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寶寶八個月了,之前都是我在帶,要上班了,每天八點出門三四點回來,這個時間都是婆婆帶,出門前怎麼破寶寶分離焦慮?
7
回覆列表
  • 1 # 晴晴麻麻的育兒實驗室

    寶寶的成長,其實就是在一次又一次與父母的分離中鍛煉出來的。就如同雛鳥學飛,只有鳥媽媽能狠下心,將孩子推出屋子,它的孩子才能健康展翅。而鳥媽媽為什麼能“狠得下心”呢?那是因為它知道,如果孩子學不會飛,那就意味著它失去了生存的本領。解決分離焦慮,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提前開始準備,從一開始在帶孩子的過程中,就儘量讓其他家庭成員參與其中,而不是媽媽一個人大包大攬,還以“我家孩子就認我”為榮。之前有多“粘”,分離的時候就有多難。趁早讓孩子習慣其他家庭成員的陪伴,既能有效緩解與母親的“分離焦慮”,又能增加家庭成員之間的信任感。

    再者,在實際情況中,媽媽的焦慮其實遠大於的孩子的。很多時候,媽媽覺得孩子離不開自己,而事實上,孩子的表現往往超出媽媽想像的好。所以,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我更建議作為媽媽,要儘快的找時間提前接觸人群,重返社交,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出一部分。媽媽和寶寶一起努力,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 2 # 萌芽研究所BUD

    我是萌芽研究所的主理人萌芽,特別理解題主的這種情況。我家裡有2個男孩,弟弟一歲半時候,才重新出來工作,但即使孩子比題主家的大一些,仍不可避免的經歷了孩子的分離焦慮。

    題主不必提前過於擔心,分離焦慮未必不是好事。小寶寶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當媽媽開始不再那麼及時迴應他時,會漸漸搞清楚自己和媽媽不再是一體的呢,其實是智商在不斷髮展的。

    而且,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媽媽們重返職場時所要經歷的分離,都是規律的、大塊的、長時間的分開,在這段時間,寶寶能夠漸漸確認,媽媽“消失”之後並不 意味著媽媽不見了,開始搞清楚“物體恆常性”。只有孩子能認識到這一點之後,就不會那麼焦慮了。

    當然,這些都是理論上的,當媽的肯定還是難免會焦慮,而且很多時候媽媽的分離焦慮可能比孩子還嚴重呢,也要注意不要把這種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

    緩解孩子分離焦慮可以考慮這樣做:

    1建立信任,要遵守和孩子的約定。

    有的媽媽可能怕孩子會哭鬧,就“偷偷溜出去”,其實這樣反而會破壞寶寶對父母的信任感,因為不知道媽媽會什麼時候消失不見,分離焦慮可能會更嚴重。

    2讓孩子逐步習慣分離。

    在重返職場之前,可以先和寶寶預先演習,從分離幾分鐘開始,讓孩子逐漸熟悉分離的感覺。

    3可以建立一定的分離儀式。

    比如出門前或者回到家的時候,輕輕親一親孩子的頭髮,擁抱孩子。

    有時候,孩子就好像會一轉眼長大。像我家弟弟大哭抗議了一陣子後,突然有一天就會在出門前,開心的送我出門了。

    度過分離焦慮,有些孩子需要的時間長一些,有些孩子需要的時間短一些,只要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安撫,就不用太擔心啦。

  • 3 # 陽光悅心何男

    寶寶八個月媽媽要上班了,怎麼破分離焦慮。

    首先,作為家長不要焦慮,如果媽媽先焦慮了是會感染孩子的,孩子會感覺到媽媽情緒的變化。媽媽提前將自己上班時撫養寶寶的家人接到家裡,媽媽和撫養人一同陪伴寶寶。告訴寶寶,媽媽要上班了,白天的時間你就和xxx在一起,媽媽下班就回家來陪著你,上班時候也會想你的,媽媽愛你。不要覺得孩子小聽不懂,孩子都知道,也能聽的進去的。提前讓另外的撫養者瞭解孩子的生活規律,儘量保持和媽媽帶孩子時一致,比如幾點吃飯,幾點喝奶,幾點睡覺這些,讓孩子感覺到生活習慣沒有改變。

    其次,如果是母乳媽媽,至少一直是親喂,現在需要背奶,瓶喂的話,一定要孩子提前適應奶瓶,習慣使用奶嘴。

    最後,可以提前一週讓媽媽每天短暫的離家,從半小時到一小時慢慢的時間更長,讓孩子知道媽媽離開了還是會回來的,增強了孩子的安全感。孩子不用擔心媽媽一離開就不再回來了。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家裡任何人不要對孩子說你再怎麼樣,媽媽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這樣的話對安全感的殺傷力特別大。媽媽在下班回來時候要進行高質量的陪伴,彌補孩子一天見不到媽媽的缺失。開始的一段時間媽媽可以偶爾下班給寶寶帶點小禮物,吃的、玩的都可以,讓孩子得到驚喜,寶寶覺得媽媽雖然不在家也是愛我的。

