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淘金客
-
2 # 熊style
一、沒錢了;二、沒有配套了;三、沒人搭理它了;四、沒有戰略需求了;五、沒錢了;六、沒錢了;七、……………………………………
-
3 # 九品侍衛
裡海怪物屬於前蘇聯時期為了應對快速搶灘登陸而研發的一種水面高速飛行器,也就是透過強大的飛機引擎推力,憑藉裡海怪物自身的氣動外形形成升力,可以離開水面幾十釐米的距離快速飛行,等到了灘頭時還可憑藉自身光滑的地步衝上灘頭,就好似氣墊登陸艇一般。只要裡海怪物衝上灘頭,就可以開啟機頭將肚子裡的裝備跟士兵快速裝卸,然後在利用反推力量離開灘頭並反覆運輸。
雖然從紙面效能上來看裡海怪物的確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運載工具,但現實卻不是如此。首先裡海怪物所使用的是飛機的渦噴發動機,而由於裡海怪物是利用高速貼著水面飛行,所以海面濺起了的大量浪花會被髮動機吸進去,這種頻繁的進水會導致發動機熄火停車,再加上海水的高鹽性極容易腐蝕敏感的引擎。
其次由於過於追求高速度,所以在自衛火力方面是嚴重不足,對於一種要用在搶灘登陸的軍用運輸載具上,這無異於是致命的。再加上裡海怪物的行進速度又過於快,傳統船舶又無法跟上裡海怪物的高航速,所以也無法為它提供火力支援。
最後就是操控的困難性,由於裡海怪物屬於是貼著水面飛行的大型載具,高速前進時激起的水霧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在駕駛時經常會造成迷航的窘境,再加上裡海怪物對於氣候條件的使用又比較苛刻,一旦天氣不好就有可能造成機毀人亡。
綜上所述:裡海怪物的確是一種科技非常前沿的水面飛行器,但由於其自身的不可靠性、使用條件的苛刻、建造成本巨大等必然條件,最後專案下馬其實是遲早的事情。但是裡海怪物的研發結晶,卻給後續的武器研發上留下了不少技術積累。
-
4 # 榮華之武器堂
裡海怪物的標準名稱是地效飛行器。
飛行器在接近地面或水面飛行時,其主翼面下洗減少,因而能提高升力、減少誘導阻力,使飛行器能獲得高於現在噴氣客機的升阻比,能得到接近現在噴氣客機的巡航速度,同時運輸效率能高於噴氣客機。而更突出的特點是安全性高。因此,作為跨海運輸工具,前景非常廣闊。
在這方面,走往最前面的是前蘇聯中央水翼船設計局,該設計局為了提高軍用艦艇的航速,在前總設計師阿列克謝耶夫的主持下,開始了1.5-500噸的各種地效試驗飛行器的研製。其500噸的試驗飛行器,70年代被美國的偵察衛星發現,稱之為“裡海怪物”。
1972年,“小鷹”(Орленок)多用途/突擊地效飛行器開始建造。飛行器起飛用兩臺HK-84K發動機(單臺推力13噸),巡航用尾翼的1臺HK一12MK發動機(功率近15000馬力),配有中國產和進口現代化無線電、無線電導航和導航裝置。翼展31.5米,機長58米,起飛重量140噸。機組9人,自衛武器1門雙管30毫米機炮。最大載客300人,最大載貨量40噸。
