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邪大師1

    恭親王奕訢是一個非常務實而又非常有才幹的人。他能夠與時俱進放眼世界,應對洋務外交,內政改革,軍國大事,都非常遊刃有餘,最難得的是他有自知之明,不是權力慾望特強的一個人,這個慈禧形成鮮明對比。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是恭親王奕訢當政,“同治中興”絕不會曇花一現,換換言之,如果同治之初,不是恭親王奕訢主理軍機處,內外治理,興利除弊,收拾咸豐留下的爛攤子,僅憑兩宮太后,慈禧不會同治大清朝47年之久,換句話說慈禧最初的主政能力是和這位傑出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學的。試想一下,如果恭親王持續主政(即使不是皇上)以他的勤奮和才幹,把洋務和內政體制改革,持續堅持,無論吏制,軍務,農政,商業往來,民智啟迪,都會井井有條。而且以他的開明思想,絕不會自甘隔絕落後於世界,極有可能接受實行維新變法君主立限,可能整個大清帝國的命運就得改寫了,然而歷史沒有假設。恭親王奕訢的悲壯人生也只能留給史書,讓後人評價。

  • 2 # 讀書羊

    奕訢外號鬼子六,他本來很有可能當皇帝,當年咸豐的能力並不出眾,他們都想方設法在道光皇帝面前表現自己。清朝皇帝有個習慣,喜歡打獵,皇帝打獵都帶著皇子,奕訢收穫很大,武功也高。道光比較高興,這時候咸豐反其道行之,看到很多兄弟都一個個滿載而歸,就問他,你為什麼不打。咸豐表現出愛民如子的態度,連野獸都可憐,這以後肯定是個好皇帝,道光對他的印象就好了很多。另外在道光快嚥氣的時候,他叫這倆他看得重的孩子來到病床前問他們治國平天下怎麼做,奕訢在那高談闊論大肆講演把自己一肚子文韜武略都說了出來。咸豐這時候聽他老師的和道光說孩兒我現在心亂如麻,父皇身體這樣,孩兒實在是想不出什麼來。道光於是拍板決定傳位咸豐。咸豐即位之後也確實碌碌無為,貪戀美色,身子骨越來越不好,英年早逝。他臨死之前怕奕訢篡位,便安排了八個顧命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御前大臣景壽、協辦大學士肅順,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輔佐幼主。這時候野心極大的慈禧太后走上了政治舞臺,與留在京城的奕訢,趁他手上還有權利,慈禧打法安德海用苦肉計聯絡到奕訢,兩人密謀,成功發動了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敗了之後,奕訢已經是議政王,風光一時,皇族的事物他都管,總理衙門的首席大臣,真正的黨政軍的大權都落入他的手裡。就在奕訢意氣風發的時候他和慈禧之間的矛盾出來了,因為慈禧的政治野心更大,慈禧要是不能幹掉奕訢就不能完全把持朝政。奕訢這時候和慈安太后之間是盟友關係,奕訢也不怕慈禧,甚至把慈禧身邊的大紅人安德海都除掉了。安德海當時的權利太大了。奕訢等到一個機會,慈禧太后採辦龍衣,北京不產上號的絲綢,安德海就出去了。按照大清祖制,太監不得出宮,即使出宮了也不能超過三個月。等他回來到山東的時候遇到了山東巡撫丁寶楨,丁寶楨也看安德海不順眼,當時的小皇帝也看不慣安德海。就這樣慈禧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安德海就被處死了。慈禧也只能是打牙往肚子裡咽。

    好景不長,慈安太后在1881年4月8日,死了。奕訢的好盟友沒了,他的大靠山倒了。於是慈禧掌握了後宮,他也不敢出來,怕慈禧收拾他,後來便認熊了。

    還有個事很經典,1884年中法戰爭,慈禧太后問滿朝文武,我們是戰是和,這時候奕訢不吱聲,沒想到問所有人問不出來,問奕訢,奕訢一下子就跪下了,說老佛爺明年就是您50歲大壽,臣整日研究弄銀子給您辦大壽呢,慈禧這一聽你說什麼呢,我也沒問你這事啊,我是問你和法華人的事,奕訢就在那一直說辦大壽的事。這也是奕訢在那發牢騷,慈禧一怒之下罷免奕訢的所有官職,就留個親王的頭銜。奕訢最後鬱郁不得志死到了自己家裡。

  • 3 # 團結出版社

    恭親王奕訢:到頭難與運相爭

    奕訢從1861年初負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起,到1884年上半年被慈禧趕下臺為止的整整25年間,主持和總管了洋務運動,奠定了中國工業近代化、軍事近代化和文化近代化的初步基礎。從這一意義上說,應該為奕訢在中國近代化的里程碑上記一個頭功!