  • 4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體會到了題主內心對孩子的擔憂!之所以擔憂,是怕在分離中給孩子帶來傷害。

    心理學家研究:並不是只要有分離,孩子就會出問題,通常是省很多因素結合起來才會出現問題,甚至使問題放大,首先是孩子本身的個性特徵和氣質型別會出問題的,孩子多半都是比較敏感的,其次就是孩子的父母和照顧者對孩子缺乏養育能力。

    我們要知道,和父母的正常分離,是兒童正常成長過程中必然會經歷的,一個人的人生中會面臨著許多大大小小的分離,孩子在分離中成長,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越來越獨立,最後脫離父母的羽翼。

    提幾點我建議,供參考

    要讓寶寶和奶奶形成較好的親子關係。題主的寶寶已經八個月了,而且由母親親自撫養,一定也形成了良好的母子依戀關係。如果奶奶有較好的撫養能力,也能和寶寶形成較好的親子關係,奶奶會在你上班的這個期間,給到孩子良好的照顧,孩子的分離焦慮減輕。所以在你上班之前,就要做好準備,讓孩子和奶奶多接觸,形成建好的依戀關係。並和奶奶溝通好,寶寶的各項生活規律等。

    要和寶寶談。別看孩子只有8個月,孩子是能明白的。告訴寶寶:‘’媽媽去上班,下午就回來了,寶寶在家乖乖,聽奶奶的話哦!‘’走的時候,要和孩子擁抱、親吻。

    建立良好的迴歸依戀關係。媽媽按時回家,回家後要和寶寶一起親熱,遊戲、唱歌等互動,鞏固母子的親子關係,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諮詢中見到過離開孩子的媽媽回家時,孩子怨恨、委屈,不讓媽媽抱,哭鬧著的現象,讓媽媽很傷心。

    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父母要學習一些科學的養育技能,這樣才能在養育過程中讓孩子最大可能受益!

  • 5 # 時尚育兒圈子

    安娜:80後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

    我儘量做到出3個月任務,回來3個月每天全天候的陪伴,跟孩子說話、交流。孩子也許很小但不代表他真的不理解你所告訴他的事情。3歲上幼兒園的時候,一開始的時候也有分離焦慮,但更多體現在對陌生環境的不熟悉上。經過半年左右的磨合,他能夠很好地處理上幼兒園之後的焦慮情緒了。

    而且,現在的小孩很幸福,很早就能接觸到各種電子裝置和軟體,這使得遠距離交流不再成為問題。我的孩子很早就會用I p a d 跟我影片通話, 我在旅行的時候也會給他放周邊環境的介紹,他非常高興可以身在北京,眼睛卻可以跟著媽媽周遊世界。

    也有特別低潮的時候,特別是家裡人生病自己不在家的時候,覺得很無助,沒辦法幫上忙。 我會去做運動,跑步,讀書,心裡難過的時候也和好友傾訴,一般很快都能過去。

    出差的媽媽該如何和孩子解釋自己的“缺席”?

    孩子和父母是平等的,也許他懂得沒你多,但不代表他不能理解你所說的話。蹲下來和他說話,讓他自己嘗試著做決定,坦誠地告訴他有一種工作叫出差,媽媽或爸爸離開他一段時間,不代表他們不愛他了,而是因為他們要給寶寶更好的生活,所以必須工作,而出差只不過是工作的另一種形式。

    慢慢地,他會懂得,分離本來就是人生中的一部分,因為有分離,才會有久別重逢的喜悅。

  • 6 # 旺寶家

    分離焦慮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了解和處理:

    理解分離焦慮

    一般從6個月開始,寶寶逐步建立了“物質恆存”的概念,東西看不見了但還是存在的,隨之而來的就是“分離焦慮”開始萌芽,孩子會因為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而感到焦慮不安或者不愉快。通常七八個月寶寶會迎來第一次分離焦慮,他們變得更黏人,總是要抱抱,甚至出現睡眠倒退,一般10~18個月達到巔峰,另一次的巔峰就是上幼兒園的“心理斷乳期”。

    家長要理解分離焦慮是孩子認知發育的一種進步,每個孩子都會有不能程度的分離焦慮,但是我們要幫助孩子為分離做好準備,當分離來臨,我們和孩子都能更加從容。

    分離焦慮的原因

    儘管分離焦慮每個孩子都有,但是程度不盡相同,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❶安全感、信任感不足。

    嬰兒期的安全感最初來源於父母,父母的愛撫、擁抱以及及時滿足基本需要,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是安全穩固的,父母是值得信賴的。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通常有程度較重的分離焦慮,他們不願意離開父母去獨立探索,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嚴重的甚至造成依賴型人格,伴隨終身。

