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握不緊的沙

    人無完人,即使做的在完美的人生也會有不尋常的經歷。別人的看法只是臨時的只有自己的想法才是最真實的。真的在意別人那你只有活在別人的世界裡。走自己的路讓不懂的人說去吧!

  • 2 # 羞羞的鐵拳

    我想,這個問題正是困擾了一部分變性人的心,想做真正的自己,卻又擔心他人的嘲笑。確實,在當今的社會,人們很難接受變性人。如果您真想變成女人,請您想好了。首先是家人,他們支援嗎?他們不支援,那就很麻煩,難道要離家出走獨自生活?其次是周圍的人,要頂得住流言蜚語,甚至是惡語中傷的話。我還是希望您能有過陰霾,迎接新的希望!

  • 3 # 馬景超

    題主你好!你在題目中提到“性別認知障礙”(Gender Identity Disorder),這是上一版的美國DSM(精神疾病診斷與資料手冊)中的用詞,由於跨性別人士的推動和倡議,在新一版中已經更改為“性別焦慮”(或譯“性別不安”Gender dysphoria)。原來的術語暗示跨性別人士是由於對於自己的性別不能”正確認識“,或者不能承認、不能接受;而這並不符合大部分跨性別人士的體驗:跨性別人士往往對於自己的性別有明確的認識,只是這個認識並不符合自己出生時的生理性別。因而,新的術語”性別焦慮“指的是跨性別人士因為對身體的不滿、無法符合社會期待、社會規範(生理性別必須符合自我認同,生理性別必須符合性別外表等)等諸多原因而產生的焦慮。

    跨性別是一個相對廣泛的詞彙,如你所說,具有性別焦慮的人並不一定決定去進行性別重塑手術,或者並不一定能夠進行性別重塑手術,因此具有性別焦慮的人和變性人並不是完全等同,但廣義上來說,他們都有可能認同為”跨性別“這一身份。

    說到歧視的問題。我不太明白你為什麼會這樣問?是因為覺得”跨性別“這個詞比”認知障礙“或者”變性“要少一些汙名或者不那麼醫學嗎?從”性別認知障礙“到”性別焦慮“的確是經歷了一個去病理化的過程,因此在醫學上有一定的去汙名的效果。但跨性別人士所經歷的歧視是深入在日常生活內的,從家庭到社會,從日常人際交往到找工作、找房子這些每日溫飽所必需的事情,還有很多無力承擔高昂的手術費用而生活在痛苦中的人,僅僅是術語上的改變,應該是沒什麼幫助的吧。我們能做的可能是努力進行宣傳倡導,提高社會大眾對於跨性別人士的認識與接納,這樣才有可能切實的改變他們的生活狀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短線炒股有哪些誘惑和慘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