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讀書A

    原文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第一子張問,十世以後的事情,現在能預先知道嗎?這裡的“世”,改朝換代叫一世。子張問的是改朝換代的事,如果周朝亡了,又換了一朝,又亡了,如此十次改朝換代之後,天下之事,您現在能預知嗎?第二孔子回答說,殷朝因襲夏朝的禮,在制度上有所損益。孔子說的“禮”,錢穆解釋說,是指一切政治制度、社會風俗、人心之內在,以及日常生活之表現,而又為當時大群體所共同遵守者。第三夏朝有天下四百年,改朝換代之後,殷朝還是因襲夏的禮儀制度,只是有所增減。殷朝有天下六百年,改朝換代之後,周朝也是因襲殷朝的禮儀制度,根據需要有所增減。觀察歷史的演進,必有因襲於前,又必有增減損益。觀察它哪些變、哪些不變。不變的,知道百世相通。變的,知道它變化的道理規律。這樣,不僅十世之後可以預知,百世之後,我們也應該可以預知呀!第四未來就在歷史裡。我們社會上每天發生的事,歷史上都發生過千百次,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所以熟悉歷史,就能預知未來。

  • 2 # 無知先生

    此句出自《論語 為政第二》: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大概含義是:

    子張問孔子:老師,十代人之後的事您知道嗎?

    孔子回答:殷朝因襲自夏朝,其禮制的變化(增加或減少)是有跡可循的;同樣,周朝因襲自殷朝,其禮制的變化也是有跡可循的;周朝以後呢?就算再過一百代,也能夠(根據這樣的規律)而知道啊!

    孔子為何能這樣說?

    因為孔子是通《易經》的明道之人,所謂“萬事不離其宗”,只要能夠把握道的宗旨,其他的變化不足為奇。

    也難怪後世有李淳風和袁天罡的《推背圖》,推演了後世上千年。孔子所說的“百世”又有何難呢?

  • 3 # 無功用行

    十世:比喻時間久遠。三十年為一世。

    子張問孔子:是不是可以先知,預言將來怎麼演變。

    孔子回答:殷商時期的文化是哪裡來的?是由夏朝時期的文化演變而來。區別只在於社會的變化之後,有的減損了,有的增益了。周朝時期的文化,是由殷商時期的文化有所加減後漸變而來。文化就是這樣子繼承發揚的。即使再過去百世,只要文化命脈不被斷絕,就能大概猜出會是什麼樣子。

    所謂傳統文化,傳承的是核心系統,傳承的是系統之上的漸進演變,而不是傳承外在形式,不是頑固堅持、妄想保留所認為的原來的樣子。因為沒有原來的樣子,最初的文化是什麼樣?最初應該是沒有文化。若是要頑固保守,那麼應該堅持保留什麼呢?社會在變,文化的表現形式也需要變,但是文化的命脈不能變。

    文化命脈是什麼呢?

    文化是指特定的思維模式,而文化命脈就是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理解,注重於哪類關係的踐行。所以說孝與悌是中國文化的命根。

  • 4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評述】世,朝代更換叫做一世。因,沿襲。損,不足。益,好的地方。禮,理,良知的意思。

    子張問孔子未來的世界會怎麼樣?孔子答道:殷朝沿著夏禮,周朝沿襲著殷禮,其間的好與不足,變與不變,從後世看前世,是很容易看出來的(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所以未來的世界,基於現在與過去,是可以預知未來的世界的(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從孔子這段話可以看出,不變的是禮(理),變的是損益。而損益之變,只是為了修正自己的不足,堅持正確的做法,然後使禮得以更好的落實和實現。就如民主代替專制,人民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民主這個想法的產生,就是從過去專制的損益中,得到的好的方法。

    不過,不管怎麼樣,好的想法,好的方法,只是為了讓人民過更好的生活(禮),這是不會變的,這就是未來的世界,這也是儒家所謂的大同世界。

    有了未來世界和不變的禮,才有不足與好的地方;而有了這個損益,才知道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知道了對錯,才能找到具體更好的方法,才能有更好的行動。做到了這些,自然就能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這就好比炒菜。大家都知道炒菜不能太鹹(禮、理),菜才好吃。而第一次炒菜,不知道鹽巴放多少,就只能慢慢的調配(損益),然後找到合適的量。做到這些菜才好吃。

    不過不管怎麼樣,大同世界、禮(良知)就是未來的世界。所以不管我們做什麼,想什麼多要以此來思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管理好一個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