    恭親王奕訢

    奕訢是咸豐皇帝(奕詝)同父異母的親弟弟。

    道光年間,種種事實表明,奕訢在才學、武藝、相貌、辦事能力等各方面都較奕詝優越,應當確立為皇儲。但是,道光最終選擇了仁孝寬厚的奕詝。

    奕詝坐上龍椅後,按照先父的遺詔,封奕訢為恭親王。而這個“恭敬”的“恭”字,箇中含義不言自明。奕詝特地把京城最好的王公府第一大貪官和珅的府第賜給奕訢,但就是不給他干政的機會。

    然而,太平天國運動的驚濤駭浪,迫使咸豐帝不得不任命奕訢出任軍機大臣。一年之後的1855年春、夏之交,在奕訢贊畫下,太平天國的討北軍便被掃滅一空,京城轉危為安。常言道,狡兔死,走狗烹,咸豐皇帝隨即將奕訢逐出軍機處,剝奪其一切職務,恢復了他閒散親王的原樣。

    慈禧太后

    不久,英法聯軍打進了北京,咸豐帝與肅順一夥狼狽逃往熱河。倉促間,咸豐讓奕訢留下來收拾殘局,其用心之深,引人遐想。不料,奕訢與洋人“不憚接對”,力成和局,終於使京師轉危為安。奕訢藉此譽聲鵲起,威望頓著。

    咸豐帝沒等到回京,就病死熱河。他在死前,處心積慮地為自己的兒子設立了顧命八大臣和兩宮皇太后相互制衡的權力結構,並把奕訢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

    豈料,慈禧聯合在京師有勢力亦想有作為的奕訢,共同對付一致的政敵——肅順集團。1861年11月,在迴鑾北京後,慈禧在奕訢安排下,發動了“辛酉政變”,顧命八大臣或殺或貶或放,“祺祥”年號改為“同治”,最終確立了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和恭親王奕訢輔政相結合的體制。

    此時的奕訢,內政外務大權集於一身,終於可以大刀闊斧地去推行他的政治抱負了。

    北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觀

    奕訢總攬朝政後,在原有規模的基礎上,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建設成為一個總攬“新政”的包羅永珍的洋務衙門,“凡策中國之富強者,要皆於該衙門為總彙之地”使之成為中國近代化的火車頭。從此,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為軍機處之外的清政府又一中樞機關。

    奕訢推行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和實施步驟,大體經歷了練兵、制器和培育人才三個方面。

    在奕訢的倡導下,練兵工作得以逐步推行,舊式軍隊獲得初步改造,奠定了軍事近代化的初步基礎。

    1864年5月,奕訢正式提出“練兵又以制器為先”的命題,這一主張,很快獲得地方實力派曾左李等人的響應與實施,江南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都是在奕訢的倡導、鼓勵與支援下建立起來的。

    1862年,奕訢建立同文館。最初只限於培養翻譯人才,後陸續增開天文算學、化學、格致等館,把同文館擴建成舊中國第一個培養科技人才的近代教育機構。

    奕訢從1861年初負責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起,到1884年上半年被慈禧趕下臺為止的整整25年間,主持和總管了洋務運動,奠定了中國工業近代化、軍事近代化和文化近代化的初步基礎。從這一意義上說,應該為奕訢在中國近代化的里程碑上記一個頭功!

