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技術的出現到應用,往往要經過很長時間,就像指紋識別解鎖一項,同樣出現很早,但直到iPhone 5s應用之後,才大規模在手機上普及。簡單來說,除了量產門檻,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者體驗、適用環境以及安全等問題。
首先,現在很多手機廠商都拿人臉識別當賣點,但只有蘋果的iPhone X的Face ID才是真正的3D人臉識別,基於原深感攝像頭(rueDepth Camera)。而其它安卓手機廠商都是2D平面人臉識別,主要依靠前置攝像頭和演算法。
從原理上來說,iPhone X的Face ID使用原深感攝像頭投射3萬個不可見的點來捕捉使用者面部資料,建立面部深度圖然後,透過紅外鏡頭捕捉面部紅外影象。同時,透過A11仿生晶片獨立的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處理使用者面部資料,將其與註冊的使用者面部資料進行對比。
而諸如小米Note 3、vivo X20等中國產手機,則主要透過軟體演算法和前置攝像頭,進行面部資料對比,並沒有專門的硬體支援,在使用者體驗、適用環境以及安全性上,都和iPhone X的Face ID有很大差距。
所以,也只有蘋果敢取消Touch ID指紋識別,完全依靠Face ID面部識別來解鎖。安卓手機的人臉識別只能作為輔助功能,主要還依賴指紋。
另外,iPhone X的適用環境要更加廣泛,即便使用者的戴帽子、眼睛、甚至是太陽鏡,Face ID依然可以正常識別。此外,有了紅外鏡頭的加持,在夜裡Face ID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安卓手機的人臉識別就差了很多,光線差的情況下,就無法正常識別了。
所以,目前大多數人臉識別只能說是一種“賣點”,而且很多手機廠商也是跟風蘋果推出人臉識別,想要替代指紋,還需要技術進一步發展。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大蛛絲馬跡網立場
一項技術的出現到應用,往往要經過很長時間,就像指紋識別解鎖一項,同樣出現很早,但直到iPhone 5s應用之後,才大規模在手機上普及。簡單來說,除了量產門檻,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者體驗、適用環境以及安全等問題。
首先,現在很多手機廠商都拿人臉識別當賣點,但只有蘋果的iPhone X的Face ID才是真正的3D人臉識別,基於原深感攝像頭(rueDepth Camera)。而其它安卓手機廠商都是2D平面人臉識別,主要依靠前置攝像頭和演算法。
從原理上來說,iPhone X的Face ID使用原深感攝像頭投射3萬個不可見的點來捕捉使用者面部資料,建立面部深度圖然後,透過紅外鏡頭捕捉面部紅外影象。同時,透過A11仿生晶片獨立的神經引擎(Neural Engine),處理使用者面部資料,將其與註冊的使用者面部資料進行對比。
而諸如小米Note 3、vivo X20等中國產手機,則主要透過軟體演算法和前置攝像頭,進行面部資料對比,並沒有專門的硬體支援,在使用者體驗、適用環境以及安全性上,都和iPhone X的Face ID有很大差距。
所以,也只有蘋果敢取消Touch ID指紋識別,完全依靠Face ID面部識別來解鎖。安卓手機的人臉識別只能作為輔助功能,主要還依賴指紋。
另外,iPhone X的適用環境要更加廣泛,即便使用者的戴帽子、眼睛、甚至是太陽鏡,Face ID依然可以正常識別。此外,有了紅外鏡頭的加持,在夜裡Face ID依然可以正常使用。安卓手機的人臉識別就差了很多,光線差的情況下,就無法正常識別了。
所以,目前大多數人臉識別只能說是一種“賣點”,而且很多手機廠商也是跟風蘋果推出人臉識別,想要替代指紋,還需要技術進一步發展。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大蛛絲馬跡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