    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是無比細心地照顧著我們的孩子,也很努力地學習育兒知識,但是有些運用不當的理論倒是可能誤導家長。比如有理論認為“孩子越哭鬧越是不能抱,孩子會認為哭鬧就可以得到抱抱,就會變本加厲地哭鬧”,雖然是有道理的,但是也要結合實際情況考慮,一般一歲半以內的孩子認知發育根本還沒有達到能夠耍這種心機的程度,他們哭鬧只是真實地表達需要,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情感的需要,這個時期如果能給予孩子更及時的反饋,反而能縮短這個焦慮過程。帶有愛意的身體接觸是重要的生命體驗,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的一些反常情況是否與“面板飢渴症”有關。

    上個世紀初葉,“面板飢渴症”的概念被引入,人類需要每天進行面板間的接觸才可以更好地發育。若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這種愛撫,就會出現面板飢餓,長期如此會引起孩子食慾不振、營養不良、智力衰退。在情緒上變得抑鬱、不合群、膽怯、躁動不安,出現各種行為異常。長期下去不僅影響孩子正常生理發育,而且在心理上也會留下陰影,是造成畸形心理的原因之一。 

    ❷過度控制以及無力感。

    平時總是幫孩子把所有事情都做好,代替孩子拿主意,讓孩子覺得凡事都要聽父母的。當孩子遇上要自己獨立做事情的時候,因為缺乏平時的鍛鍊積累,孩子總是體驗不到成功,從而形成強烈的挫敗感,導致習得性無助,遇上問題總覺得“我不行”,感到自己無法離開父母。

    孩子的能力感是要逐步培養的,給孩子一點點加大挑戰難度,讓他體驗成功,感覺自己是可以的,遇上問題,多問問孩子的想法,鼓勵他去拿主意並實踐,孩子的想法被尊重,他們將會更有自信和主見,更有勇氣離開父母的懷抱。

    ❸環境的變化。

    如果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能夠讓他習慣於其他人的環境,比如一個大家庭,孩子的焦慮情況可能會好很多,如果能有更多的人照顧孩子當然是最好,但是如果孩子與其他人的接觸很少,孩子總是以你為唯一的中心,那他的分離焦慮就可能相對嚴重一些,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引導。

    對於新環境的害怕問題,可以讓孩子帶上他的安撫物或者喜歡的玩具,增加他熟悉的元素,新入園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先參觀學校,先對環境有所瞭解或先認識幾個朋友或者老師再去融入。

    ❸受到其他人的影響。

    孩子首先會受到我們的情緒影響,如果我們總是擔心他不能適應,而先產生了焦慮,孩子會感受到我們的情緒,並覺得分開是很不好的。

    3~5歲的孩子的社會性行為開始尋求和同伴團體保持一致,這個階段,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還很弱,對同伴的行為無差別地模仿,上幼兒園的時候別的小朋友哭鬧著不要父母離開,我們的孩子也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把焦慮情緒向積極的方面引導,比如對孩子說“寶貝,你覺得是媽媽先來接你還是那個小朋友的媽媽先來接你呢”,“媽媽會先來接你,那麼你先在幼兒園玩一會,我們一會兒再見好嗎?”

    ❸分離的創傷體驗。

    上次不恰當的離開給孩子造成了傷害,讓孩子更加依賴父母,極度害怕父母的再次離開。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在這段時間多陪伴孩子,撫慰孩子的創傷,給予更多耐心和愛,重新獲得孩子的信任。

    化解分離焦慮

    ❶平時的訓練。

    找一些機會,幫助孩子認識更多人、參加更多活動,讓孩子習慣陌生人和新環境。你要陪在身邊,但是不要干預孩子,然後逐步短暫地離開,當然前提是孩子是處在安全的環境中的。

    透過和孩子玩躲貓貓的遊戲讓他適應分開,透過繪本、情景模擬、編故事的方式讓孩子認識分離並做好心理準備。

    從短暫的分離開始訓練,先從孩子的視野中消失一會兒,孩子開始表現出焦慮就出現或者與之隔空說話,透過訓練不斷延長能夠分開的時間。

    ❷體面地離開。

    一定不要偷偷離開,雖然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離開短時間有效,但是當孩子反應過來就會嚎啕大哭,產生強烈的不安,即便是去隔壁廁所也最好跟孩子說一聲,對於高需寶寶,一開始你人離開,最好讓他知道你在,去廁所也要保持隔空交流。

    離開前要跟孩子認真告別,向孩子解釋你要去哪裡,做什麼,和什麼人,要多久才能回來,這些細節能讓孩子對分離能有個心理準備。要跟孩子強調回來的時間,對於沒有時間概念的孩子不要說幾點,而是具體的事件,比如說等你吃完下午的零食我就回來了,而且要強調媽媽是一定會回來的。