    新書推薦

    《大變局下的晚清君臣》

    解讀晚清頂級君臣

    讀懂大清帝國興衰

  • 4 # 端木賜香

    奕訢是大清改開的倡導者,洋務運動的操盤手,近代中國外交與教育轉型的開拓者,晚清宗室最具世界眼光的政治家。

    奕訢(1832-1898),道光皇帝第六子,據說在道光九個兒子中最聰明,“讀能成誦”。

    1853年,面對太平軍的咄咄逼人之勢,咸豐皇帝任命奕訢到“軍機大臣上行走”。奕訢“參贊軍務,夙夜勤勞”,獲贊甚多。他旺盛的人氣讓咸豐有點嫉妒。1858年,咸豐罷免了他的軍機大臣。

    不只是人氣,奕訢身體素質也比奕詝好。

    怎麼說呢?都怨奕詝的娘太精明瞭,但聰明反被聰明誤——其實,最應該當皇帝的,既不是老六奕訢,也不是老四奕詝,而是老五,那個粗俗又醜陋的惇親王奕誴——當然奕詝與奕訢也都談不上帥,前者尖嘴猴腮,後者,如果不是氣質與才幹加分,也實在不咋地。

    據說,老五奕誴才應該是道光皇帝的“長子”。在奕誴出生之前的兩個月,道光皇帝剛剛失手踢死了長子,而次子、三子均在2-3歲時早夭。當時,後宮有兩位嬪妃:祥貴人(奕誴之母)和全嬪(奕詝之母)都懷著身孕。按預產期,祥妃最早生產,即日後的惇親王奕誴將成為道光皇帝的四子,也即存世的長子。野史傳說,全嬪是個心機婊,收買御醫吃了催產藥,搶在祥妃之前,生下了皇四子奕詝。六天後,奕誴姍姍來遲,因前面有人加塞,屈居老五。再一年後,早夭的次子、三子之母靜妃又生下了皇六子奕訢。

    我們常說,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奕詝的娘倒是做到了,但是“搶跑”的結果,早產兒體質弱呀,加諸以後做了皇帝,後宮如此多嬌,引皇帝年紀輕輕即折腰,掛得有些早不說,龍子也只留下一個同治。

    老四奕詝也算大氣,即位後,將老六奕訢晉升為恭親王,並將恭親王和惇郡王都安排到了軍機處,突破了親王們不可兼軍機的祖制。

    1860年,怡親王載垣拘捕了英法進京談判代表,英法聯軍直逼京師。咸豐匆忙逃往熱河,又想起老六的好來,命奕訢留京同洋人談判。在收拾爛攤子的過程中,面對洋人的驕橫,奕訢氣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驕傲的自尊深受刺激,遂決心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走富國強兵之路。在奕訢等人的提議下,清政府成立了總攬對外事務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打開了通往世界的大門。

    辛酉政變後,主持朝政的奕訢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人,韜光養晦,和平外交,發展洋務,不僅平息了太平天國暴亂,還為大清贏得了一個難得的發展環境。在他的推動和支援下,清政府創辦了福州船政局、江南製造局、開平煤礦等近代企業,到甲午戰爭之前,大清的經濟較鴉片戰爭之前有了很大的恢復和發展。奕訢是當之無愧的洋務操盤手。

    此外,奕訢還編練了使用新式武器的神機營;批准設立了第一條電報線;創辦了第一所近代學校同文館,並派同文館畢業生遊歷歐洲,考察各國政教風俗;在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時,面對頑固派的攻擊,他甘願“竭慮殫思,但期可以收效,雖冒天下之大不韙,亦所不辭”,表露出了對科技與教育的高度重視。

    老六前期,年輕氣盛,不時的像個小公雞一樣,動不動我驕傲。但較量幾次後,發現對付不了嫂子,時不時的得跪人家前面,痛哭流涕,批評與自我批評。長此以往,朝氣只會變成潮氣。一句話,華人的朝氣,就怕官場。所以,老六隨著年紀的增長,對於大清的政事,也有些撒手了。隨你們的便吧,大便的便,小便的便。不過,起碼的政治睿智,他還是有的。1898年,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前來探視的慈禧、光緒作了最後的政治交待,希望光緒皇帝恪守成憲,維繫人心,不要急功冒進,不要被誇誇其談的翁同龢所誤導,不要為“廣東小人”康有為脫離既有體制另起爐灶的臆想所忽悠……可惜,他還是沒有能阻止得了狂野的百日維新。

    《清史•諸王列傳》對奕新的評價是,“綢繆宮府,定亂綏疆,罷不生懟,用不辭勞,有純臣之度。”

    至於說奕訢如果當了皇帝,作為嫂子的慈禧根本不可能進入政治中心,沒戲自然是肯定的了。

    最後總結一句:所謂的同治,除了母子同治、兩宮同治,還有叔嫂同治。但是,不管是對面太后,還是面對皇帝,奕訢都是永遠的老二。在中國,當老二不是個好活兒。上面,你得看老大的,老大即使神經病,你也得聽;下面,你得彌縫,彌縫國內各派,彌縫中外交構,彌縫母子矛盾、兩宮矛盾,彌縫老大的屎褲子,彌縫臥榻之旁自己的呼嚕聲不能打得過大……總之,你是帝國政治的平衡器。你在,帝國平衡,你不在,帝國失衡,完蛋!

