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胃承氣湯是用於裡部“熱、滿”證。如胃熱譫語者、胃熱心煩者、汗出蒸蒸者、胃熱腹脹滿者等。因為裡有熱,故出現譫語、心煩、汗出蒸蒸、腹脹滿等症。故調胃承氣湯證的病機是裡部“熱、滿”。
小承氣湯是用於裡部“熱、滿、實”證。比調胃承氣湯證多了一個“實”。
調胃承氣湯證有譫語而沒有潮熱,小承氣湯證譫語與潮熱並見,是因為“潮熱者,實也”。故小承氣湯是用於裡“熱、滿、實”證。小承氣湯證的病因是裡部熱壅而滿、因熱而滿、又因熱而實,滿中有實。所以,裡部“熱、滿、實”,是小承氣湯證的病機。如“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過經,按一般規律應可以出現陰陽自和。若不和而譫語者,為裡部有熱,當以湯下之,調胃承氣湯主之。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脈反和者,此為內實。內實者當與小承氣湯,而為什麼此條卻謂“調胃承氣湯主之”?因為此下利是“醫以丸藥下之”,已傷胃氣,故不與小承氣湯,而以調胃承氣湯主之。
調胃承氣湯證之“腹脹滿”,是因為裡熱壅滯而致腹脹滿;小承氣湯證之“腹大滿不通”,是因為裡熱致實,大便因硬,故腹大滿不通。諸如“譫語潮熱者”,“心煩、小便數、大便硬者”,“胃熱煩躁者”,“心下硬、能食者”,“下利譫語者”等,都是裡熱致實的表現。因為若沒有“實”邪,就沒有潮熱(“潮熱者實也”之“實”,不只是指熱與大便結實,也包括熱與水飲結實,如大陷胸湯證之“日晡所小有潮熱”)。實邪壅滯,氣運不通,故出現潮熱。熱迫津洩而小便數,故大便結硬成實。煩躁者,煩為熱勝,躁為津虧,津虧致實,故發煩躁。心下硬,能食者,也是因熱而“心下硬”,因熱而“能食”。下利譫語者,也是因熱而譫語,故下利譫語者,為實熱下利,故宜用小承氣湯。虛寒下利者,必不會有譫語。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證,其人多汗,故其“燥”不甚。
大承氣湯是用於裡部“熱、滿、實、燥”證,比小承氣湯多了一個“燥”。
“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慾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
“手足濈然汗出”,而不是身汗出,這是津液虧竭了,故身汗不多。“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不大便心煩腹滿痛者”,“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等證,都是燥熱津虧的表現。津虧則大便難;津虧則燥屎澀腸而腹滿痛;津虧則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亦是陰氣虧竭而陽邪實滯。
“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也是陰氣虧竭,陽邪實滯。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也是陰氣虧而陽氣實。
故大承氣湯證的病機是裡部“熱、滿、實、燥”。
事實上,三承氣湯證,均有不同程度的“熱、滿、實、燥”;只是小承氣湯證比調胃承氣湯證“實”較為突出;而大承氣湯證比小承氣湯證“燥”更為突出。
調胃承氣湯證
小承氣湯證
大承氣湯證
相同點
病機
燥熱與糟粕相結,氣機阻滯,腑氣不通
主證
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結、腹滿、舌苔黃
治法
洩熱攻下
方藥
大黃
不同點
實熱初結,燥熱明顯,痞滿不甚
實熱結聚輕,有痞滿而燥熱不甚
實熱結甚,痞滿燥結均明顯
症狀
[發熱]
蒸蒸發熱
潮熱
[汗出]
汗出
手足濈然汗出
[腹證]
腹滿較輕,疼痛拒按
腹脹滿較重
腹脹滿硬痛,或繞臍痛,拒按
[全身]
心煩,口渴,甚或譫語
心煩,甚或譫語
心煩、譫語,甚則喘冒不得臥,神昏,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舌苔]
黃燥
黃厚
舌苔老黃或焦燥起刺
[脈象]
滑數或沉實
滑而疾
沉實或沉遲有力
瀉下燥實,調和胃氣
瀉熱通便,破滯除滿
峻下燥結
大黃四兩,芒硝半升炙甘草二兩
大黃四兩,枳實五枚厚朴二兩
大黃四兩,枳實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
煎服法
先煮大黃、炙草,去滓衝化芒硝
三味同煎,去滓分二次溫服
先煮厚朴、枳實,去滓,再納大黃,更煮去滓,最後衝芒硝
注意
未明言
得下,餘勿服
