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433747266536

    教與學的關係,是教學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問題,新的教學理念是:教是為了不教,如何科學地認識教與學的關係問題,是整個教學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

    教與學的關係問題又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於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它是對“把教學看成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過程”這一傳統觀點的重大突破。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對於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的教科書,是有學問的人,沒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所以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係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複製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後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不教不學。教師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於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總之,傳統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術語: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透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加工一噸石子成本多少錢?