  • 5 # 有書共讀

    人稱“鬼子六”的恭親王奕訢,乃是道光皇帝第六子。

    他雖與天子之位擦肩而過,但卻實際執掌政權數十年,自咸豐至光緒年間,三朝期間所有重大事件,幾乎都和這位恭王爺有關。

    他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時初露鋒芒,臨危受命與洋人談判。在敵兵槍炮威脅之下,奕欣代表清朝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

    作為談判者和簽約者,奕訢對侵略者的驕橫傲慢忍氣吞聲而無可奈何。這次屈辱,使年輕的恭親王大受刺激,他立志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自強的道路。

    咸豐帝去世後,出於維護共同利益的目的,奕訢聯手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剷除肅順等顧命八大臣對朝廷的把控,成功奪回了皇權。

    辛酉政變後,奕訢被任命為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兼領神機營,並享受親王雙俸,在此後的五年間,內外大權集於一身的奕訢,以其議政王的高貴地位,達到了一生政治生涯的頂峰。

    之後,他順應歷史,開始興辦洋務。首次設立由軍機大臣兼管總理各國事務總理衙門,並因此被頑固舊勢力罵為賣國的“鬼子六”。

    奕訢主持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三十年,使中國開始成為國際社會的一員。因此可以說,他是中國近代外交事業的開拓者。

    他還主張開辦近代教育,引進西方技術;開辦近代企業、走自強之路,收回失去的國權。之後洋務運動就是以其為總方針,開始大規模興建近代軍事工業的。

    1862年,他又主張成立了第一個不同於封建八股教育的西式學堂——同文館,培養了一批批專門人才,有力促進了洋務運動中軍用、民用工業的發展。

    晚清積貧積弱,內憂外患的現實賦予了恭親王奕訢施展政治抱負的動力和舞臺。而作為曾與皇位失之交臂的優秀皇子,奕訢的個人價值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展示。

    按華人的哲學觀,“物極必反”。鮮花開到最鮮豔時開始衰敗,人的運氣達到鼎盛時,就預示著要走下坡路了。

    恭親王奕訢的結局也就是從這時起拉開了序幕~

    一、甲申易樞,叔嫂失和。

    和慈禧關係的破裂,是奕訢命運十分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在咸豐時期,雖然他一直在宦海中起起伏伏,但由於“恭親王”這把保護傘的作用,他始終未曾喪失鬥志。這一次,情形卻大不相同了。

    有人曾評價慈禧“但知權力,絕無政見”。因此,恭親王最初得以主政,全賴慈禧缺乏政見,事事依靠。

    雖然彼此並不欣賞,但恭親王與慈禧太后之間至少還保持著表面的和諧。可是慈安太后的猝死徹底打破了這種平衡。

    一直以來,兩位太后間的“嫡庶之分”像“天塹”一般不可逾越。而奕訢,也正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他故意突出兩人之間的差別,給予慈安太后充分的尊重,以換取慈安的信任與支援。

    雖然慈禧小心翼翼地維護處理兩人之間的關係,但是有所爭執也必是多處下風。

    同治八年,奕訢聯手慈安太后處死了“違制”的安德海;同治十一年,他們又為同治帝選擇了慈禧很不喜歡的皇后;光緒七年,咸豐帝陵寢前的排位,恭親王再次聯手慈安佔了上風。

    “名分”差別,使得慈禧一直忍氣吞聲。如今這種平衡被打破了,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人就說了,奕訢乃是道光皇帝欽命的恭親王,就是跟慈禧鬧掰了,慈禧又能把這小叔子怎麼樣?

    呵呵,您可別以為這是叔嫂的家務事。這對叔嫂關係的破裂可是直接決定著恭親王的最終命運呢,因為他這位皇嫂,手裡握的是皇權啊!