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調胃承氣湯是用於裡部“熱、滿”證。如胃熱譫語者、胃熱心煩者、汗出蒸蒸者、胃熱腹脹滿者等。因為裡有熱,故出現譫語、心煩、汗出蒸蒸、腹脹滿等症。故調胃承氣湯證的病機是裡部“熱、滿”。
小承氣湯是用於裡部“熱、滿、實”證。比調胃承氣湯證多了一個“實”。
調胃承氣湯證有譫語而沒有潮熱,小承氣湯證譫語與潮熱並見,是因為“潮熱者,實也”。故小承氣湯是用於裡“熱、滿、實”證。小承氣湯證的病因是裡部熱壅而滿、因熱而滿、又因熱而實,滿中有實。所以,裡部“熱、滿、實”,是小承氣湯證的病機。如“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傷寒十三日,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過經,按一般規律應可以出現陰陽自和。若不和而譫語者,為裡部有熱,當以湯下之,調胃承氣湯主之。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脈反和者,此為內實。內實者當與小承氣湯,而為什麼此條卻謂“調胃承氣湯主之”?因為此下利是“醫以丸藥下之”,已傷胃氣,故不與小承氣湯,而以調胃承氣湯主之。
調胃承氣湯證之“腹脹滿”,是因為裡熱壅滯而致腹脹滿;小承氣湯證之“腹大滿不通”,是因為裡熱致實,大便因硬,故腹大滿不通。諸如“譫語潮熱者”,“心煩、小便數、大便硬者”,“胃熱煩躁者”,“心下硬、能食者”,“下利譫語者”等,都是裡熱致實的表現。因為若沒有“實”邪,就沒有潮熱(“潮熱者實也”之“實”,不只是指熱與大便結實,也包括熱與水飲結實,如大陷胸湯證之“日晡所小有潮熱”)。實邪壅滯,氣運不通,故出現潮熱。熱迫津洩而小便數,故大便結硬成實。煩躁者,煩為熱勝,躁為津虧,津虧致實,故發煩躁。心下硬,能食者,也是因熱而“心下硬”,因熱而“能食”。下利譫語者,也是因熱而譫語,故下利譫語者,為實熱下利,故宜用小承氣湯。虛寒下利者,必不會有譫語。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證,其人多汗,故其“燥”不甚。
大承氣湯是用於裡部“熱、滿、實、燥”證,比小承氣湯多了一個“燥”。
“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慾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
“手足濈然汗出”,而不是身汗出,這是津液虧竭了,故身汗不多。“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不大便心煩腹滿痛者”,“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等證,都是燥熱津虧的表現。津虧則大便難;津虧則燥屎澀腸而腹滿痛;津虧則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亦是陰氣虧竭而陽邪實滯。
“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也是陰氣虧竭,陽邪實滯。
“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也是陰氣虧而陽氣實。
故大承氣湯證的病機是裡部“熱、滿、實、燥”。
事實上,三承氣湯證,均有不同程度的“熱、滿、實、燥”;只是小承氣湯證比調胃承氣湯證“實”較為突出;而大承氣湯證比小承氣湯證“燥”更為突出。
調胃承氣湯證
小承氣湯證
大承氣湯證
相同點
病機
燥熱與糟粕相結,氣機阻滯,腑氣不通
主證
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大便結、腹滿、舌苔黃
治法
洩熱攻下
方藥
大黃
不同點
病機
實熱初結,燥熱明顯,痞滿不甚
實熱結聚輕,有痞滿而燥熱不甚
實熱結甚,痞滿燥結均明顯
症狀
[發熱]
蒸蒸發熱
潮熱
潮熱
[汗出]
汗出
汗出
手足濈然汗出
[腹證]
腹滿較輕,疼痛拒按
腹脹滿較重
腹脹滿硬痛,或繞臍痛,拒按
[全身]
心煩,口渴,甚或譫語
心煩,甚或譫語
心煩、譫語,甚則喘冒不得臥,神昏,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舌苔]
黃燥
黃厚
舌苔老黃或焦燥起刺
[脈象]
滑數或沉實
滑而疾
沉實或沉遲有力
治法
瀉下燥實,調和胃氣
瀉熱通便,破滯除滿
峻下燥結
方藥
大黃四兩,芒硝半升炙甘草二兩
大黃四兩,枳實五枚厚朴二兩
大黃四兩,枳實五枚厚朴半斤,芒硝三合
煎服法
先煮大黃、炙草,去滓衝化芒硝
三味同煎,去滓分二次溫服
先煮厚朴、枳實,去滓,再納大黃,更煮去滓,最後衝芒硝
注意
未明言
得下,餘勿服
初服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