1973年秋小鷹飛行器下水,1984年蘇聯海軍航空兵接收了3架“小鷹”,組成登陸艦旅236地效飛行器大隊。按照蘇聯海軍的設想,計劃裝備120架。這樣在未來戰爭中,海軍步兵可以利用飛行器的速度優勢,出其不意出現在敵人海灘上直抵登陸場。
1986年裝備ЗМ80反艦導彈(西方編號SS-N-22)的專案903即“鶴”(Лунь)也開始試飛。飛行器機身長63.6米,最大排水量380噸,最大起飛重量400噸,吃水深4.3米,裝有8臺HK-87渦扇發動機,單臺推力13噸,可以攜帶6枚導彈,自衛武器4門23毫米機炮。地效飛行速度450-500公里/小時,航程3000公里。這型飛行器設想在幾個預設海域,在敵方可能部署的航道和海域進行搜尋、攻擊和搜救等任務。
不過隨著新任國防部長索科洛夫斯基在1985年的上臺,所有的地效飛行器都陷入停滯。蘇聯解體後,“鶴”現在轉為民用,主要用於海難救援,可載客500人,航程3000公里,可以在5級海情下執行救援任務。
-
5 # 魂舞大漠
如圖,當年它真的被西方描述成怪物一樣,怪物不只一件兩件,一直被弄得非常的恐怖。
各般怪物是蘇聯國力登峰造極的產物,有5000萬當量的“沙皇炸彈”,也有600噸的大飛機安-225等等,一個大字括進了多少傳說,留下不少的傳說,成為人們津津有味的談資,其中就包括裡海中的怪物一件。
它真實的樣子該是這樣,形體非常優美,以利減少飛行阻力。
紅色帝國之所以打造如此巨大的地效飛效器,原因正由於裡海的地理位置,要撖制中東和東歐,乃至五海地區,把裡海打造成另一重要方向,一直是蘇聯乃至過去的沙俄念茲在茲的。
水域面積高達38萬平方公里的裡海,自從1952年鑿通了伏爾加河和頓河,真正變成了海,自1722年成立的裡海艦隊,才得以變得至為強大。想法之一,即打造體積龐大的地效飛行器。貼地飛行以便於秘密接近,飛得快不給對手留下反應時間,武器搭載量大以收到鎮懾作用,可以發射導彈可以反潛可以突擊登陸,因是怎麼算怎麼有利,從而留下各種恐怖新聞,發酵多年,不時弄得西方陣營心驚肉跳。以致於今天的俄羅斯,從2011年開始仍有恢復研製的想法,以便壯大日漸孱弱的裡海艦隊,維護地區穩定。
想歸想,說歸說,形體龐大的地效飛行器雖好,但在技術上實現起來,不得不面對各種複雜性。地效飛行器,固名思義,以地面效應來獲得升力飛行,一般距離地面15米以下,安全性易遭到大風的干擾,過於龐大易遭到野戰防空系統的攻擊,一旦損失代價巨大等。兩架“怪物”分別在1969年和1980年失事後,即考慮到技術過於複雜的原因而停止建造。
-
6 # 五嶽掩赤城
謝邀,“裡海怪物”海況適應能力太差,並不適合大量裝備
1967年,美國偵察衛星在前蘇聯裡海海濱城市卡斯皮斯附近發現一架奇怪的飛機,這架飛機提醒相當龐大,而機翼面積卻相當小,在海上高速滑行。美國中央情報局根據飛機上的“KM”標識(實際上是俄語原型船的縮寫),將其命名為“Kaspian Monster”,意為卡斯皮亞怪獸,也就是後來俗稱的“裡海怪物”。為了確認該船,中情局甚至成立專門的特遣部隊前往伊朗,使用專門製造的無人偵察機,在冷戰諜戰屆引發轟動。