    二、官場遭謫,政途暗淡

    手握皇權而又不懂政務的慈禧,自此開始了對奕訢的排擠。

    當時,正逢中法關係緊張。面對清王室日漸衰微,奕訢主張避戰求和,向法妥協。這一主張得到軍機處和總理衙門大多數要員的支援。

    與此同時,以慈禧新提拔的親信醇親王為首的親貴大臣則主張與法交戰,雙方相持不下。

    邊關告急,翰林左庶子盛昱上奏,要求嚴議軍機大臣的過失,將矛頭指向軍機大臣李鴻章。慈禧接到奏摺後,次日臨朝頒諭旨嚴斥奕訢委蛇保榮,酌令罷免其軍機大臣等一切職務,褫奪雙俸,回家去養病。

    從此,奕欣閒居長達十年,從政治的頂峰跌入了波谷。

    盛昱奏摺矛頭所指,乃是李鴻章,而結果處置最重的卻是奕訢。這明擺著就是慈禧對於恭親王勢力的毫不留情。

    三、一蹶不振,鬱郁終老。

    甲午戰敗之後,清朝廷愈加蕭條。在大臣們一再薦舉下,慈禧不得不勉強再起用奕訢為領軍機的重臣。

    但此時的奕訢,一則由於年事已高,再則也是已洞悉慈禧的攬權私心,所以態度模稜圓滑,凡事委蛇因循,早已難尋年輕時代的銳氣。

    以致於朝野上下都對他失望之極。

    然而面對慈禧已根深蒂固的專制權威,腐朽難化的思想格局,除順從外,奕訢也別無他法。

    在戊戌變法時,奕訢極力反對立憲改革,和慈禧太后等頑固派站到了同一陣營中。同年四月,這位清朝親王,結束了光輝的一生,因病去世了,終年67歲。

    綜上所述,恭親王奕訢空有一腔抱負,滿腹壯志未酬,卻苦於沒有穩定施展的舞臺。身為親王,他一生起起落落,其經歷充滿了戲劇性。

    他於清帝國大廈將傾之際,力挽危局,勵精圖治,是清朝皇族子弟中非常出色的實幹家。

    雖最終難逃皇權爭奪犧牲品的命運,但他為國家家奮發圖強所做的努力在中國近代史上永遠無法抹去!

  • 6 # 有得觀史

    恭親王奕訢精明過人,而韌性稍顯不足。他首先是個外交家,然後才是政治家。外交家更注重靈活,政治家更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

    恭親王奕訢眼光獨到,是大清皇室中第一位看清外部形勢和內部形勢的人。在外部,列強實力已經遠超中國,完全可以把中國掀翻,在內部,太平天國運動大有推翻清王朝之勢。兩方面有一方面擺不平大清就會完蛋。

    列強已經進入契約時代,奕訢透過和列強簽訂條約穩住了外部。然後利用民族大義,開展洋務運動,重用漢臣,把華夏凝聚起來,才有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才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幫助清廷平定太平天國運動。

    王朝末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必然迅速摧毀舊政權,可是太平天國平定後,大清朝存續了48年,應該說主要是奕訢的功勞。

    奕訢作為政治家的不足是他的韌性,這裡有他個人性格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曾國藩因平定太平天國有功被召見,他第一次見到奕訢,曾的評價十二個字“恭邸極聰明而晃盪不能立足。”這句話中“晃盪不能立足”,有人理解為上面有慈禧太后,奕訢根基不穩,還有人理解為奕訢意志不夠堅定。有得認為,兩種理解都有道理。

    太過聰明的人,因為太靈活,往往缺乏定力,很難專注,說他不夠堅定基本差不了。奕訢受慈禧控制,根基不穩也沒有問題。

    同治四年,慈禧以“查無實據,事出有因”,革去了奕訢一切職務。奕訢工作盡職盡責,也很有成績,出現了同治中興局面,慈禧無端罷免奕訢,對奕訢打擊很大。雖然很快恢復了他的職務,但議政王沒恢復,奕訢心中的陰影沒恢復。在自己權利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不可能把他的想法完全徹底地落實到位。

  • 7 # 新銳歷史

    奕訢歷經咸豐、同治、光緒三朝,是名王重臣。他倡導洋務運動,盡心盡力挽救大清日漸衰敗的局勢,迎來了“同治中興”。

    然而他的從政生涯坎坷曲折,幾次執政,又幾度被罷黜,最終只能臣服於慈禧太后的威權之下。

    (恭親王奕訢)