    理解孩子不想和你分開的心情,告訴他你知道他會有點害怕,不想分開,但是你必須要離開,經常這麼做,孩子會逐漸習慣。

    高高興興地離開,保持微笑,讓孩子覺得你的離開並不是悲傷的事情,離開後就不要因為孩子的哭泣而折返,一旦回去,大點的孩子就會覺得,我哭,媽媽就會回來,只會強化他的哭泣行為。你離開後,孩子會從反抗到失望最後到超脫,其他人會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孩子也會逐步接受其他人的照顧,儘管當他們想起你還是有可能會哭泣。

    離開前,給孩子佈置一些小任務,讓孩子有責任感也能分散他對你離開的注意力,比如“我不在的時候,你能幫忙照顧好奶奶嗎?”、“能幫媽媽把門關一下嗎?”等等。

    ❸回到孩子身邊。

    家長要遵守和孩子的約定及時回到孩子身邊,如果確實因為不可抗力沒能及時回來,要跟孩子道歉並解釋原因,並在下次一定遵守承諾,重建孩子的信任感。

    回到孩子身邊後要給予孩子一個擁抱或者其他的親密接觸,對孩子好的表現給予鼓勵。向孩子強調“媽媽說過我一定會回來的,我現在回來了對嗎”,加深孩子對媽媽離開,但是一定會回來的印象。

    最後:雖然寶寶粘人會讓疲憊的家長超崩潰,但是這黏人的時光卻一定是一去不復返的,在旺寶不再需要夜奶以後,我有時候半夜醒來,甚感空虛,原來被需要真的很甜蜜,尤其是回憶的時候。

    我們要教會寶寶如何面對分離,但是我們卻是最捨不得和寶寶分離的人,只是成長就是別無選擇的分離,看著寶寶漸遠的背影,看寶寶奔跑進人群。

  • 7 # 家有孕寶

    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期:一個是從7月齡左右開始,通常到18個月齡的時候達到高峰;另一個是孩子剛上幼兒園的一段時間。

    作為職場媽媽,分離焦慮症可能來得更早一些,產後剛上班的時候小寶寶可能只有五六個月大,小寶寶自己還沒有很強的分離焦慮症,母乳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不喝奶瓶裡的奶,這裡要提醒職場媽媽,在還沒上班的時候就要讓小寶寶習慣用奶瓶喝奶,剛開始小寶寶肯定抗拒,要多買幾個奶瓶,選用適合寶寶的且寶寶喜歡的奶瓶。每天親喂和奶瓶喂交替出現;另外也要讓上班後在家帶孩子的人抱著寶寶用奶瓶喂,這樣防止孩子認生而不喝奶。

    職場媽媽早出晚歸,有的一天看不見孩子,會各種擔心孩子在家吃不好、睡不好,這時候媽媽容易焦慮不安,無法安心工作。為了緩解這一焦慮,職場媽媽可以在家安放攝像頭,什麼時候想孩子了可以開啟攝像頭實時觀看孩子在家的情況,如果孩子睡著了,也不會打擾到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玩的時候影片。孩子1歲前,媽媽有哺乳假,每天一小時,可以分為上下午各半小時,也可以提前一小時下班,作為職場媽媽不要忘記這一福利哦。

    媽媽還可以提前為寶寶準備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東西,比如玩具、遊戲活動。帶寶寶去戶外跟其他小寶寶一起玩耍或者看看風景。當寶寶能愉快的玩耍,度過沒有媽媽陪伴的時光,慢慢的就適應了媽媽的離開。

  • 8 # 霍體清

    要上班了,怎麼緩解分離焦慮?

    這是很多上班族媽媽非常頭疼的問題,孩子大點了,媽媽去工作,可是每天都是哭鬧很長時間,好不容易不哭了,也快下班了,明天還要重複這一幕。

    孩子小,缺乏安全感,有媽媽在,就覺得安全,是一個正常現象。但是這樣下去,影響媽媽的工作和心情,同時也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成長,不利於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特性。

    可以試著這樣做,看看孩子喜歡什麼遊戲,無論是爺爺奶奶還是姥姥姥爺看,在媽媽還沒走之前(最好半小時以上),爺爺奶奶和孩子游戲,在孩子玩的最興奮的時候,媽媽過來抱,這是孩子想著玩,不願意讓媽媽抱。這時孩子就淡化了媽媽要上班的想法,接著和孩子興奮的玩。逐漸孩子游戲的快樂超過在媽媽懷裡的快樂,這也是一種取代方法,慢慢孩子的焦慮就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朋友答應我戒酒並且很久沒有喝酒,突然喝酒了並且出事縫針毀容了,我還該不該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