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松扯拐
-
2 # 樂與眾享
您好!並非都是如此。瓷器的芒口和支釘痕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裝燒方式。中國古代瓷器的絕大多數是採用正燒。支釘支燒方式最早始於唐代嶽州窯,其後五代景德鎮青瓷、白瓷、北宋汝窯瓷,也都借鑑了這種裝燒方式。採用支釘支燒工藝主要是為了減少瓷器底足的露胎,使整件瓷器在外觀上顯得更加漂亮、乾淨。但也有例外,比如五代景德鎮青瓷和白瓷的碗盤在裝燒時因採用支釘疊燒方式,使得碗盤內都留下明顯的支釘痕,看上去很不美觀。(五代景德鎮白瓷碗殘片上面留下的支釘痕)
瓷器的芒口是由於採用覆燒的結果。覆燒裝燒方式始於北宋中期的河北曲陽縣定窯。採用這種裝燒方式可以極大的提高單位窯室的裝燒量,進而可以滿足當時市場對其產品的巨大需求。
北宋中期河北定窯碟口沿處的芒口
支釘是為了達到器物整體上釉的條件而想到的方法,多見於宋代官、哥、汝窯。燒製瓷器還有墊燒、疊燒、託燒等方法,既然不是唯一方法就肯定不會是必然的。
瓷器口部出現芒口也基本體現在宋代器物及郎紅器物上,宋代瓷器大都採用反覆上釉的方式使胎體上附著很厚的釉層,燒製過程中胎體中的水份因高溫氣化逸出胎體但沒衝破釉層,最後在兩者之間形成密集的氣泡並反射光線,這就是宋瓷看上去有種溫潤如玉的原因。但在器物口部因高溫使釉層下垂導致器口釉層稀薄,胎體中的水汽衝破釉層並使釉體形成破裂的水泡狀態,用手指輕觸有喇手的感覺,這就是芒口。如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