    一、爭奪皇位的失敗者。

    恭親王奕訢是道光帝的第六子,生於道光十二年十一月(1833年1月)。

    他為人精明能幹,生於亂世卻銳意革新,使衰落的清王朝一度呈現出“中興”的氣象,因而被尊為“賢王”,然而這位聰明且富有才略的恭親王最終仍然是位權力鬥爭的失敗者。

    身為皇子時,天資聰穎的奕訢就受到道光帝寵愛,他的兄長奕雖然是嫡子,卻平庸無能。奕訢本來很有可能問鼎帝位,但沒有料到奕有個好老師杜受田。

    杜受田老謀深算,精通權力鬥爭,他認為奕既然無才,便要從“德”上入手。在杜受田的指導下,奕處處表現出仁孝,相比之下,奕訢便顯得咄咄逼人了。

    道光帝最終選擇了奕,即後來的咸豐帝。 在國勢危急的情況下,道光帝從所謂的“仁”出發,選擇庸碌的奕作為儲君,不得不說是一個極大的失誤。

    咸豐元年(1851),奕繼位,封奕訢為恭親王。同年,洪秀全等人在廣西金田發動了太平天國起義。咸豐三年(1853),林鳳祥、李開芳率太平軍北伐,直逼北京。清廷震動,咸豐帝詔令奕訢成立京城巡防處,而後又令其擔任軍機大臣。

    在這段時期,咸豐帝奕和奕訢的兄弟情誼還算是比較和睦的,但是隨著奕訢生母康慈太貴妃的去世,兩人的關係逐漸破裂。

    咸豐帝10歲時,其生母孝全成皇后過世,由於他年齡尚幼,無人照料,道光帝便令奕訢的生母靜貴妃撫養之。

    咸豐帝繼位後,尊靜貴妃為康慈太貴妃。康慈太貴妃原以為自己親自撫養過咸豐帝,能夠得到皇太后的尊號,然而咸豐帝卻無此意,這令康慈太貴妃頗為遺憾。

    咸豐五年(1855),康慈太貴妃病重。奕訢瞭解母親的心病,跪求咸豐帝封母親為皇太后。

    咸豐帝不置可否,“哦、哦”搪塞過去,誰知奕訢卻以為是同意晉封,便向軍機處傳達旨意。禮部於是奏請尊皇太貴妃為康慈皇太后。

    (咸豐皇帝劇照)

    二、兄弟失和

    咸豐帝騎虎難下,不得不準奏了這件事,然而他心中頗為不快,認為奕訢是故意要挾自己。

    康慈皇太后的喪事剛剛料理完畢,越想越恨的咸豐帝便以奕訢辦理皇太后喪儀失當為藉口,免去了他的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正黃旗滿洲都統等職務。

    儘管此後咸豐帝又授予了奕訢都統、內大臣等職,但兄弟兩人心中已存了芥蒂,終其一朝,奕訢再也沒有得到咸豐帝的信任和重用。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帝將與聯軍議和的任務交給恭親王奕訢後,便倉皇帶著后妃、大臣逃往避暑山莊。

    英法聯軍四處燒殺掠奪,奕訢處境危險。雖然奕訢沒有與洋人打交道的經歷,也只能硬著頭皮與洋人議和。

    咸豐帝逃往避暑山莊後,不願回京,整日在山莊中花天酒地,麻痺自己,不久身體健康即告危。得知皇帝病重後,奕訢上奏請求前來省疾。

    當時有謠言說奕訢留守在北京,頗有不臣之心。咸豐帝已是病入膏肓,仍撐著最後一口氣說:“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

    他臨終前授命的顧命大臣,也沒有奕訢的份兒,看來兩兄弟的心結直至咸豐帝死也沒有解開。

    顧命八大臣有意將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排斥在政權之外,這引起了慈禧太后和奕訢的不滿。

    慈安、慈禧太后急召奕訢來避暑山莊,密謀聯手發動了“辛酉政變”。此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奕訢也從中獲益,被晉升為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總理朝政。

    (慈禧太后)

    三、首次被黜。

    起初,在政治上慈禧太后和奕訢頗為相得,慈禧太后需要藉助奕訢的能力挽救國家危局,而奕訢也可以憑藉慈禧太后的支援大展拳腳,施展抱負。

    然而不久,兩人的關係出現了矛盾。奕訢為人自視甚高,商議政事時常挺身而出質疑太后。慈禧太后心高氣盛,對奕訢的質疑頂撞逐漸感到不滿,隨著局勢的穩定,她開始密謀除掉奕訢,自己獨攬大權。

    在慈禧太后執政期間,恭親王奕訢三度被黜。第一次是同治四年(1865),編修蔡壽祺彈劾奕訢攬權納賄,徇私驕盈。

    慈禧太后召來奕訢說道:“有人彈劾你。”奕訢不謝罪,反而問告者何人。慈禧太后答曰:“蔡壽祺。”奕訢失聲道:“蔡壽祺不是好人!”