裡海怪獸實際上是前蘇聯中央水翼設計局設計研發的大型地效應船,其原理是當運動中的飛行器掉到距離地面(或水面)很近時(通常為翼展的四分之一),下層氣流受地面影響,壓力增加,機翼上下壓力差會大增,從而導致升力陡然上升。F1賽車實際上也是反向利用地效應,增加向下壓力,向下壓底盤從而增加輪胎的抓地力。
但是對於地效應船利用上有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升力直接與距離水面高度有密切關係,距離水面越低升力越大。然而海面可不是保持平靜的,當海浪打到機翼的時候,很容易導致側翻。最初的裡海怪獸“KM”在試航時兩次碰到這種情況,1980年試航時受大霧能見度影響,飛行員無法準確判斷海面高度,導致飛機完全被海浪打翻,徹底傾覆在海中而報廢。
這也是裡海怪物出現在裡海的原因,他是個內海,海浪相對來說平靜很多,目前地效應船應用上,也多是在內河航道、湖泊或者河口三角洲等相對平靜的水域使用。而裡海怪物“KM”本身就是試驗性質,前蘇聯根據其獲得的研究成果,也開發出一系列實用性地效應武器,計劃用在波羅的海和黑海,這些半封閉風浪較小海域使用。但最終效果不佳,以及一直大力支援的國防部長烏斯蒂諾夫在1984年下臺而取消。
A-90小鷹,可以說是最成功的地效應飛船。裝備一臺渦槳發動機和兩臺渦扇發動機,最高速度400公里/小時。主要用來運輸,可以運送28噸貨或150名突擊隊員。該船1979年服役,原計劃建造120艘,但最終只建造了5艘,就這5艘重,已經墜毀2艘,這已經是當時前蘇聯最可靠的地效應飛船了……
倫級導彈艇,空重286噸,起飛重量380噸,主要裝備6枚P-270“蚊子”反艦導彈(就是現代級驅逐艦上的“日炙”反艦導彈)。使用8臺NK-87渦噴發動機,最高速度550公里/小時。該艇僅建造了一艘,1987年開始在前蘇聯黑海艦隊服役,現已退役。
VVA-14地效應反潛機,設計總重量52噸,計劃用在黑海、波羅的海進行反潛作戰,因技術困難和鬼才總設計師巴蒂尼去世後停工。
-
7 # 薩沙
這是因為地效飛行器有很多問題。
早在100年前,飛機剛剛發明的時候,科學家就發現了地效飛行效應。
簡而言之,就是飛行器在接近地面或者水面時,升力會大幅度提升。
由此類推,人類完全可以開發一種貼近水面飛行的大型飛機。
這種飛機有著遠遠超過船隻的速度,也有著很大的載重量機。
然而,研究了長達40年,蘇聯才有成果,就是裡海怪物。
裡海怪物起飛重量高達500噸,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四五百公里,看起來似乎很牛逼。
然而,裡海怪物卻沒有什麼實用的價值。
如果把它當做船隻,它的速度確實很快,遠遠超過其他船隻。但是,它的結構非常複雜,僅僅機翼上就有8臺 VD-7 渦噴發動機。
結構複雜不但導致成本高昂,也非常容易出現機械故障。
相比起來,船隻的速度雖然沒這麼快,但機械結構簡單,不容易出現故障。
退一步說,就算出現故障,船隻無非是癱在海上而已,而裡海怪物則會直接墜毀。
另外,裡海怪物的載重量相對傳統飛機要大得多,但相對船隻就太少了。
今天的萬噸貨輪非常多,隨便就能運載幾千噸貨物,不是裡海怪物一二百噸運輸量可以相比的。
所以,裡海怪物作為船隻並不實用。
那麼,作為飛機呢?
