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坐古談今
-
2 # 李邊請
三家分晉之前,晉國已經成為了一個空殼,一個徒有外表內部內憂外患的龐大國家,國家主權實際是被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合稱“六卿”所控制的。我們先說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周代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左傳》記載:晉士蒍使群公子盡殺遊氏之族,乃城聚而處之。 冬,晉侯圍聚,盡殺群公子。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逐殺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到了重耳流亡歸來,確立六卿制,與國君沒有血緣關係的異姓貴族登上了歷史舞臺。晉文公之後的幾十年,雖然前期由跟隨重耳流亡的海歸派佔據了大部分六卿位置(狐家,趙家,先家,胥家),但很多本土卿大夫也有機會在六卿中佔據一席之地(欒家,韓家,郤家,士家,荀家)。
在最初六卿制度不是世襲制,而是唯才適用,最大程度上保證了人才的利用,讓晉國在晉文公時代牢牢壓制楚國成為春秋的超級大國。中軍帥先軫死後,晉襄公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沒有按順序讓中軍佐遞補,而是讓他的兒子先且居擔任中軍帥。趙國家族勢力強大,趙盾死後,依靠家族力量他的孩子趙朔依舊進入六卿。所以漸漸的,六卿制的家族變成了世襲制。這種情況發生後,每個家族都想在晉國成為權勢最大的家族,主導晉國的政局。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稱為“六卿”。
春秋末期,範氏﹑中行氏兩家被滅,晉國只剩下智、趙、韓、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強。專擅晉國國政的智伯瑤恃強向韓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趙襄子索地遭拒後,於周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趙氏,並脅迫韓、魏兩家出兵。趙襄子得知後,派密使張孟談去見韓子、魏子,勸說他們:“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率韓魏以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韓魏兩家族主公聯想到智伯平時的為人,被張孟談說動了,和趙家結成盟友。於是趙、韓、魏三個家族一起滅掉了智氏家族,三家瓜分其地。前437年,晉哀公去世,其子柳繼位,是為晉幽公。幽公之時,晉公室已毫無權威,幽公非但不能號令韓、趙、魏三家,反而自己得去朝見三家之君。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晉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與晉侯並列。而這一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戰國即由此起始。
趙國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後,原為趙侯。至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以下五世至趙夙,趙夙孫趙衰事晉獻公之子重耳。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所以在法統與政權合法性上說趙國正式的建立者是趙烈侯趙籍。
回覆列表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之所以發生如此重大的事件,主要是東周時期王室權力衰弱造成,同時,也是西周乃至商朝政治傳統的延續的必然。
1.商周時期的政治傳統延續:世族勢力做大
從氏族勢力轉變為世族勢力的關鍵點就是春秋時期,由西周初年的諸侯(氏族代表)欺負天子,變成了世族勢力欺負諸侯。
晉國作為“春秋五霸”的主角之一,其國內有六大卿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晉文公因為王室政權其兄弟被屠殺殆盡沒有幫手,所以就建立了六卿制度。但這時六卿還不固定也不世襲)。
“分晉”前,晉國的政治權力已經變為世襲且固定的六卿會議作為最高權力機關,晉王較少參與的六大家族的“共治”形式。
權力就是這樣,只有平衡才會穩定,只要不平衡了就會有爭鬥。六卿之間開始爭鬥。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範氏、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6年),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這就是“三家分晉”。
2.關於趙國
趙武不是趙國創始人。咱們記錄一下順序吧。趙國實際創始人趙襄子(名無恤(亦作“毋恤”)——趙簡子(趙鞅,又名志父,亦稱趙孟)——趙景子(趙成)——趙文子(趙武)——趙莊子(趙朔)——趙宣子(趙盾)——趙成子(趙衰,輔佐晉文公),在之前史料上有分歧,例如趙衰和趙夙的關係,有的說是哥哥(《左傳》)有的說是趙衰的爺爺(《史記》)。因此,咱們就不繼續說了。
趙武不是趙國的創始人,如果說理念性的創始人趙成子似乎更可靠。趙武只不過比較有名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