    慈禧太后大怒,以同治帝的名義下諭旨免去恭親王奕訢議政王以及其他一切職務。朝中少了奕訢,頓時沒有了主心骨,外國大使也紛紛跑到總理衙門提出質問。

    清廷惶恐,在朝中大臣的求情下,根基不穩的慈禧太后被迫讓步,准許奕訢在內廷行走,並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但免去了議政王和軍機大臣的職務。

    同治八年(1869),慈禧太后寵信的太監安德海出宮前往蘇州採辦龍袍。安德海一路橫行霸道,行至山東德州時,山東巡撫丁寶楨以安姓太監“自稱奉旨差遣,招搖煽惑,真偽不辨”為由上報朝廷。

    奕訢一向對太監擾政甚為厭惡,在慈安太后的支援下,不待慈禧太后同意,便令軍機大臣擬旨,將安德海就地處死。

    一個小太監的命算不得什麼,但是慈禧太后是“誰叫我一時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輩子不痛快”的人,自此她對奕訢更加憤恨。

    (總理事務衙門)

    四、再度受挫。

    同治十二年(1873),同治帝宣佈親政,他提出修建被英法聯軍燒燬的圓明園,用以給慈禧太后安度晚年。

    圓明園修建工程龐大,耗資甚多,奕訢等人請求覲見同治帝。同治帝先是拒絕接見,三番兩次後,才迫不得已接見群臣。

    奕訢上奏,請求停止修園。同治帝看了幾行字後,便不耐煩地說道:“我停工何如?爾等還有何饒舌?”奕訢回奏:“臣等所奏尚多,不止停工一事,容臣宣奏。”於是一一奏讀,其中涉及同治帝微服出行一事。

    同治帝大怒:“此位讓汝,何如?”奕訢不敢再奏。 幾日後,同治帝召見奕訢,詢問他出行一事如何得知。

    奕訢答道:“臣子載澄。”同治帝臉面盡失,由此怨恨載澄,並遷怒奕訢。他以“召對時言語失儀”為由,革去奕訢的職務,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因遭到眾大臣的反對,改為革去親王,降為郡王。

    此事完全是同治帝意氣用事之下的產物,慈禧太后雖然對奕訢不滿,但也知道事情輕重緩急。據說她召見了同治帝,一邊垂淚,一邊教訓皇帝。

    不過幾日,同治帝再次頒佈旨意,恢復奕訢的親王爵位,一場風波即告平息。

    (同治皇帝畫像)

    五、權力的放逐者

    光緒十年(1884),法國侵略越南。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對是戰是和拿不定主意,未能把握時機,而軍機大臣安排在廣西、雲南兩省負責領兵作戰的巡撫大員都是無能之輩,以致清軍在前線潰敗。

    同年三月,慈禧太后藉口奕訢“萎靡因循”免去他的一切職務,並將其勢力一併逐出軍機處。

    同時,她下令禮親王世鐸主持軍機處,慶郡王奕劻主持總理衙門,吩咐如有重大事件,先與光緒帝生父醇親王商議。此次軍機處的重大改組,因發生在甲申年,故而史稱“甲申易樞”。

    權力場上的大起大落,令奕訢心灰意懶,他自此遠離朝政,以養病為名躲到北京西山的戒臺寺,一直隱居了10年。

    (奕訢作為簽約代表簽訂《北京條約》)

    結語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國勢危急。在如此緊急的情況下,奕訢被召回起用為總理衙門大臣。

    然而,反覆浮沉磨平了奕訢往日的稜角,也挫敗了他的銳氣,往日的“賢王”已經變得暮氣沉沉,毫無作為了。

    光緒二十四年(1898),奕訢病故,終年67歲,諡為“忠”,配享太廟,入祀賢良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後三天回門有什麼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