對不起,也不行。
作為飛機來說,裡海怪物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因為它的基本原理是在地面與機翼之間產生一個高壓氣墊而使機翼獲得額外的強大升力,所以飛機必須貼近海面。
然而,這對於海況的要求很高,一旦出現較大的風浪,裡海怪物就不能使用。
裡海怪物在1969年墜毀過一次,就是當時突然起了大浪,導致飛機失控墜毀。
飛機由於在高空飛行,根本不受海況的影響。
所以,裡海怪物似乎只能在裡海這種內陸鹹水湖且風平浪靜的海面行駛。
說來說去就是一句話,不實用。
回覆列表
淘金客跟“地面效應”打過一些交道,“裡海怪物”是種地效飛行器,它兼具船和飛機的優點,但安全性是致命傷,同時也有兩者的缺點,正是這些難以解決的缺點讓它的實用性變得很差。
地面效應通俗一些講,地效飛行就是利用地面來增加升力。大家都知道固定翼飛機靠機翼產生升力,所謂升力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利用機翼讓空氣向下運動產生的反作用力。在飛機離地面足夠近的距離時,這股向下運動的氣流會被地面反彈回來變成向上的氣流,吹到機身上,在地面和機身之間形成氣墊,產生額外的升力。這就是所謂“地面效應”。
以往“地面效應”不太可控,所以飛機設計時要儘可能避免“地面效應”的影響,因為接近地面的時候通常是飛機起降的時候,速度特別低,飛機上的氣動控制面的效果也相對較差。不太可控的“地面效應”讓飛機的控制也變得困難,一不小心就產生事故。直升機也同樣存在“地面效應”,這時候處理不好的話,地面反彈的氣流會在旋翼上形成“渦環”,直接把直升機拍下去,如下圖!淘金客原來搞各個各類的無人機、無人直升機時,特別是新型號研發試飛,在降落到離地面2米左右通常就會進入地效區,飛行器就會變得很不穩定。所以非常危險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就是要試出新機型的地效區域,拿出解決辦法(比如增加下降速度快速透過地效區,在接近地面時才調整一下姿態減速再降落等等)提供給使用者。
利用地效飛行不過“地面效應”如果利用得當,就會成為好事:二戰時就有多個類似的例子,海軍艦載機受傷後降到海面的地效高度,能大大節省燃料,掙扎著飛回艦隊附近再迫降獲救。正是類似的例子多了以後,設計師們就產生了設計專門利用“地面效應”飛行器的想法,這類飛行器以前蘇聯在裡海測試的一系列型號的成就最高,因為外形比較怪異所以被稱為“裡海怪物”,最明顯特徵是頭部有多臺噴氣式發動機,如下圖紅箭頭所指,向下吹出氣流,大大增加機翼和地面間的地效氣墊,提高升力。
一般地效飛行器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更接近飛機,在緊急時可以飛離地效區,升限有的可以達到上千米的空中;一種更接近船舶,不具備脫離地效區飛行的能力,緊急情況下降落到水面變成一艘排水型的船舶。由此可以看出,地效飛行器速度比普通船舶快得多,同時和飛機相比省油得多,也能造得比較大。
裡海怪物的沒落“裡海怪物”有很多種,有類飛機的也有類船舶的,體量也有大有小。大的能攜帶重型艦導彈的基本全是類船舶型的,無法升空飛行。前蘇聯研發了多年,一些型號都已經非常接近實用,但最終沒有修成果,世界其它國家的地效飛行器也沒什麼真正量產的,結合前述地效飛行的特點,可以看原因有以下一些:
一、安全性差,在接近海面幾米的高度,以近似飛機的高速飛行,安全性著實堪憂。不像普通飛機在遭遇異常的時候,還有足夠的高度儲備來尋找對策。“裡海怪物”一旦出事可能立刻擦到水面機毀人亡,完全來不及做出反應。尤其是作戰時,近距離爆炸的衝擊波都可能讓它完蛋。
二、不適合陸地上使用。雖然海洋佔了地球的70%的面積,但人類活動還是在陸地上展開。地效飛行器必須離地面較近的特點,就決定了它們不能在陸地上使用——陸地的地貌太複雜了,地效飛行器很難保持在幾米的高度上飛行,這一點就讓它的適用範圍大大縮小。
三、不適合高海況下使用。海面並不總是風平浪靜,有些地方例如大西洋,那是常年有幾米高的浪。地效飛行器也不適合在這樣的地方使用。之所以叫“裡海怪物”,是因為裡海基本上就象一塊大的湖泊,有足夠面積的風平浪靜的水域供測試。它們想離開裡海都很困難。
四、地效飛行時比船舶更耗油,因為它的速度快,還需要增加發動機來產生足夠的地效氣墊。如下圖。而一旦離開地效區又比飛機更耗油,因為它有很多類似水上飛機的船身設計,空氣阻力比較大。
五、技術及結構複雜,造價不比飛機便宜。“裡海怪物”的基本結構和飛機類似,採用高價值的輕質合金降低重量,因此比普通船舶貴得多。而且比起普通飛機,還增加了大量用於產生地效氣墊的噴氣發動機,系統複雜性還要超過飛機,造價、故障率等等都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