自身的運動規律,即餓了就是要吃,困了就是想休息,渴了就是想喝水……
一句話,人體的構造既要注意補充營養,吸收氧氣的納新;又要注意排洩廢物的吐故。也就是說,開放的生命體系,最需要的是人類的收斂,即要“既知其子”,又要“復守其母”,生命的和諧在於內在的統一和外在認識自然規律的合一。
再次,本章強調的是“沒身不殆”。老子的言外之意在於,人類喜歡好大喜功,喜歡貪得無厭,喜歡自以為是,喜歡逞強聰明,喜歡過度享受,喜歡沉浸於安逸狀態,而不知守護自然大道,不知守護我們的生命之根,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沒身不殆”,就是自在圓滿。
第一相當於《道德經》第二十二章的結論中所說:“誠,全而歸之”。歸到哪裡?歸到“沒身不殆”,歸到自在圓滿。
第二相當於《道德經》第五十九章所說:“深根固蒂,是謂長生久視之道”。這個“深根固蒂”是什麼?就是守住母,守護我們的生命之根,我們將是終身受益。而且您會永遠抱一,得到應有的果位——這個果位就是沒身不殆,就是終身沒有危險,快樂天長地久。
第三相當於《道德經》第二十八章所說:“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這個果位就是“器”,這個“器”表示什麼?表示貴,表示福,表示您這一輩子守住母,守護我們的生命之根,就是守住我們的感恩知足,守住健康快樂。
第四相當於《道德經》第五十一章所說:“道生之,德蓄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就是說我們只要懂得了自然大道生養了天地,生養了天下萬物,生養了我們人類,然後您只要守住道德的話,您就可以“沒身不殆”。
可是我們現代人類因多為追求名利、追求慾望,而為此墜毀到比較低的能量層次維度裡去了,墜入到因果輪迴的空間去了,墜入到消極的層次空間了。
第五“沒身不殆”的修煉,不要總以為是我們眼前這一輩子的事情,這是我們生生世世的解脫。生命是一條長河,解脫的前提是活著的時候就能夠訓練自在圓滿,透過量化品質、提高心性、增強長情大愛的神性服務意識這個修煉的點,讓我們這輩子進入道德里面去。這是我們優勢的地方,我們守住道與德,就叫“沒身不殆”,就是不會消亡——您的神不會消亡,您的神會越來越壯大。
當我們越來越接近道與德的本體之時,也是宇宙集體智慧的力量在您身上流經祝福之日。
讓我們一起走進生命,瞭解生命,綻放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